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利润是指企业的
总收益减去所有的
显性成本或者
会计成本以后的余额。显性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
生产要素而发生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生产中购买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和燃料等。在
经济分析中提到利润时,是指企业获得的所有收益中扣除土地、劳动、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全部
机会成本之后的剩余。机会成本是指厂商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代价。在会计利润的计算中没有考虑
隐性成本,也就是企业使用的早已占有的并非购买亦非租用的要素进行生产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在
会计记录中体现不出来,但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这
部分成本。
定义
会计利润(AccountingProfits)会计利润是指企业
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会计利润是根据
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
实现原则确认企业在一定
会计期内的收入,按照
配比原则确定在同一期间内的费用成本,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相减,即为企业在这一
会计期间的利润。
虽然对公司盈利的最科学表述是考虑
机会成本在内的
经济利润,从长期看是
自由现金流,但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因易于获得和
信息披露的要求,仍是业界和投资者广泛使用。用于衡量公司盈利水平的标准。尽管如此,由于会计利润会因为客观和主观原因经常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状况,因此分析会计利润的质量高低是投资者在使用公司披露的会计利润做投资决定前
不容忽视的工作,如果会计利润里存在
非经常性损益或可疑成分,就不能依赖这样的
利润指标作为估值依据。
会计利润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其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是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对收益的确认是严格遵循
会计制度确定的
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成本和费用的确认是严格遵循与收入配比的原则。为了使企业
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期末的
财务状况和期间的生产
经营成果,企业可以在遵循一致性及
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
会计处理方法。为收入减去费用成本后的差额。
会计利润是根据企业平时实际发生的对外交易计算而得的。企业每发生一笔对外交易,就加以记录。每笔
经济业务在记录时都涉及定时和计价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某一特定期间的费用成本与有关收入进行恰当配比,以便及时计算利润。企业在计算会计利润时,要运用诸如应计原则、
实现原则、
配比原则等会计
基本原则。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计算而得的会计利润,可以反映出多种
会计信息,如
销售收入、费用成本、
销售利润、
营业利润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
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损益,都有较大的帮助。有鉴于此,除非面临大幅度的个别或一般物价水准变动,各国会计普遍采用会计利润概念,中国也是如此。
差异
差异原因
税前会计利润是指根据
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
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确认税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税前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纳税所得,它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
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是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机关核定企业
应纳税额的依据。
由于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
永久性差异,另一类是
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这种会计
利润差异形成以后,在以后各期不能转回。如购买
国库券的
利息收入,在税前会计利润中作收入处理,而在纳税所得中则不
被作为收入。时间性差异是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其特点是在以后各期可以转回,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与纳税法规不一致时产生的差异。
虽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的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中国会计改革后制定的《
企业会计准则》与
企业会计制度和
税制改革后的一系列
税收法规,都体现了会计与税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与适当分离的原则。所以,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分别作为按照会计与税收两种不同规定计算的结果,就可能存在和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
会计核算的税前会计利润的确认和计算上,即企业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的
应交所得税前的
利润总额(或
亏损总额),与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计算的一个时期
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包括的内容和计算的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而导致税收和会计上对应纳
所得税的计算也出现差异。
表现形式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会计核算原则和税法的有关规定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即计算口径不同)和计算时期不同所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就其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1)
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额,指某一
会计期间,
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纳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将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当企业按照
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包括的内容不同时,即所确认的收支口径不同时,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两种情况:
①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例如: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
没收财产的损失等,按照
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应在计算
税前会计利润时予以扣除。因为这些支出属于企业发生的
费用支出的范畴,所以应体现在经营损益中。但是,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这些支出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税前会计利润就会小于纳税所得。产生这种
永久性差异的事项还有:
利息支出(计会计利润入损益的部分):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
非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
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纳税时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无论是从金融机构还是从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无论利率的高低,
均应按照实际发生数计入损益。
工资: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应按照
计税工资(即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
工资标准,包括企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职工的
基本工资、
浮动工资、各类补贴、津贴、奖金)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按照应付给职工的
实际工资计入成本、费用,这样,计税工资与实际
应付工资之间也会存在差额。
捐赠: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用于公益、非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内会计利润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以及非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和不通过规定的组织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得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无论是否属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也无论是否通过规定的组织捐赠,都可直接计入损益。
赞助支出:按照税法的规定,各种广告性的赞助支出可以在
所得税前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无论是广告性质的支出还是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均可在当期计入损益。
业务招待费: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支出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由企业提供确实的记录或单据,经核准准予扣除;在会计核算中,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数额列支,
计入当期损益。
提取
坏账准备: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财政部的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准予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坏账准备可以按照
财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也可以按照其他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按照其他方法计算提取的坏账准备与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方法和比例计算提取的差额都可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发生的其他有关
费用支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在会计核算中应据实列支,但在纳税时应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另外,增值税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某些
视同销售的行为,如用货物对外投资,将货物用于非增值税
应税项目等,在会计核算中
不作为销售实现处理,但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应交纳
所得税。②
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例如:企业购买债券等取得利息收入,按照
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无论何种债券
会计利润的利息收入均属于企业的一项收益,构成税前会计利润的组成内容。但是,出于鼓励企业
购买国债等原因,税法可能规定企业的某些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如购买国库券和
特种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从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这种情况下,税前会计利润就会大于纳税所得。产生这种永久性差异的事项还有:对外投资分回利润: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经交纳
所得税的利润,其已交纳
税额可以在计算本
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缴纳所得税的利润要并人本企业的
利润总额。
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实际交纳的税款,按照规定可以从本期或以后各期的
应纳税额中按实扣除;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企业取得的
境外所得也应计入利润总额。
企业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这两种差异情况,均是由所确认收支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这种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额即称为“
永久性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不仅限于本
会计期间,以后会计期也可能产生,而且这种差异产生以后,不能够在以后期间转回。
(2)
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计入纳税所得(或亏损)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纳税所得(或亏损)之的差额。时性差额发生于某一期间,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将会转回。时性差额可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额和可抵减时间性差额。其中,应纳税时间性差额,指在未来会计期间内将产生应纳所得税金额的时性差额;可抵减时间性差额,指在未来期间内将产生可抵减所得税金额的时间性差额。
表现
对于某些收入与支出,虽然企业在按会计原则计算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纳税所得时采用的口径一致,但如果两者采用的计算时期不同,即确认的时间不同,也会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例如:某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其使用期限为20年,如果按
直线法计算折旧,则年
折旧率为5%;会计利润而国家出于鼓励投资,从而刺激
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税源扩大等目的,在税收上规定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采用
加速折旧的方法。假如:税收上规定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算,则年折旧率为10%;如果该项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的金额为10000元,则企业会计核算每年计提的
折旧额为500元,按税法规定计算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为1000元。计提折旧额的不同,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500元的差异额。如果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500元差异,会导致
应纳所得税额出现150元(500×30%)的差异。这样,从一个
会计年度看,该项固定资产由于会计核算和税收计算所采用使用年限和年折旧率的不同,从而使得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并由此导致从
当期损益应纳所得税额出现150元(500×30%)的差异。这500元的差额在未来会计期间内将产生应纳所得税金额,所以,它是应纳税时间性差额。
缺点
会计利润也存在着缺陷。由于会计利润在其计算过程运用了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例如,
固定资产折旧就需要根据有关资料估计和判断其使用年限;再如
应收账款的坏账费用,也需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作出估计和判断等,这使得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估计和判断的结果。又由于会计利润在其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会计准则均允许的
会计方法,如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
加速折旧法等,这使得计算出的会计利润更带有人为的色彩。对于会计利润的上述缺陷,一般认为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准则等办法加以克服。
对比
区别
(1)
计算口径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段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即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即:会计利润=收入-成本-
期间费用(含:
财务费用)。
经济利润是
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即:经济利润=收入-成本(含:投入
资本成本)-期间费用,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在企业
投入资本大于零时,经济利润永远小于会计利润。
(2)成本内涵不同。会计利润作为传统会计指标,主要考虑的是
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
显性成本,是企业从事某项
经济活动的花费,即企业购买或雇佣
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可以从会计账上查到。经济利润作为现代
公司制企业管理
会计方法指标,考虑的是
经济成本,经济学认为成本是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与
隐性成本之和,后者是企业所有者自己提供资本、
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机会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某种产品生产时将时间、资产、货币等用于其他用途而损失的最大收益。
(3)所基于的
利益主体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基于独资和合伙制
企业组织形式而建立的,
经济利润是基于现代
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而建立的。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利益主体角度的经营
成果指标,而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这个独立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人格化”主体利益角度而产生的。
联系
(1)会计利润是
经济利润的计算前提。会计利润是传统的经营
财务成果指标,在此基础上扣除投资人资本
利息成本后就是经济利润。因此计算经济利润必须依靠会计利润。
(2)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都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与方向。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都是
正指标,可以说在同一企业、同一
会计期间内,会计利润越大,经济利润就越大,同时
企业价值也就越大。(3)经济利润是会计利润发展的更高阶段,与会计利润一脉相承。经济利润是由会计利润依照
社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等更替、提高发展而来的。是适应现代
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新的、更加科学经营成果、投资
评价指标。
重要意义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
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在
投资项目立项时,按管理会计要求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
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
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
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
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会计利润和
经济利润的区分,尤其是经济利润概念的引入,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统一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利润”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其次,使企业的
净利润更具有经济学意义。引入经济利润,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扰,也拓展了
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人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
净收益包括
股权资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
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经济利润还原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是如今经济学流行的
经济增加值,经济学家将利润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在保持同样富裕的前提下,一个人在本周可能的最大消费额”。从而消除了会计学与经济学对
企业经营成果在认识上的差异。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出的
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
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
经济意义。引入
经济利润指标后,在
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
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也是区别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