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况
北宋名臣、学者
田况(1005年-1063年),字元均,祖籍京兆,信都人。北宋名臣、学者。
人物生平
年少有志
田况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5年),他的父亲教子非常严格,他的八个儿子都长大成人很有名望。田况是长子,从小英才卓荦志向远大,爱读书且记忆力强,作文章更是下笔即成,意博辞丽。科考时,他不屑于初试获得的“赐同学究出身”科目,停几年终于获进士甲科,初补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推官,调楚州(今属安徽或江苏省)判官,迁著作佐郎,又获举贤良方正,改礼仪官太常寺卿的属官太常丞,通判江宁府(今南京市)。此后,他的文才武略一步步显现出来。
上书仁宗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原臣服于宋朝的西平王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公然对抗宋廷。时任陕西经略使的夏竦请田况担任自己的判官。对李元昊谋反,夏竦、韩琦和尹洙等大臣制定了攻、守二策,仁宗倾向于采用攻策,但宰臣范仲淹率议认为不一定用攻策。田况就上书仁宗,从党项几代首领受朝廷恩惠戍边,到李元昊公然分裂自立的历史和现状,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人心动员、兵力部署、指挥和作战能力、出兵后果等。认为敌方蓄谋已久,动员充分,兵强马壮,指挥得当,又有得天独厚的复杂环境。他敢于叛乱,但惧怕大宋地广才众,不敢大肆冒进。而宋廷当时朝野意见不一,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将帅不力,在战略上缺乏长远目光。战术上,一说需要兵分几路进击,一说需要集中兵力推进,甚至认为将帅不力靠“下流勇进”也能侥幸取胜。所以,田况建议仁宗,首先让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大臣分析情况,统一思想,研究对策,制定出有利于边境长期安定的实施战略,切不能草率行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接着,田况又献《治边十四事》于仁宗。以后他分别被提拔为掌规谏的右正言,掌表礼佛仪式的“行香”、纠正过失的管钩国子监,负责管物支付、清欠的三司理欠凭由司,代理帝王起居注,掌起草诏书的知制诰等。在一次面奏中,田况发现仁宗爱遵循故常之规,十分厌恶改变现状追逐名望。他就上表,以尧舜等“非好名而名至”,说明“名者由实而生,非徒好名而自至”的道理。在当时内政欠修,外有强敌的情况下,皇上不必恐好名而不为,而应大树“奋乾刚,明听断”的“英睿之名”;“行威令,慑奸宄 ”的“神武之名”;“斥奢汰,革风俗”的“崇俭之名”;“澄冗滥,轻会敛”的“广爱之名”;“悦亮直,恶谄媚”的“纳谏之名”;“务咨询,达壅蔽”的“勤政之名”;“责功实,抑偷幸”的“求治之名”。应让天下人知道,“圣贤之道曰名教,忠谊之训曰名节”,群臣诸儒尊辅朝廷,是“纪纲人伦之大本”。
得到边塞关于辽国大修天德城、寨堡的消息,田况立刻意识到敌人正在筹划更大的侵略阴谋。他又上书仁宗,历数一味求和造成年付契丹金帛50万、西羌20万,生民不堪重负,敌人却越来越不满足,筹划着更凶险的阴谋。而两府大臣,每天却只议一些区区小事,并不是惦念着江山社稷的大事,对形势的严峻、将佐的良愚、中兵的善败、道路的夷险、城垒坚弊、财粮多少等等一概不关心,这是非常危险的。他建议仁宗效仿唐肃宗执政开始时,每天与宰辅大臣认真了解情况,研究局势,统一思想,教育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发展生产,搞好边备,不要为委琐之事所拖累。
军政俱佳
后来,田况被任命为陕西宣抚副使,还领掌武官三班使臣的注拟、升移、酬赏等的“三班院”。他曾奉诏干脆利落地处理了保州云翼军杀州吏据城叛乱案。接着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督促诸将向敌发起进攻,招降两千多人。以功迁皇帝近臣起居舍人,迁知秦州(今陕西省南郑县)。
这时,田况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官制,父母去世必须离任服丧,但边境将帅往往被夺情不能离任。在田况的一再力争下,仁宗终于准许他回阳翟为父服丧
此后,他又以正三品的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兼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县一带)知州,迁右谏议大夫兼成都知府。四川自李顺王均起义后,为官者兴起擅杀之风,有的罪过不大也被驱逐出境,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困死路途的情况。田况到任后注重教育,一般不再驱逐,受到了四川百姓的爱戴。
出入两府
后迁掌驳正政令违失的给事中,召为御史中丞,上任后又代理掌盐铁、度支、户部的三司使,加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通过钩考财赋,田况“总《景德会计录》”,撰《皇祐会计录》,向仁宗分析了财赋收支管理的状况和问题,被正式任命为三司使。
至和元年(1054年),田况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四年后升任枢密使,成为政府中的宰执,负军国要政。田况的仕途达到了顶峰。
两年后,田况因病辞罢枢密使,任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后以太子少傅(一作太子太保)致仕。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乙酉日,田况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宋史》作太子太保),谥号“宣简”。
个人作品
田况曾著《好名》、《朋党》二论,有奏议三十卷(后散佚为二十卷),今已佚。又有《儒林公议》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人物评价
叶清臣:臣以为不患无人,患有人而不能用尔。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为社稷之固者,莫如范仲淹。谙古今故事者,莫如夏竦。议论之敏者,莫如郑戬。方面之才,严重有纪律者,莫如韩琦。临大事能断者,莫如田况。刚果无顾避者,莫如刘涣。宏达有方略者,莫如孙沔。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宋史》引)
欧阳修: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寄秦州田元均》)
王安石:田室于姜,卒如龟祥。后其孙子,旷不世史,于宋继显,自公攸始。奋其华蕤,配实之美,乃发帝业,深宏卓炜。乃兴佐时,宰饪调胹。文驯武克,内外随施。亦有厚仕,孰无众毁,公独使彼,若荣豫已。维昔皇考,敢于活人,传祉在公,不集其身。公又多誉,公宜难老,胡此殆疾,不终寿考。掩诗于幽,为告永久。(《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
范纯仁:①公仁厚长者,貌称其心。与人言谆谆欵密,唯恐失其意,而其中有以自守,嶷如也。友爱诸弟,人无间言。自为小官,未尝私谒执政。器宇恢然,常以天下自任,识者知其必至公辅。在谏职,于小事未尝言,独引大体启迪上心,凡欲人主总揽威权、分别贤不肖、抑侥幸、明赏罚以救时弊。当是时,仁宗锐意太平,数咨访大臣以天下事,其所兴,为公建明为多。与富文忠公少相友善,夫人即文忠公女弟也。迨公为枢密使,而文忠公实为上相,同时道行,位冠百僚,搢绅不以为二公荣,而相贺以为天下福也。公既被疾,下至闾巷,咸戚嗟听,伺冀公复起,而公竟以疾薨矣。悲夫!(《太子太保宣简田公神道碑铭》)②克生宣简,为时贤臣。其贤维何,于时有陈。秉哲蹈仁,有煜其文。于皇仁宗,俊乂盈朝。发防大庭,公维董晁。乃司边画,荒秽以薅。乃理邦财,公私以饶。遂都庙堂,谋谟枢极。帝曰休哉,维吾夔稷。文经武服,无施不当。帝畴公劳,方倚为相。胡以疾婴,而失民望。士怀致君,所难者时。功多享厚,谗毁或随。公遭圣明,坦然设施。不终大耄,天实为之。(《太子太保宣简田公神道碑铭》)
王称:况为人宽厚明敏,与人若无不可,而非义不可干也。於天下事,小利近功则置而勿论,所及必朝廷先,务而可以利民者。(《东都事略》)
黄震:①治蜀比张咏。(《古今纪要》)②宽厚明敏。(《古今纪要》)
脱脱:况有文武才略,言事精畅,然欲惩兵骄,乃坑降卒,弗忌阴祸,惜哉!(《宋史》)
纪昀:《东都事略》称况尝作好名、朋党二论,极以为戒。而是编内范仲淹、欧阳修诸条亦拳拳於党祸所自起,无标榜门户之私,公议之名,可云无忝矣。又况曾为夏竦幕僚,好水川之役,况上疏极论之,竦不出师,盖用况之策。书中虽於竦多恕词,而於富弼诸人竦所深嫉者,仍揄扬其美,绝无党同伐异之见,亦可以见其直道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亲属成员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王安石集·卷九十一·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
《范忠宣集·卷十六·太子太保宣简田公神道碑铭》
东都事略·卷七十·列传五十三》
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5:4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