王卫军
书法家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文艺界别主任,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不二轩独家签约书画家(线上) 。
个人简介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展,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金奖、第三届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展金奖等十多次大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等全国性大展以及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全国经典书风获奖书家邀请展、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展等全国性大展以及首届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书法家精品展等,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王卫军书法作品卷》等多种专著。
获奖及展览
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金奖、第三届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奖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家
精品展金奖等十多次大奖。
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等全国性大展以及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全国经典书风获奖书家邀请展、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展等全国性大展以及首届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书法家精品展等,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艺术年表
1999年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2001年获第三届全军书法篆刻展金奖
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正书展最高奖
2004年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2005年获第二届全国书法扇面展银奖
2008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三等奖
2011年获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获奖提名
2012年入展全国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作品展
2014年荣获首届“中国书法院奖”
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
2000年获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2000-2006年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
2000年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3年入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02年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2年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
2004年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展
2005年入展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上海提名展
2006年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8年入展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展
2008年入展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书法作品展
2012年入展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书法家精品展
2016年入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
人物文章
《陈情表》行书册页创作札记
文/王卫军
在历代诗文中,《陈情表》无疑是一篇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尤其在孝道文化日渐淡薄的今天,书写《陈情表》便更具有了别样的意义。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晋武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而李密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在文章中真情叙述了祖母艰辛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李密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委婉畅达,读来令人动容。
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是中国文学史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此三文后来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书写这样的文章,该选用何种书体,我基本的想法就是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今天,我们书写1700多年前古人的作品,虽世殊事异,境况不同,但仍能体察到作为“伪朝”“贱俘”的李密写此奏章时的那份如履薄冰的谨慎,那种不可言说的无奈。我没有考证李密当时是用何种书体写此奏章,我想楷书与行书都应是不错的选择,兼顾到我个人相对擅长的书体,因此,我选择了比较工稳的行书。行书自西汉末年、东汉初期出现以后,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很强的实用性,就深受青睐,广泛传播。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一大批历代名家创作的行书经典在中国书法史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所以,我认为选择工稳的行书来书写《陈情表》,既能体现李密对帝王的景仰和敬重,又能体现李密不卑不亢、不激不厉的风骨。
至于作品的形式,我想也尽可能地与当时书写的情形相近。因此,我最终选择用册页的形式。接下来,一切都很简单,没有刻意去翻找陈年的老纸,也没有上好的佳墨,不想做纸张颜色上的花样翻新,也不想玩粘贴拼接的各种噱头,顺手裁几张不太生也不太熟的家常用纸,拿起常用的兼毫,凝神静气,铺毫直下。不必在意点画是否精妍,也未过于讲究墨色的浓淡枯湿,间距疏密,空间留白,一切顺其自然,简净天成。
作品写好后,为了体现这个时代形式上的审美意趣,我请画店做了现代卡纸装裱。自己还特别动手,在装裱细节增添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元素,提升了作品的展示效果。
通过这件作品的创作,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折射出审美的光芒。作为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书法艺术更不例外。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的是书者思想境界、学识修养、审美理想、人文品格、生命感悟、性情才华和艺术追求,而不是单纯的书写技法的再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取决于娴熟的技法、完美的章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因此,每一个有责任的书家,都应该走出书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观照自然、观照社会、观照历史,通过人生和思想的不断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更具文化的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艺术评价
浓情淡出清如水,看卫军——言恭达
他70年代初出生于项王故里。故土情结,他特别喜欢故乡的水。因为春天的肌体是水做的。有了水,春天便有了色彩和生气,人类便有了精彩与辉煌。
少年时代的那一天,他跃过小河去看大海……那是一种怎样的真正博大的胸怀,一个怎样的无与伦比的豪迈!从那,他才真正开始了对大海的理解。
生命无语,岁月如歌,演绎几多平仄人生。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卫军,不会忘记驻扎大山的寂寞,时常怀念在西安军校的躬身求索,更经常咀嚼着在不同工作岗位中对生活、生命、艺术、人生真谛的点滴感悟。多彩军旅生活的锤炼,传统文化大海中的浸染,他生命的根系,源于风霜的丰润与骇浪的洗濯。
英气勃勃,坚毅沉静,一如他展示给我指点的作品,清新秀颖,平和含蓄,真力弥满。我真喜欢这样的青年。军中生活赋予他灵思妙悟,更铸就了他坚毅不拔的个性。黑与白的笔墨世界,令他坦荡又充实。安贫乐道中的快乐,也正是世俗人最苦恼处。耐得寂寞的青年,心中有个追赶的太阳。
蓄素守中,积健为雄。他垂髫之龄即从名师濡墨。十几年的笔耕弄翰,他颤栗地坚守着追逐一生的夙愿,执着地得到一分别样的美丽。对传统敏锐的洞察,捕捉到游离的艺术胎息,繁殖自己的根茎叶花。
他走着一条恪守传统正脉的路。初由唐楷、魏碑入手,继攻行草。他临研《张黑女》,着意笔意婉润、俊丽苍茫的风格;研习《宣示表》,吸纳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的美质;浸淫《兰亭序》、《圣教序》、《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一直到《书谱》、《蜀素帖》……历代大师王羲之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王觉斯、黄道周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意在内蕴,格调高超。他不把书法当作重复古典的躯壳或符号,而是倾注一种对艺术的终极关怀,贯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把握书法本质的再创造。
卫军书法以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自觉汇入造型艺术的诸多形式,给人们留下了自我情感宣泄的轨迹。无论是他的楷书还是行书,笔法精到,流利凝重;线性含蓄灵秀,清新洒脱;结体
“许”中蕴含了千年而至今长存。书之要义,贵在得法,妙以致用。“常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巧与畅达、简明与清蔚,于清逸中透析高洁的精神,于清刚中显示倔强的风骨,这就是卫军书法审美特征与艺术内质的定位与高度。
平常心认真地去思考经典,追求崇高!
浓情淡出清如水。浓情不是艳腻、矫揉,却是朴素、清新,犹如乡野旷原上悄然滴落的清霞点点,纯净本真……
简单说几句王卫军
文/齐玉新
跟一个人很熟悉了之后,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卫军出道很早,从十几年前的七届全国展、八届全国展获奖到后来行草展、扇面展、正书展获奖,也算是老获奖专业户了。近几年在文联办公室忙于行政事务,每次相见他总是很遗憾的说没时间写字,很羡慕别人可以每天临池。可见,他是多么喜欢书法!而对于喜欢他书法的人而言,却因为看不到他参展获奖的新作也很遗憾。
好在,他在去 年的换届中,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的主会秘书长,这样他可以每天有了机会接触书法。但是,做为全国省级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秘书长,尤其是做为举足轻重的书法大省的江苏书协秘书长,他肩上的担子可能比原来更重了,工作更烦忙了。不过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有精力和能力把江苏书协的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点,时间会证明给我们看。
卫军的字很优雅,典型的江南书风,小字行书写的轻快端庄,煞是可人,配上他擅长的章法构图模式,每件作品都有着优美的画面感。他写字,非常追求书写性,用笔简捷不炫技,一笔一笔自然流淌起来,又似涓涓细流,情趣自然生发出来。结构因字赋型,自然生发,毫无扭捏状,书法写到这样,观者赏心悦目,作者也心手双畅。
他是一个内敛低调的人,对朋友和工作却是满腔热忱,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有一种孩子似的心性,很纯真很阳光,如同他的字。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卫军的书法
文/ 薛元明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句话曾被反复引用。事实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要求来塑造自己,付诸行动,名副其实;一种是依此来刻意标榜,喊口号而已,名不副实。
以我对王卫军的了解,觉得其个人气质乃至生活方式,与自身的艺术态度协调一致,真正做到“书如其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迷恋行走的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人。”作品透露出文气、雅气,源于个人内在的文心。“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张扬个性的时代,如果说我的书法还有一点书卷气息,我感到非常欣慰。所谓‘书卷气’,大概就是刘熙载所说的‘士气’,或者说是 ‘文人气’、‘才子气’。”卫军的作品同时又有“英气”和“虎气”。卫军出生项王故里,成长于西安军校,在军营里得到了常人无法得到的锻炼和磨砺,“走过那段军旅人生,我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踏实与责任,多了一份忍耐与执着,也多了一份厚重与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书家们要走出书斋,把目光从关注艺术和关注艺术市场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观照自然、社会、历史、自身,担当起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通过人生的不断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更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撑起这个时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天空。”故而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文气与虎气的共同作用,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我个人并不赞同书法只有书卷气或金石气,兼备而有侧重。因为文人气质普遍存在一个柔化问题,柔弱近媚、过刚易露,折中调和则不伦不类,难就难在这里。很多人学王羲之到最后出不来,变得媚俗,原因在于王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既有流利的一面,也有雄强的一面,简而言之,就是“雄秀”二字,仅得之秀,难免变得单薄。这一点应该慎思。
任何书家都是生活在一定时空中的,对于时空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于王卫军书法的解读,亦由此入手。
从时间上来看,既有时间对他的磨练作用,也有他对时间的辩证理解。时间的作用简单来说,气质源于培养,需要长期积淀、濡染,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的“修”,就是濡染、浸泡。通常说“贵族气质”一词,强调的就是潜移默化。不过,侧重的是强调文化理想、人格光芒、人格魅力,讲究的是思想和行为的品质,并不是习惯上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那只是“暴发户”。书家要做的是文化贵族、精神贵族。王卫军能够做到在行走中积累,在不断的积累中思考。人只有站得更高,走的更远,才能看到更远更美的地方。王卫军具有古典情结,追求古气、古雅,认为书法不能是无源之水。孙过庭书谱》中强调:“翰不虚动,下笔有由”,《松雪斋文集》中有句:“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但同时,“时尚”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真正的时尚应该是具有深度的艺术气质,从来不封闭自己,更不用说固步自封,关注书坛潮流的走向和变化,对自身加以反思,永不停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空间环境来说,同样存在对他的作用及个人的辩证理解。环境的作用无外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多元化社会中的艺术具有不可捉摸性,“笔墨当随时代”,很多人只关注笔墨而忘记了自身,个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否则无法跟随时代;另一方面,一切言行都是当下的,特定的时代具有不可逾越性。书法的社会学转型与书家专业化、职业化之间存在很多矛盾,书家的可塑性、可变性增大,要学会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按照个人气质来塑造自己。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或者有一种可能,时常违背个人真实的心态。有一点始终需要面对——书法和现实名利的关系。佛教把众生心态概括成“忧喜参半”。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同时面对了死亡等不利的一切,需要面对利害得失。换句话来说,人的烦恼源于对未来的牵挂、挂碍,人总是希望在未来出现合乎自身意愿的结果。有鉴于此,卫军借用圣严法师的话来告诫自己,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放下便是。故而卫军能够在纷繁芜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色。时下书坛常常蔓延了一股模仿和炫技的风潮,有太多的媚俗和做作之举,艺术手段与个人气质极度背离,原因在于个人理念的迷茫和游离。跟随时风、泯灭个性的创作比比皆是,俗趣不绝,满纸浮燥。回到“书如其人”的观点来看,卫军除了注重自身气质的培养,即“我”的凸显,另一方面则是要关注“写”,做到纯粹的书写。清人姚孟起曾言:“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清”去“浊”,“净”去“俗”。“唯俗不可医”,炫技原本就是一种俗。书法要重视“技”,应该是大道基础上的小道,否则就是小技、末技,重视技法,并不唯技法。“我一直是自觉不自觉地行走在书坛的边缘,这样既可有的放矢地参与书坛的一些重大活动,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使自己不至深陷书法大潮的漩涡中。”要知道,书法是一辈子的修炼,保持距离就是保持自己。展览充其量只是艺术之旅的一个个驿站,人生的目标在远方。
卫军作品的特点可以用节奏和自然两个词来概括。在中外文艺理论中,“节奏”是最早出现的概念和术语,《乐记》中就提出了“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的观点。西哲柏拉图《法路篇》中指出:“节奏即有运动的秩序”。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节奏是空间和时间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首先是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加深对节奏了解的重要性,其次是掌握节奏的真谛,从根本上来讲,是对自身松紧张弛的人体生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把握。节就是节制,奏是表现,“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都能感受到。当个人亲身体会到自己呼吸时的节奏,以及心跳的步伐中领悟到存在。书写犹如呼吸和心跳,才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词在传统乃至于现代生活中运用非常普遍。与真、善、美之类在现代学术谱系中因被反复引用而已经变得非常西化的概念不同,“自然”一词并未被某个现代学科当作专门范畴,隐身于日常生活中,得以保留本身的“自然状态”,保留较多的中国特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含义,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到儒家经学的终结者康有为,乃至古典艺术中的诗歌书画等,无一不见证这一观念的深厚源泉。对于王卫军而言,不仅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的书写,而且也是自然而然的态度,自然的节奏,不假雕饰,书风平和含蓄、不激不励、典雅温润、从容俊逸。
王卫军在自然和自我之间,寻找到追求内心世界与艺术世界契合的捷径。“从校园到职业书法家,使很多书家对社会、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知和人生历练、生命体验比较相近,人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很难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与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和独特的审美取向。”由此而言,王卫军的书法理念可以概括为:“美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书法的创作研究是对美的发现和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说:“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
动笔处处见优雅——浅谈王卫军书法艺术审美取向
文/高步明
我一直为卫军书法的优雅所感动。可能更多痴心翰墨同道,都想沾上优雅,因为不雅即俗,一旦挨上俗,便十分痛苦和无奈。但拥有这份优雅着实不容易,若要保持这份优雅,更非凡夫俗子所为。
卫军优雅得颇为自信。卫军的作品从七届全国展获全国奖开始,便一口气将书法重大赛事的大奖全部拿下。可能有人至今仍感到是意外的惊喜,意外惊喜于卫军作品的优雅魅力。为追寻优雅,他坐过冷板凳、花过苦功夫。他20岁那年,就以一手漂亮典雅的钢笔字,吸引住众多评委的眼球,获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当兵之前,他就出过数本字帖,尽管眼睛近视度数不低,还是被破格招入部队。一度,他把自己名字王卫军索性改成王左军,矢志取法乎上,捍卫右军“书圣”那优雅气质的尊严。从中不难看出,他的自信有着充分的理由且毫不含糊。更可贵的是,为坚守自己的优雅,他一意孤行,独持己见。他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倾听别人的评说和建议,可以宽容别人的短见和缪误。但他拒绝东施效颦仿制的优雅,朝三暮四追星的优雅,改头换面假冒的优雅。把他自己始终调整在“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上,这既是定力,更是胆识。
卫军的优雅契合他的情感。书法是情感的宠儿。犹如作手画猫,是画猫的微笑,猫本身多么单调无味。卫军从上小学时,就开始与大量法帖中的古人对话,在感悟古人情感世界的同时,更在潜意识中感觉感知自己的心灵世界。卫军的雅是雅观之雅。他的作品姿态端庄、大大方方。打眼一看,无一丝造作,即使小字行草,每一笔的来龙去脉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字里行间均是合乎法度的书写。卫军的雅又是雅趣之雅。在冲淡平和的主调下,尽显高雅的意趣,在牵丝连带、顾盼左右、大小交错中既不动神色又溢出万千气象。卫军的雅更是雅致之雅。他延续“二王”一脉,精心打磨自己作品的内在气质,久而久之,使作品发散出温文尔雅的清静,波谲云诡的真味,吟风弄月的洒脱。回首热热闹闹的书坛,我们缺少的正是优雅、大雅、至雅。许许多多本来天姿聪颖、后天也很努力的同道,因错把浊气、霸气、江湖气当成优雅顶礼膜拜,进而与优雅的书卷气越走越远。只要静下心来回望书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甲骨文的稚雅,钟鼎文的拙雅,王右军的文雅,苏东坡的儒雅……都是一个雅字维系和相伴,这些作者把全部情感通过雅传达了出来,很难想象,那些去雅抱俗的作品到底要宣泄什么样的情感?
卫军的优雅最得益于浓厚的人文关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生活中的卫军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获了多次大奖,他仍保持低调。他有极好的口碑和人缘,像他的作品那样亲和。他爱好广泛,尤其酷爱文学。我很早就读过他的小说、散文,他的文学作品同样以雅为美,与他崇尚的优雅书法相合拍。这一点,是任何高超的技巧都不能取代的。他深知,文学是书法艺术的母体,需要她的呵护和滋养。否则,任你的作品如何花俏、新奇,总觉得不那么优雅动人。当今,文化内涵的缺失正是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因此埋下了断绝书法薪火的伏笔!卫军抱有这样的忧患,身为文联一员也有这样的责任。他勤于读书和思考,他认识了书法技巧的有限和艺术生命的无限。有道是修于心而形于外。书读多了,心中的碧海蓝天自然造成了他艺术生命的和谐自然、优雅传神。
从扎实进在虚灵出——书法家王卫军及其作品评析
文/吴国平
王卫军是一位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看都是有着相当实力和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近些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国内重要展事并屡获大奖,在当今书坛显露头角,以其突出的才华和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初识卫军其人其书,是在七 年前他与管峻等在省美术馆举办的“橄榄风”武警五人书法展览。展览非常成功,卫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年过去了,经过禅悟和历练,卫军的书法实现了破蛹化蝶般的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空灵的境界。
卫军是个比较执著努力和认真严谨的人,从寒窗苦读,到军旅磨砺,每一个角色和岗位都很出色,深受老师、领导以及同学和战友的喜爱和钦佩。由于家学的缘由,他从小坐过童子功,受过正统熏陶。正因如此,像他这样的人写得“野”一点,或者说,写得放旷一些、潇洒一些,是很不容易的。可一旦突破,又会比一般的人拥有更多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完美。在卫军近 期的作品里,我们除了看到传统书写方式的精彩再现之外,更多的看到的是在劲健和精熟中透着虚静和空灵,看到的是温润平和、典雅优美的精神气质,看到的是一种对精粹古典的敬畏、迷恋和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看到的是一种古典精神的现代阐述和具有包容力、感召力的人格自信。
卫军的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正道。自魏晋以来,“二王”书风作为主流,长期处于统领地位,影响和造就了国人的基本审美定势。虽明清以下碑学兴起,对“二王”一路帖学一度出现贬抑的情态,但其地位始终无法彻底的颠覆和撼动。当代书法,出现了帖学复兴的热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恰恰是现代审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绘画和抒情性特征、它对毛笔笔性的张扬、它姿态的妍美,以及更多的可能性等,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视觉要求。但在这种热的背后,也出现了将“二王”书风媚俗化、庸俗化的倾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忽略或放弃了“二王”书风的生命意识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令人欣喜的是,卫军对此却保持了应有的警惕。他把学习书法当成一个不断掘进和不断禅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和精神,悉心精研笔法,努力在更深层次上与古人对接,试图借助于深厚传统的有力支撑,建立起新的笔法阐述体系与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个性化追求是当代性的重要依据,只有个性化才能达到对类同化的遏制、只有个性化才能出现多元气象。他还认为,强调大的视觉效果和展厅效应,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中国书画自有其特有的萌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如果简单地嫁接西方美学思想艺术思潮,就可能导致书法走向形式化、娱乐化的倾向,从而,失去它的古典情态和丰富内涵,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品格背道而驰。这些思考,既反映了卫军对当代书法现象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一个成熟书家的良好心态和文化责任。
卫军的内心有一种古典情结。虽处在热闹的大都市里,享受着现代生活,忙于单位的繁杂琐事,但他却对古旧的物什格外喜爱。古民居、古字画、古诗词、古器物等,一概很感兴趣。他尤其崇尚古代文人的那种寄情山水、高卧林泉、感事春秋、自我清雅的生活。当然,这里说的古代文人生活显然已被他诗化了,也恰恰体现了他渴求淡定和潇散的文人情怀,这对一个把书法当作终身事业来对待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冬。一日午。小雨。我与他在南京清凉山古玩城好友胡家瑜先生“造办室”小饮,酒是上好的陈年茅台,话从景德镇宜兴的瓷和陶再聊到“八大”和陈老莲等,微醉,言醺,好不惬意。末了,相邀再聚。
——要的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妍外秀中 亦古更今
——试论王卫军的书法艺术
王卫军作为全国70后的代表书家,他的书法追求和艺术状态对我们把握书法的自觉,特别是对“书法形”的自觉具有典型意义。我们通过对王卫军书法艺术特质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书法的审美追求、艺术价值认同,同时也试图窥视这种“形”在当代书法发展的意义和趋势,在自觉中把握书法的发展方向。
从王卫军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毋庸置疑王卫军的书法追求已被当今书坛主流所认同,这是当今大多数青年书家所追求的。那么王卫军书法为什么能被书坛和专家认可呢?我觉得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艺术追求正体现出当今时代书法对“形”的自觉。在这种“形的”自觉下,王卫军书法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一)字形优美
王卫军的书法取法和创作都是以古代经典书作为对象,这种书体最适合和擅长的主要运用于手札中,不管是二王、宋四家还是元明书家,都是如此。这种书体和书写形式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是每个字体外形的把握,这也是最基础和最难的。我们可以发现,王卫军的小行书每个单字都非常优美、典雅,其书写线条干练、结体精美,经得起推敲。这是帖派书法成功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这种书体不太强调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也不过于追求字与字之间的“造势”,他完全以每个字的稳定造型来求得整个作品的典雅、安详,这一点,“二王”行书为我们树立了极其高超的典范,也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关键。
(二)墨守一色
现代书法的自觉追求,我们认为墨色的变化是可以突破古人的重要之处,当然成功的书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如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墨色变化,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令人称奇的是,王卫军的小行书几乎对墨色没有过于着意,他的创作几乎只用一色。这虽然继承了手札的墨色特点,并作为一种自觉选择而走向极致,这不能不说书法多元审美取向的魅力所在。
(三)章法独特
王卫军巧妙地将文字主体、印章、留白以及书写载体的颜色揉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全新的艺术感受。如作品《五柳先生传》和《陈继儒哲言》等,在书写文字的主体之外,运用落款和不同形状的印章、钤印于不同的位子,将书写载体的空间分割,更利用其色纸的颜色产生审美感受,使其具有自我的艺术追求。这充分表现出对他对书法“形”的自觉追求。印章的使用也常常“剑走偏锋”,如册页行书《画禅室随笔》,由于每页的正文文字较小,大胆的用大于正文的印章将主体拉大,不但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且还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古人所没有的。此外,他还独具匠心地将印章预留在正文之中,还巧妙地设计多枚大小不同的印章钤印在不同的位子,产生独特地效果,具有古代书画引首、跋文后的收藏和鉴赏钤印的艺术效果。
(四)典雅温润
秀美的汉字艺术造型、独特的书法章法构制以及黑色的线条,决定了王卫军书法的审美倾向典雅温润,特别在其扇面作品中,表现的更加突出。这种审美形式,既有传统文人书法的书卷之气,又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他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理念和古代和现代的艺术语言下融合,创作出一幅幅具有古典意蕴又有现代审美特性的书法作品。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艺术发展时期,各种书法艺术流派、风格并存,他为创造和产生伟大的艺术思想和传世的艺术经典做好了准备。但是,“多元”并不是说没有“主流”,没有“主题”,这个主流就是一种方向,一种在历史积淀下的方向和“丰富”,一切违背这种原则的只能是“末流”,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这一规律的证明。所以,对“形”的书法艺术追求,就是当下文化“主流”的书法艺术的显现,必将载入书法史册,对中国书法作出自己的贡献。
书法艺术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它也和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相互作用。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个性,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下产生的。王卫军多次和我阐述他对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的看法,从他的观点中,我明晰的看到他的书法观正和书法主流发展规律暗合。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神奇的一面在于,他虽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发展理路,但是,他一定会主动和自觉的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行并创造自己的辉煌。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书法的形式总是“形而下”的不被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们从中国的书论和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显然,这和中国文化早熟并受到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书法的“形”和“神”是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由于书法的特殊性,特别是作为文字的实用性,千年来书法在魏晋时期作为一种艺术而自觉,但是,对形的自觉上应该不是非常充分,这却给今人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卫军书法的形式探求,完全不在实用的范围之内,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他巧妙地运用了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运用,自觉地选择各种有利于自己创作的书写载体,对形式是一种自觉追求。这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0:17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