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济吉特·琦善
清朝大臣
博尔济吉特·琦善(满语:kišan,1786年-1854年),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琦善之父为成德,是热河都统。其先世格德理尔,姓博尔济吉特氏,为蒙古人,初率众归清,被封为世袭一等侯,遂改隶满洲正黄旗,故《清史稿》等书中说他是满洲人。
仕途经历
初,琦善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嘉庆年间迁河南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琦善深受道光皇帝的宠信和器重,历任两江、四川总督,1831年改直隶总督,在位长达10余年。1836上授协办大学士,后晋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后因为鸦片战争时期向英军妥协退让,得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等。
媚外求和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作为妥协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琦善为宣宗所倚任,派赴天津与英人谈判。在谈判中英国侵略军要求惩办林则徐和邓廷桢,当时琦善竟表示只要英船返回广东,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当英船返回南方后,道光皇帝觉得他卖国有功,遂又命他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到广州继续与英人谈判,并将林则徐和邓廷桢革职。
订立《穿鼻草约》
琦善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尽撤一切防卫设施,向英军表示诚意。结果,在二十一年(1841年)元月,当谈判正在进行中,英军突然攻陷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陞父子力战捐躯。琦善拒不发兵援助,反而向英军乞求,口头答应割香港开广州、赔烟价的《穿鼻草约》(但未敢签字)。次年2月,英军大举进攻虎门炮台,守将关天培率军死战,琦善坐视不救,虎门失陷。同月,因广东巡抚怡良上奏揭发其投降卖国罪行,消息传开之后,言论大哗,朝野之间纷纷要求罢免琦善。琦善被革职押京,抄其家财,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后被从轻处置。
屡战屡败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第二年革命军至湖南,清廷万分恐慌,屡易将帅,皆不能制,遂复起用琦善,为河南巡抚、钦差大臣,专办防务。他上任之后,与向荣分主大江南北军事。但攻战年余,毫无进展。后于三年(1853年)卒于军。
主要作品
琦善虽有学识,但并无著作,仅有《英夷入淅事务奏稿》一卷,巴鲁特恩华《八旗艺文编目》著录,它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缺少的材料。
成就和影响
1840年8月11日,英军舰队进至天津海面,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赴天津与英军司令咨会。琦善伙同穆彰阿、伊里布等一向与林则徐有过节的朝臣向道光帝夸大英军军力,诬指林则徐允许烟片贩卖后又反悔禁烟,激起英国发动战争,将所有战争责任归咎林则徐身上,主张“罢战言和”,要求进行谈判。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九月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海关监督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道光帝收到琦善奏折后,认为英人的要求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在谈判期间,琦善增铸火炮,并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
1841年1月7日,谈判破裂,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仅以受伤38人的代价即击败清军。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1月21日,英方公布了《穿鼻草约》,要求割让香港岛、赔款600万银元。由于涉及土地割让,琦善未签字(此条约传至伦敦,英国政府认为得到利益太少,也未签字)。英军乃于26日,强行占领香港。琦善打算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1841年2月9日)正式签订《穿鼻草约》,此时,广东士绅声讨琦善,广东的高级官员又站在怡良一边,琦善不敢签约。
道光皇帝得知虎门战事不利、琦善畏敌,且擅自在谈判中割让香港,乃将琦善撤职查办,锁拿进京。
琦善在鸦片战争中被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发配军台。后又有人告发其收受英人贿赂。道光帝下令彻查,发现确无此事。琦善在战争中也未有传说的卖国动机与行为。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作为主和派的琦善与作为主战派的林则徐二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都被发配流放,这种情况在中外尚属罕见。
琦善后来获得赦免,几经官场沉浮,任热河都统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咸丰二年(1852)任钦差大臣组建江北大营围攻太平军。1854年,病死于扬州
亲属成员
人物争议
随着鸦片在中国的日益泛滥,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针对这一问题,清廷形成黄爵滋、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和许乃济为首的“弛禁派”。琦善属于哪一派,史学界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琦善属于“弛禁派”,理由是他所上的的《遵旨覆议禁烟折》中反对黄爵滋处死吸食者的主张。但也有学者指出,琦善只是反对处死吸食者,在禁烟问题上是赞同黄爵滋的。而且他在直隶总督任上颁布禁烟章程,在天津严防死守,查禁鸦片,卓有成效,因此不可归为弛禁派。
后世评价
浙江大学史地系史学教授陶元珍于1935年5月2日在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第77期上发表《读〈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指出:琦善在外交方面应受责备的地方似乎比值得称赞的地方还要多。他对政府缺乏起码的诚实,对外人“不免卑屈”,对敌方的认识除了船炮的利害而外是“一无所知”,对汉奸式或烟棍式的人物鲍鹏根本就不该用,琦善之未能坚持烟禁便是琦善外交的失败。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原学术委员罗继祖认为:琦善在鸦片战争前为穆彰阿私党,事事与林文忠为难,卒以媚敌蒙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1 20: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