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何贵
齐桓公和管仲对话中的语句
通过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主要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最终决定于人民。统治者只有以民为天,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反之,就有危险,甚至亡国。
原文
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④谓苍苍莽莽⑤之天也。君⑥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⑦之则安,辅⑧之则强,非⑨之则危,背⑩之则亡。《诗》⑾云:‘人⑿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⒀亡者,未之有也⒁。”
注释
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贵:认为……宝贵。
④非:非难,反对。
⑤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⑥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⑦与:亲附,拥护爱戴;赞许,称赞 。
⑧辅:辅佐,协助、帮助。
⑨非:非难,责怪。
⑩背:背弃,违背。
⑾《诗》:即《诗经》,四书五经之一。
⑿人:这里指统治者
⒀遂:终究。
⒁未之有也,“之”:宾语前置,代词,代不灭亡这件事。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思想
这篇文章表明了管仲的重民思想、民本思想,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一句。
选自:文章选自《说苑》。
简介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意义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分类纂辑了先秦至汉初有关史事和传说,目的是想通过对历代治乱之道的研究,希望刘汉皇帝重道、尊贤、贵德、听谏、至公、反质等,以重振刘氏雄风,阻遏外戚宦官篡权的阴谋。学者对它的政治思想性、文学艺术性、史学价值多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修辞角度进行专书研究则还是空白,所见也仅是修辞学史书轻描淡写地概括了刘向在《说苑》中体现的三方面修辞理论,即重视修辞善说、重视比喻的作用、追求言语文质并重之美。体现文学的重要意义。
修辞研究
现代学者从三方面对《说苑》进行修辞研究。(1)语辞技巧研究:刘向在其修辞理论指导下,强调言说要讲究方式技巧,根据其“善说”卷,归纳了五种一般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懑以送之”,又根据“正谏”卷所列出的五种进谏之术:“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概括了《说苑》中对人君的进谏献言之法种种。(2)《说苑》虽说是一部借古事古语向人君进言献策的谏书,但又是一部静态的文本著作,为了达到言说进谏效果,言说者往往极尽积极辞格的。
总结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管仲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并启示了后世孟子等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对现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3 21:41
目录
概述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