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剩余是指由于
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最低供给价格与当前
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而给生产者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就是生产要素
所有者、产品提供者在市场交易中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
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
三角形面积。
定义
生产者剩余指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最低所能接受的量。
简单的来说生产者剩余就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最低所能接受的价格。如
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以不低于10元的价格销售,而消费者愿意出40块钱购买,最终电影公司以四十块钱的价格出售,那么生产者剩余就是30元。
概念
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
边际成本的部分。因为生产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这最后一个商品以前的商品的边际成本都低于最后一个商品(根据
微观经济学理论,生产者的
边际利润=边际成本时能取得
私人部门利润最大化和
社会福利最大化),此低于部分就是生产者的额外收入。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价格曲线之下、
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通俗地讲,就是生产者的
会计利润。
举例说明以上概念:假如有3家电脑
供应商,
IBM的成本是7 800元,
联想的成本是7 500元,天想的成本是7 000元(均以一
单位产品计),如果都按照8 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 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
福利经济学(也常见于公共经济学范畴,即
财政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
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前者可以定义为:
后者可以定义为: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
实际成本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
总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
资源
生产者剩余是人力资源创造的增值部分,其中包括用于职工
集体福利部分和用于
扩大再生产两部分。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部分相当于企业
公积金,这部分不能用于职工分红,也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者剩余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部分,过去被投资者、债权人无偿占用,实际上它是属于生产者未从企业拿走的剩余,相当于生产者对企业的投资,是属于生产者的权益。这部分用于
企业积累的生产者剩余是
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企业计算年度生产者
股本的理论基础。
生产者剩余是属于生产者所有的,是生产者的权益,生产者应该享有对它的要求权。因此,生产者权益应该是生产者作为人力资源
所有者而享有的对企业占有的生产者剩余的要求权。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每年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生产者剩余应符合以下
等式关系:
年人力资本
实现价值-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摊销=年度实现的生产者剩余。
实例分析
已知厂商从事生产或经营,总是要追求
利润最大化,而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要使MR=MC,只要MR>MC,厂商就是有利的。由于在
完全竞争市场里,厂商的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从而
边际利润等于
产品价格(MR=P),因此只要价格P高于
边际成本MC,厂商进行生产,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此时厂商实际接受的总价格或总支付就是
价格线以下的
总收益,而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价格或总支付便是边际成本线以下的总边际成本。用图形来表示,则价格直线和
边际成本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如图3(a)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示。
在短期里,生产者剩余还可以用厂商的总收益与总
可变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因为在短期里,厂商的
固定成本是无法改变的,总边际成本必然等于
总可变成本。当产量为1时,可变成本即是边际成本,即
VC(1)=MC(1),当产量为2时,VC(2)=MC(1)+MC(2),以此类推,
VC(Q)=MC(1)+MC(2)+…+MC(Q)。
表明可变成本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此外在短期里厂商无论生产还是不生产,固定成本都是要支付的,实际上只要价格高于
可变成本,厂商生产就是有利的。这时继续生产不仅能收回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可以减少损失;若厂商不生产,将损失全部的固定成本。所以图3(b)中阴影矩形CPEB的面积便是生产者剩余,它等于
总收益减去总可变成本。
生产者剩余与
消费者剩余这两个概念在
经济效率分析、财政政策分析、福利分析方面是十分实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