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
呼和浩特至武川县的交通线路的古称
闻名华夏的大青山横卧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北部,就是这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土默川平原通往大后山之路。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千百年来,居住在土默川上的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大青山上打通了一条蜿蜒曲折之路。此路全长45公里,古书中称此路为“白道”,民国时期称“归武大道”,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呼武公路。就是这条白道,蕴藏着武川地区深厚的文脉,提升了武川地区的文化底蕴,昭示了武川1600多年的文明史。
军事关隘
白道地处藏龙卧虎的大青山上,大青山巍峨挺拔,地势险要。因而,白道历来是军事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期,当局者为控制这个交通要冲。天兴初年,设立了武川镇
据史志载:“北魏始光初年(公元424年),段进为白道(今蜈蚣坝)守将,蠕蠕可汗大檀入塞,围之。段进力竭被执,抗声大骂,遂被杀害。太武帝拓跋焘愍之,追赠段进为安北将军,并赐爵显美侯,谥号为庄(《武川县志》第2页)。
北魏初,杨元寿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为武川镇司马(《武川县志》第2页)。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确证:北魏当局在武川建镇,是为了占领白道这个军事要隘。
明帝元诩正光四年(532年),六镇起义军扼守此道,屡败魏军。正光五年(524年),破六韩拔陵在沃野起义,起义部队在白道先胜北魏安北将军李淑仁部,再战都督崔暹所率兵将。北魏官军全军覆没,崔暹单骑逃脱。
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7年),文宣帝高洋诏令斛律金”率骑二万屯白道,以防蠕蠕(《武川县志》第4页)。
隋唐时期,当局由白道出发,率兵抵御突厥。据史志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夏四月已卯,卫王杨爽破突厥沙钵略可汗于白道;元帅高颖率兵击突厥,破之,又出白道入碛,再战获胜而还”(《武川县志》第4页)。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通漠道行军总管李绩与定襄道总管李靖合兵出白道,与突厥颉利可汗战,获胜(《武川县志》第5页)。
辽保大二年(公元112年)3月,天祚帝(耶律延禧)曾“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蜈蚣坝),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地”。
清廷派兵出征噶尔丹等,多次从白道出发。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5月,内大臣索额图等奉特旨,率八旗精兵万余人出俄罗斯。12月1日,清军过都伦大坝(蜈蚣坝),屯驻昆都勒河(今可可以力更镇附近),留2日,(《武川县》志第6页)。雍正年间,有汉军4000人,哈拉沁兵1000人在白道驻防。
抗日战争时期,在蜈蚣坝上打响了蜈蚣坝伏击战。1938年9月下旬,大青山抗日支队2营营长唐金龙带领全营战士在此道上与日本鬼子展开了一次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利用蜈蚣坝的有利地形,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在这次战斗中全歼日军80余人,其中击毙少佐军官1人,缴获机枪9挺,掷弹筒5个及一批枪支弹药。蜈蚣坝伏击战威震青山南北,拉开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使大青山成为全国闻名的抗日根据地
白色之路
“白道”,顾名思义,就是白色之路,因该道地上之土为白灰色而取其名。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之青山,唯道路独白。据史志载: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8月,科学家郦道元随孝文帝元宏车驾北巡,幸武川镇,亲见敕勒部,途径芒于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道岭(今呼和浩特回民区坝口子村北至蜈蚣坝一带),巡幸阴山,观云川。十七日,至武川镇,沿途问民疾苦,以粟帛救济贫窘孤老。随后作《水经注》,《水经注》中称此道为“白道”,并将今之蜈蚣坝谓之“白道岭”(《绥远通志》16页)。唐代后此道又称渔阳岭,元代称之谓神山,清代又称之谓得胜关。据《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载:“大青山在归绥县境内又名翁衮山”(“翁衮”,蒙古语“神”的意思)。“蜈蚣为蒙古语翁衮之音转”,故蜈蚣坝即神坝之意。古时,白道之线路是由青城沿河床入坝口子,蜿蜒向西北行,过蜈蚣坝顶经关帝庙西下1公里而又北行,再经马家店、中店子、水泉、什尔登至可可以力更镇(此线路和新修的呼武公路之线路相同)。
经商之道
“红丹丹的阳婆当日照,蜈蚣坝是旅蒙商的金光道。归化城启程可以力更住,蜈蚣坝是咱常走的路”。
这种歌唱旅蒙商路的爬山歌,至今还在武川民间流传 。原汁原味的爬山歌唱出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白道,历来就是一条经商之道,繁华之路,当年旅蒙商就是通过白道走向大草原,走向俄罗斯,这是一条驼道,也是 一条茶道。从清代以来,白道就成为川流不息的金银道,就是这条商道为塞外边陲小镇——可可以力更镇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该镇成为大青山北麓的繁华之镇。
驼铃马帮之道
白道,古来就是驼铃马帮之道。据《绥远通志稿》载:蒙骑牧地凡入内地的马牛羊驼多经此道,“石径逼仄,不通方轨,自清嘉庆道光年间,历经修治,始克车行,然山路崎岖,挽载维艰,且车马拥塞,时虞颠覆,而在天寒地冻之时,车辆屯集,进退两难,车夫守候而僵扑者比也”。清代,旅蒙商在此处寻找通道时,历尽艰险,曾多次组织专人探测路线,变更路线。从最早行路的痕迹来看,其宽度不过两米。康熙年间,内地与蒙古、新疆通商逐步发展起来了。当时归化城先后出现了为康熙大帝征战服务的旅蒙商号天元号、宏图号、范家号,不久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等旅蒙商号也诞生于归化城,随着旅蒙商的发展,白道就成为归化城通往蒙古和新疆的必经之路,也就是旅蒙商之商道。到清乾隆年间,在白道上往来的旅蒙商络驿不绝。当时,山西、归化等地的旅蒙商贾为祈愿旅途平安,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蜈蚣坝顶盖了座关帝庙,请了住持人,并向过往车驼征收路捐,用以维护坝顶前后之路段。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重修德胜坝乐楼牌记载:“关圣庙一座,前临水涯断岸千尺,后依峻岭木秀繁荫,真所谓神景之地也。况此地乃羁旅之要路,蒙古之通衢,往来驱者莫不赖我圣德之庇佑也。”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民国15年(1926年),绥远特别行政区警务处长吉鸿昌,亲率民兵,民役在坝顶前后约5公里处开拓展宽,裁弯取直,砂石铺面,并在后坝修有石桥一座,竣工后,在关帝庙西辟一石,上刻有吉鸿昌书写得四个大字;“化险为夷”,留下永恒的纪念。
最新变化
随着内地与外蒙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地处白道北面的可可以力更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史志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今可可以力更一带就出现“通事行”字号,康熙五十八年,清廷在这一带设置军台(位置在今可可以力更镇新区,民国时尚有遗址,俗称三堵墙)为归化城通往旅蒙商之前、后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的驿道,军台第一站,主要任务是转送军事物资,供旅蒙商停歇。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克克伊尔根(今可可以力更)已经形成商市。当时,归化城的三大号之首大盛魁包头乔家的复盛公也入住可镇,并在此镇设有自己的买卖字号。这样一来,可可以力更镇繁华起来了。此镇的特点是以通事行和六陈行为主要商业,以拉骆驼和跑趟子车者为主要居民。通事行的主要商号有:义盛昌、万盛公、庆生厚、义盛隆、隆和义和兼营六陈行生意的广成魁。六陈行的主要商号有元盛兴和天合公等。由此可见,可可以力更镇是由旅蒙商的进入而形成的,而旅蒙商则是由白道引入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5 15:28
目录
概述
军事关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