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高层次情感是从低等动物的低层次情感逐渐进化而来的,
情感的本质是主体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源,情感是一切价值的驱动器,生物的进化决定着价值的进化,价值的进化决定着情感的进化。每一个层次的情感分别是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生物的进化经历了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等六个基本阶段,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量价值、有机能量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六个基本阶段,生物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
原核趋性情感、
原生趋性情感、
感性情感、
知性情感、
弹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个基本阶段。其中,理性情感是生物第六个层次的情感,它是意志类生物(即人类)对于社会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形式。
起源
认知器官生物实现了对于事物或价值的定性分析与逻辑推理,评价器官生物实现了对于事物或价值的定量分析与数学运算。然而,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必须通过人类的行为来实现,因此在所有事物中,有一种特殊事物具有特殊的价值,那就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可以产生一定的价值效应,同时需要消耗一定的价值资源,人为了实现价值资源的最大增长率,就必须选择和实施具有最大价值率的行为,因此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就必然成为人类意识中的最重要内容。意志器官的形成,使人类能够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后果进行准确预测,并实现了对于未来事物及其价值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与意志器官对应的情感就是理性情感,因此理性情感的形成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未来事物及其价值关系进行准确预测的客观要求,它是生物界在
弹性情感基础之上进化出来的最高层次情感。
意志器官的形成
原始意志器官的形成标志着意志意识从生命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了。评价器官是动物为了感觉和识别外部事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的价值信号,以了解外部事物与生命机体之间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的价值联系;意志器官是动物为了感觉和识别自身行为的价值联系,以了解自身行为对于生命机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关系。由此可见,意志器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评价器官,是在评价器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于自身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的器官。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分为
新皮层和旧皮层两个部分。新皮层是由端脑泡的假分层上皮演化而成,在人的大脑半球上方,是具有六层结构的
新皮层,它占据成年人整个大脑皮层表面的94%,亦被称为均匀皮层;半球其余表面结构包括古皮层及旧皮层,在神经系统发生中出现较早,这些部分统称为非均匀皮层,将来发展成为
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
1、感觉皮层包括
视觉皮层、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味觉皮层和嗅觉皮层;
2、运动皮层包括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
3、联合皮层包括
顶叶联合皮层、颞叶联合皮层和前额叶联合皮层。其中,顶叶联合皮层主管触知觉和空间知觉(地理位置);
颞叶联合皮层主管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图像的记忆与识别、面孔记忆与识别、物体记忆与识别、声乐记忆与识别等);前额叶联合皮层主管注意力调控、规则学习、情景记忆、工作记忆、行为抑制、行为计划与策略、
发散性思维。
新哺乳类动物(如
猩猩、
狒狒、
类人猿、人类等)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域与运动区域之间所建立的神经联系构成了各个层次行为动作(简单行为、复杂行为、超复杂行为)的基本模式,而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与边缘系统之间所建立的神经联系,构成了动物对于自身的各种行为模式进行价值评价,并使动物能够优先诱发和实施具有最大价值率的行为动作,屏蔽具有最小价值率的行为动作。
大脑皮层是新哺乳类动物的意志器官,而意志器官的核心是联合皮层。联合皮层与大脑边缘系统之间的神经联系决定着各个层次行为模式(简单行为、复杂行为、超复杂行为)的
价值率大小,进而决定着动物对于各个行为动作的取舍关系。
总之,意志器官的形成使动物能够初步了解“怎么办?”,实现了意志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
意志器官生物
意志器官生物是指完整拥有感觉器官、认知器官、评价器官和意志器官的生物,主要包括新哺乳类动物(如猩猩、狒狒、类人猿、人类等)。
意志器官的形成,将会使高等动物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意志的本质就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高等动物能够实现最大的行为价值率。为此,它必须按照
最大价值率法则,确立最佳的行为目标,做出最佳的行为方案和实施细则,从而完成人的各个层次的行为在时间上、空间上和逻辑顺序上的合理安排,以实现价值资源的最佳配置。总之,意志器官的形成,可以使高等动物能够确立价值目标,预测各种事物的价值变化范围,并且合理地规划和部署行为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工作,并具备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远的预见能力。
另一方面,根据动力源的不同,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代谢性行为(以
生物化学能作为其动力源)、生理性行为(以生理潜能作为其动力源)、个体性行为(以
劳动潜能作为其动力源),社会性行为(以
劳动价值作为其动力源)。意志体现了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当然也体现了人脑对于自身社会行为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实现最大的价值率。总之,意志器官的形成,可以使高等动物能够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性价值资源(即劳动价值),并实现各种社会性价值资源的最大的价值率。
劳动价值
人类在没有实现社会分工的时期,个人的劳动潜能将会直接转化为
使用价值,并凝聚于劳动产品之中。人类在实现社会分工之后,个人的劳动潜能不再直接转化为其使用价值,而是先转化为一种
过渡性价值形式,并凝聚劳动产品之中,然后通过社会交换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并凝聚于社会交换之后的劳动产品之中。每个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形式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虽然,各种劳动产品之间不同的使用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潜能转化而来,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由此提出“劳动价值”的概念。
劳动价值:人们在生产某劳动产品时所付出的劳动潜能的数量,就是该劳动产品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继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之后,生物机体在价值循环转化过程中的第四种过渡性价值形式,一般情况下,它总是由劳动潜能转化而来,并凝聚于
劳动产品之中,这些劳动产品一旦实现了社会交换,那么劳动价值就会立即消失,并转化为使用价值而凝聚于社会交换以后的劳动产品之中。
由于劳动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立即交换出去,往往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劳动价值的消失往往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一般来说,四种过渡性价值的“存活时间”长短的顺序是: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其中,生物化学能的“存活时间”最短,劳动价值的“存活时间”最长。
社会性生产价值
社会分工可以使个人的
劳动能力得到加强与扩展,它相当于一种特殊的
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用以加强与扩展个人的劳动器官。人与人一旦实现了社会分工,那么,任何人的劳动产品不再直接供自己消费,而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人们不是直接从劳动产品获取使用价值,而是首先转化为一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即劳动价值),然后,通过社会交换以后再获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样一来,社会性生产价值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加强与扩展,实际上就是对于劳动价值的加强与扩展。由此,提出“社会性生产资料”与“社会性生产价值”的概念。
社会性生产资料:一切能够对个人的劳动功能产生替代、补偿、增强、扩展作用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就是社会性生产资料。
社会性生产资料包括社会分工(含
经济)、
社会管理(含
政治)与
社会意识(含
文化)等三个基本层次。其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也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之规则体系,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
由于社会性生产资料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增强、扩展个人的劳动功能,而所有人的劳动功能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因此社会性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能折算成的劳动价值的数量,由此可得:
社会性生产价值:用以补偿、增强、替代、扩展每个人的劳动功能,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劳动价值的所有社会分工方式,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
显然,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对劳动价值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
人尊与自尊价值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产品的多样化、复杂化不断增长,个人的劳动产品能否符合社会的需要,能否顺利地销售出去,个人的劳动价值能否顺利地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将会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失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的复杂化程度也在不断增长,个人对于各种社会知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时间越来越漫长,社会的现实状态能否适应个人的需要,社会的所供应的产品使用价值能否转化为个人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也会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失效率。总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相互认同的过程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产生越来越高的
失效率。由此提出“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的概念。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用以提高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度与相互认同度,从而提高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使用价值的概率的所有外部事物,就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尊类价值,它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个人相对于社会的失效率;二是自尊类价值,它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社会相对于个人的失效率。
由于人尊与自尊类价值提高了
劳动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的概率,因此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等效地增加了劳动价值的数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
归纳起来,劳动价值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由劳动潜能经过个体性劳动过程转化而来;二是由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而来;三是由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而来。
价值运行
意志类生物的价值运行特点是:
1、四个
消费过程:意志类生物具有四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因此它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消费过程:一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即代谢性消费过程;二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消费过程;三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即个体性消费过程;四是,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即社会性消费过程。
2、四个
劳动过程。意志类生物具有四种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因此它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劳动过程:一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代谢性劳动过程;二是,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劳动过程;三是,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即个体性劳动过程;四是,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3、两个
生产过程。意志类生物具有两种生产性价值(即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因此它具有两个生产过程:一是,个体性生产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即个体性生产过程;二是,社会性生产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即社会性生产过程。
归纳起来,意志类生物的价值运行如下图1所示:
理性情感的定义
人类的意识由感觉、分析、评价和意志等四种相对独立地意识所组成,它们分别用以解决“有什么”、“是什么”、“有何用”和“怎么办”的问题,其中,意志是最高层次的意识。意志器官的形成,使高等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实现了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计算与有效控制,尤其是实现了对于其社会行为的价值计算与有效控制。语言最初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而发展。借助于语言工具,人类对于物理化学的刺激信号的感觉与分析转化为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感觉与分析,从而跳出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人们所接触事物的空间与时间不断延伸和扩展,信息来源大幅度增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主观反映趋于完整、准确和及时,使人类具有了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远的预测能力,因此在意志器官作用下的意识具有高度的“理性”。由此可得:
理性意识:意志器官的形成,使高等动物生物形成以对于自身行为的关联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从而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远的预测能力。
在意志器官作用下的情感,实现了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计算与有效控制,尤其是实现了对于其社会行为的价值计算与有效控制,从而使人类能够正确地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低层次利益与高层次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情感具有高度的“理性”。由此可得:
理性情感:意志器官生物对于社会性生产价值等所有价值形式所形成的主观反映方式。
总之,意志器官的形成使生物(如新哺乳类动物)能够初步了解“怎么办?”,实现了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向“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转化的进化目的,实现了从“个体性价值”向“
社会性价值”转化的进化目的,实现了意志器官从机体的综合反映器官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意志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理性情感”从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社会性价值关系
拥有独立意志器官的生物就是意志类生物(新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开始认识和利用一些社会性价值(包括社会性消费价值和社会性生产价值)。意志类生物对于社会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就是理性情感。
意志类生物的社会性价值与理性情感的对应关系如下图2所示:
理性情感的运行
意志类生物的“理性情感”的作用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理性情感是意志类生物对于社会性价值(包括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及社会性生产价值两个方面)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即来源于价值);另一方面,理性情感又积极地推动着意志类生物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相应的社会性价值(即服务于价值)。
理性情感的运行过程,如下图3所示:
人类具有情感
在理性情感的引导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层次价值应该服从高层次价值,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人还懂得了价值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负向价值往往隐含着正向价值,正向价值又往往隐含着负向价值。理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层性价值产生多层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层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只有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