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属(Nitraria L.)是
被子植物门蒺藜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多属灌木,高0.5-2米。该属有11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中国有6种和1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生于盐渍化沙地。常为
建群种,特别在沙区为优良固沙植物。该属模式种:
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
落叶灌木,小枝有刺;叶不分裂,
全缘,肉质,线形至倒卵形;
托叶锥尖;花小,黄绿色,排成顶生、疏散的
蝎尾状聚伞花序;
萼片5;花瓣5;
雄蕊10-15,无附属体;
子房3室,每室有
胚珠1颗:果为一
核果。 灌木,高0.5-2米。枝先端常成硬针刺。
单叶质厚、肉质、全缘或顶端齿裂;托叶小。顶生或腋生
聚伞花序,蝎尾状;花小,白色或黄绿色;萼片5,花瓣5;雄蕊10-15;子房上位,3室,
柱头卵形。
浆果状核果,外果皮薄,
中果皮肉质多浆,
内果皮骨质。
本属耐干旱、抗风沙。其嫩枝和表皮细胞外壁
角质层较厚,为2.1-2.5微米。
气孔下陷,叶肉细胞
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含量大,有利于积累养分,富含晶细胞和粘液细胞,有利于改变细胞
渗透压、提高贮水力。
维管组织比较小,而皮层较宽,这对保护维管组织免受旱害有利。有发达的纤维组织,有利于抗风蚀和抗沙害。含大量灰分和盐分并积累丰富的Al. Mg. Fe. Ti. Mn等元素。据孢粉分析,萌发孔为三孔沟,沟长达两极,个体大而长,极轴与赤道轴之比大于1.5;花粉外壁厚,厚3.0-5.2微米,形近橄榄状或长球状,两极浑圆、赤道部向外鼓。表现出年轻种的特征。
帕米尔白刺 Nitraria pamirica Vassil.
大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
泡泡刺 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该属植物从
分子系统学、
遗传多样性、抗旱生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认为:白刺属的
起源中心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地区,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是白刺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并且认为白刺属从
蒺藜科中分出,成立独立的
白刺科;白刺属同
骆驼蓬属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但鉴于两属在形态、植化、胚胎学等方面差异较大,建议白刺属和骆驼蓬属各自组成单独的科,白刺科和
骆驼蓬科;在目的系统阶层上,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将白刺科放入
无患子目中。
本属耐干旱、抗风沙。其嫩枝和表皮细胞外壁
角质层较厚,为2.1-2.5微米。气孔下陷,
叶肉细胞栅栏组织发达。
叶绿体含量大,有利于积累养分,富含
晶细胞和
粘液细胞,有利于改变细胞
渗透压、提高贮水力。维管组织比较小,而皮层较宽,这对保护维管组织免受旱害有利。有发达的纤维组织,有利于抗风蚀和抗沙害。含大量灰分和盐分并积累丰富的Al. Mg. Fe. Ti. Mn等元素。据
孢粉分析,萌发孔为三孔沟,沟长达两极,个体大而长,极轴与赤道轴之比大于1.5;花粉外壁厚,厚3.0-5.2微米,形近
橄榄状或长球状,两极浑圆、赤道部向外鼓。表现出年轻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