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之战是唐代
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此战史称睢阳之战又称
睢阳保卫战。
战争经过
血战睢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
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
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
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
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张巡撤出
雍丘后,率众沿
睢阳渠向南撤退,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今河南省
商丘市
睢阳区)与太守
许远,及城父县令
姚訚合在一起。之后,他们派部将
雷万春、
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杨朝宗幸免一死,连夜逃去。这次战后,张巡接到朝廷诏书,被封为
主客郎中,兼河南
节度副使。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载(757年),
安禄山死后,其子
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
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
张巡、
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二十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
战争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
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
姚訚为
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麦熟时节,叛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在城上看到后,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待战。这时张巡止住擂鼓,让军士作出休息的样子,叛军见状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
南霁云率军大开城门突然冲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斩将拔旗。与此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直逼城下招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答话,一边暗命勇士几十人手持钩、
陌刀、强弩从城上吊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中,趁城外叛军依仗人多势众并不戒备时,勇士们奋勇杀出,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
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了解情况后决定强攻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张巡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这样,叛军用云梯攻城就失败了。之后,叛军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叛军见状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系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
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城陷遇害
御史大夫
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
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
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南霁云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不敢回答。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告急,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叛军上万人阻挡,南霁云左右开弓,叛军都溃败下去。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本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音乐声起,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
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最后不吃离开。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
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乘夜突围入城。叛军发觉,加以阻挡,南霁云边战边进,士兵大多战死,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雾,张巡听到战斗的声音,说:“这是南霁云他们的声音。”便打开城门,南霁云赶着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入城,将士们都执手哭泣。
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而且带领饥饿士兵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睢阳将士见到张巡后,起立哭泣,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众人都因悲伤而无法仰面正视他。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
尹子琦又逼
南霁云投降,
南霁云未应声。
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也不肯投降,
张巡于是与
姚訚、
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唐肃宗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战争意义
当时,唐朝仅剩下长江、
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
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
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唐朝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长安,在
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
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轶事典故
张巡生于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他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
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此时其兄张晓已位居
监察御史,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其后,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他在任内治绩优良,有气节、讲义气,对因遇到困难来依靠的人,都倾囊相助,豪无吝色。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
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道:“这正是国家的怪事,京官不能当啊。”于是被调到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他的余党被赦免,这些人都改邪归正。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张巡退守睢阳之后,局势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与许远认为:睢阳是
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进攻啦,就驻扎在城外等着
唐军饿死。
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鸟雀、老鼠、铠甲也吃完,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
安史之乱稍定,遂有人议张巡功过。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他的朋友
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
表文呈给
唐肃宗。至是,众议始息,以张巡功大于过。
后世纪念
张巡祠坐落在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商丘古城拱阳门南侧730米中心大街路西,
护城河北侧,隔护城河与
八关斋相望,是为纪念“
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
张巡、
许远等人所建。
六忠烈
张巡
张巡(708—757年11月24日),唐
蒲州河东(今山西
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
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
新唐书》本传载为
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
全唐诗》、乐史《
太平寰宇记》即是)他生于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卒于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据说死后被追封为“
通真三太子”。张巡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开元(713—741年)末中
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742—755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
唐玄宗宠妃
杨玉环的族兄
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他政绩突出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
真源(今河南
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与官府相勾结而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强
华南金最为横暴,当地人称“南金口,
明府手”。张巡到真源之
前对华南金即有所耳闻,及他一上任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许远
许远(709—757),字令威。唐杭州盐官(今浙江
海宁西南)人,今伊桥人。唐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忤节度使
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唐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召其为
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
安庆绪部
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遭杀害。
韩愈评论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
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后诏赠荆州
大都督,图像于凌烟阁,并救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家乡盐官县城中亦建双忠庙以奉祀。宋代
王安石、
文天祥均有
题诗,庙中并有“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名联传诵于世。其墓在伊桥杨园埭,俗称许公墩。其读书处在
泗水亭,相传至今。
南霁云
南霁云(712—757),唐玄宗时期生于
魏州顿丘(今
河南省
清丰县)
南寨村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
南八”。在平定“
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
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派
汴州刺史
尹子奇统兵30万攻睢阳(今河南
商丘县南)。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张、南引
兵子宁陵向睢阳进发,攻破叛军防线与睢阳守军会合。后尹子奇披挂上阵,被南一箭射中左眼。为守住睢阳,南先向屯兵彭城(今
徐州)的御使大夫
许叔冀求援,但许无动于衷,南詈骂而归。随率精骑三十突围至临淮(今
江苏盱眙北)向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南见其不肯出兵,便进前一步说:“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日,请大夫三思。”贺兰见南是难得将才,便想留于身边,于是设宴款待。南含泪道:“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说着,拔出佩刀自断中指。然贺兰仍不语,南说:“主帅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扫平,国家不得安宁,请留此指以示人之心,归报主帅,与城池共存亡。”随上马而辞。临出城怒弓会射佛塔,箭入半尺。并誓曰:“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
是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南霁云被虏。叛军尹子奇劝南投降,南禀禀正气,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
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昂首挺胸英勇就义。后人曾有诗云:洒血睢阳笑痴?故乡粗豆靡穷期;
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
雷万春
雷万春(?—757),唐将领。
安史之乱时,从张巡守
雍丘(属今河南
杞县),抵抗安禄山军,在城上面中六箭,坚守不动。后随张巡守睢阳(今河南
商丘睢阳区南),坚守不屈。城陷后,与张巡同遇害。
贾贲
贾贲(?—756),为拥兵2000的
单父尉,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756年2月他与张巡将军一道奋起抗击已经投敌的原雍丘(今河南杞县)
令狐潮叛军,战死疆场。
姚訚
姚訚(?—757),唐将领。安史之乱时,随张巡守睢阳(属今河南商丘),坚守不屈。城陷后,与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同时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