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
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随着新
科学技术在
生产中的应用,一些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
自动化现象,例如,出现了由人
遥控的自动化机器体系、
机械手、
机器人等。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
体力劳动,甚至是部分
脑力劳动,它们能够代替
工人在
高温、易爆、
剧毒、具有
腐蚀性和
放射性的环境中不知疲劳、不发牢骚地每天工作24小时,并且
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为
资本家带来了大量的
剩余价值。
西方一些
资产阶级学者如
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中期,
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以
工业生产的大型化、
标准化和
自动化为中心的;7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则转向以
信息化为中心,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
电脑为主的
信息社会、
知识社会。
其次,
自动化机器体系和
机器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
劳动,它们不仅要由人来
发明、
设计和
制造,而且在
运转中也要由人来
控制、
调试和
维修等等。即使在
资本主义所谓的“
无人工厂”中,在
生产现场可能会看不到人,但是,在总
控制室里、在设计室里、在研究室里却大有人在。
商品的
价值和
剩余价值就是由这些在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背后操纵它们工作的
劳动者所创造的,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只不过是被人的
指令和
意志所推动的一种
生产工具。
第三,在
自动化企业中,
劳动者所从事的
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自动化机器体系和
机器人只是
工人、
科学家、
工程师复杂劳动的一种
物化。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
价值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因此,在
自动化企业中,直接参加
生产的
工人人数尽管会减少,但是,在同一
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新
价值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从而使
资本家能够获取更多的
剩余价值。总之,自动化机器体系和
机器人的出现,使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
产量增加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增多了,但是,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机器体系、机器人的出现,不可能否定
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和
剩余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