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名(今大名)。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
相州置。魏州治所在
贵乡县(故址在今
河北大名县城东北)。隋大业三年(607),改为
武阳郡。隋末,
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寻为
窦建德所据。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魏州置
总管府,寻改为
都督府。宋仍称魏州,亦曰
魏郡。宋
庆历二年(1042年),改称
北京大名府。
历史沿革
北周大象二年,于
贵乡县(故址今河北
邯郸市
大名县城东北)置魏州。
唐龙朔二年(662年),改魏州为冀州。
唐咸亨三年(672年),复改称魏州,10年间两州互相移名。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全国为
十五道,各道置
采访使。河北道采访使治魏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河北道领二十四州,其中魏州(治
元城)领元城、贵乡、魏县、冠氏、
馆陶等10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于魏州置魏博节度,署大都督府,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节度所辖地域称为
节镇,也称道。
唐宝应二年(763年)六月,安史叛军
史思明部将
田承嗣投降,唐王朝任以魏博等
州都防御使,旋改为节度使。
唐广德二年(764年)正月,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奏名所管曰
天雄军,朝廷依准。自此,今河北省
邯郸市大名始有天雄之代称。
唐大历十年(775年),
田承嗣出兵侵占相、洺、卫三州;
唐建中三年(782年),
田悦与
李惟岳叛唐,改魏州为
大名府,自称魏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历5月13日),晋王
李存勖统一河北,于魏州(今河北邯郸市大名东北)称帝,国号唐,史称
后唐。升魏州为
兴唐府,都名东京;改
元城县为兴唐县。十二月,兴唐府迁都
洛阳。
后唐
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为邺都,大名成为陪都。
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罢都,还曰魏州,寻复为邺都。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复以广晋府为邺都。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
闰三月,
石敬瑭以邺都(河北
邯郸大名古城)诸门宜赐名额,命皇城、
罗城、大城等二十二门新名。邺都城之规模,可见一斑。
后汉承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河北
大名府。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复罢邺都为
天雄军,而府如故。
宋
至道三年(997年),在此置
河北路,为
十五路之一。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道,改为河北省
冀南道(驻河北省大名城)。
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改河北省冀南道为河北省
大名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
直隶省改河北省,大名道废止,
大名县等直属河北省。
行政区划
唐代魏州
隶属:河北道
北宋魏州
隶属:河北道
历史事件
魏州之战
后梁魏州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
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晋王李存勖乘后梁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兵变,出援节度使
贺德伦,击败
镇南节度使刘鄩军的作战。 乾化五年三月,后梁
天雄节度使杨师厚病死,后梁末帝
朱友贞以
魏博(治魏州)地广兵强,难以控制,乘机实行分割治理,欲将所辖6州地分为两大镇,以削弱其势力,又恐不服,遂命开封尹刘鄩领兵6万渡河,屯
南乐(今属河南),并遣500精骑入魏州,以控制魏博,引起魏州兵变。四月,魏州将士胁迫节度使贺德伦叛梁附晋,请出兵抗梁,李存勖即令马步副总管
李存审由赵州(今河北
赵县)进据山东
临清(今河北临西西)以策应。自率大军东进。五月,晋王军抵魏州,时刘鄩已占据魏县。
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辽天禄元年,947年),后汉高祖
刘知远亲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叛将
杜重威的作战。
后晋开运末,契丹与后晋滹沱之战中,晋军主帅杜重威庸暗,以10万兵降附契丹,致丧
晋国。契丹帝
耶律德光入主中原,改国号辽,据东京(今河南
开封)仅百余日,即被中原纷起的义军击得惶恐北撤,病死于途中。天福十二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兀欲集蕃汉之臣于河北
恒州(今河北
正定)
府署,宣布伪造遗制,自立为帝。以
安国(今河北
保定市安国市)节度使
麻答为中京留守,镇守恒州;命降将杜重威仍为天雄节度使,镇守魏州。六月,刘知远定京师(今
江苏省南京市市),尽诛燕兵1500人于繁台(今河南开封市郊东南隅),改国号汉,史称后汉。诏赦原后晋
藩镇、将吏,各安职任。 七月,刘知远徙杜重威移镇河南
归德(今河南
商丘南),令与原河南归德节度使
高行周对调。杜重威本以降附契丹而疑惧,得移镇令
后拒而不受,遣其子杜弘琏作为人质乞师麻答救援。麻答即遣
蕃将杨衮率辽兵1500人与
幽州(今北平市)指挥使张琏率燕属亲兵2000赴魏州。
行至
邢州(今河北
邢台),因恒州乱,杨衮率部北还。 闰七月十八日,
后汉高祖
刘知远下诏削夺杜重威官爵,以高行周为
邺都行营都部署(一说诏讨使),镇宁节度使
慕容彦超副之,率军讨伐。及至魏州,慕容彦超欲急攻城,而高行周则以魏州城坚、粮足,强攻不易克,力主长围久困,待其城
中粮尽自弊再击,由此二将不协,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决意亲征。 十月,刘知远抵魏州,宿于高行周之营。慕容彦超固请攻城,刘知远从之,亲督诸将猛攻,万余人受伤,千余人战死,慕容彦超才不敢再请攻城。张琏因愤刘知远于繁台尽杀燕兵,故誓死与杜重威谬固守城;杜重威亦尽力姑息,使燕兵愈加骄悍,屡挫后汉军攻势。刘知远见强攻不易克,屡遣人招降,许以不死,杜重威仍闭城拒守。及食将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刘知远再次
督军攻城,伤亡甚众,仍未破城,乃止。 数旬后,杜重威终因食竭力尽,于十一月二十七日举城出降。时城中饥饿而死者已十有七八,生存者皆厄瘠无人色。刘知远入城,诱杀张琏及其
军将数十人,其士卒纵之北归,魏州叛乱
遂平。
史料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一魏州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开元户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五。乡一百四十。元和户六千九百二十。乡四十五。今为魏博节度使理所。
管州六:魏州,
相州,
博州,
卫州,贝州,
澶州。县四十三。
都管户垦田《
禹贡》冀、兖二州之域。在夏为观扈之国。春秋时为晋地。按沙麓崩,在今元城东南四十里是。战国时为卫、魏二国地。
秦灭魏,置
东郡,灭赵,置
邯郸郡。汉高祖使
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是也。後汉封
曹操为魏王,理邺。前燕慕容?都邺,其魏郡并理於邺中也。後魏於今州理置贵乡郡,寻省。
周宣帝大象二年,又於贵乡郡东界置魏州。隋炀帝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
窦建德,改置魏州。其年又陷
刘黑闼,五年平黑闼,置
总管府,七年改为
都督府,贞观六年罢都督,复为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东都七百五十里。东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四里。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
郓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绵纟由,平纟由。赋:丝,绵,纟?,纟由。
管县八:贵乡,元城,魏,馆陶,冠氏,
朝城。莘,昌乐。
贵乡县,望。三十。郭下。管西界。本汉元城县地,後
魏孝文帝分置贵乡县,属
昌乐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皇朝因之,武德初割属魏州。
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
立生祠。
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金?是,河?是使者
王延世募人塞之,盖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
元城县,望。三十。郭下,管东界。本汉旧县,属魏郡。
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因名。魏
黄初三年,於此置
阳平郡。高齐省元城县入贵乡,隋开皇六年复置。贞观十三年又省入贵乡,
圣历元年重置。开元十三年,移在州东北三百步。
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即《
春秋经》所书“沙麓崩”,《
汉书》以为元后兴之祥也。
五鹿墟,在县东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於五鹿,野人与之块,即此处也。
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元后之祖也。
束?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魏县,望。三十六。东至州四十里。本汉旧县,属魏郡。後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高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属魏州,皇朝因之。
旧漳河,在县西北十里。
新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
馆陶县,紧。二十五。西至州五十里。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氏在县西北七里。《
尔雅》曰“再成为
陶丘”。赵时置馆於其侧,因为县名。汉属魏郡,
魏文帝改属阳平郡。
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
以近屯河为名。隋大业二年废屯州,以县属魏州。
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在县东四里。
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
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冠氏县,紧。二十四。西至州六十里。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属屯州。大业二年废屯州,县属魏州。
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朝城县,紧。三十。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後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属
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属魏郡。贞观十七年废,永昌元年置,改名武圣,开元七年改为朝城。
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
武阳台,在县西南一里。
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莘县,上。二十一。西至州一百里。本卫地,汉为
阳平县,属东郡。魏改属阳平郡。隋开皇六年,又於乐平故城置阳平县,属魏州,八年改阳平为
清邑县,大业二年改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皇朝因之。
莘亭,在县北十三里。《传》曰“
卫宣公使太子?之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二子?、寿争相为死”,即此地也。
昌乐县,望。二十四。北至州五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後汉省。後魏孝文帝於汉书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
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皇朝因之。
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太平寰宇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
禹贡》兖、冀二州之域。在夏,即为观扈之国,
星分毕昂。春秋为晋地,战国为卫、魏二国之境。秦灭魏,置东郡;灭赵,置邯郸郡。汉高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并东郡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地是也。后汉,封曹操为魏王,理邺。自汉至魏晋,郡皆在邺。前燕
慕容暐都邺,于今州理置贵鄊郡,寻省。
周静帝大象二年,又于贵鄊郡之东界置魏州。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州。又分置漳阴郡,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
临黄、
观城、
顿丘、繁水、魏、冠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
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
五州。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
六县。
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
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
殷王为都督,督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魏郡。干元元年,复为魏州。天佑三年,割贝州之
夏津、临清、
永济、
宗城、经城,相州之
内黄、
成安、
洹水,博州之清平来属。从魏府之所请,后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
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乾佑元年,改为大名府。周显德元年,依旧为天雄军节度使。其大名府额仍列在
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今十七:大名;元城;南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夏津;临清;永济;宗城;经城;已上五县,贝州割到。清平;博州割到。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相州割到。二县割出:顿丘;临黄。并入澶州。
州境:东西 二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东至东京四百里;西南至
西京七百五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一十里;东至博州
武水县一百三十七里;正东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南至相州一百六十里;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贝州二百一十里;东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
洺州平恩县界九十四里;东南渡河至郓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
户:唐开元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户:主五万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万九百八十五。
风俗:《
毛诗》云:“魏地狭隘,其人机巧。”《
史记》云:“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汉书》云:“邯郸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
姓氏:魏郡
五姓:申。暴。柏。畅。一作鸭。长。一作苌。
人物:盖寛饶。魏郡人,为
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皆惧。
栾巴。内黄人,官议郎,谪永昌太守,尝有噀酒之异。
束皙。字广微,元城人,官
著作郎。撰《
晋书》、《七代纪》、《补亡诗》。唐郭震。字符振,魏州馆陶人,累军功封代国公。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博洽群书,
褚遂良称曾为九经库,官
弘文馆学士。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为高祖相。
沈佺期。字云卿,内黄人。与
宋之问齐诗名,官
太子詹事。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为相。
高宗欲令天后预知国政,义琰固争不可。
郭元振。魏州馆陶人,为相,封代国公。
张万福。元城人,官
左金吾卫。吴保安。魏州人。
路岩。冠氏人,在相位八年。
土产:绢;贡。丝;棉;纯;紬;贡。枝头干。 《汉书》云:“冀州,其利松栢。”
辖县概况
大名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元城县地。后魏孝文太和二十一年,分置贵乡县,因前燕慕容暐之贵乡郡以名之,属昌乐郡。按《
水经注》云:“沙丘堰有贵乡。”谓此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唐武德初,割属魏州。后唐改为
广晋县。汉干佑初,改为大名。惬山:在县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惬山。
汉成帝时,河决金堤,使者王延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大河故渎:在县
东三里,俗名王莽河。注《
水经》云:“故渎又东北,
经元城西北至沙丘堰。”昔禹治洪水,播为九河,自此始也。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经》云:“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
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
水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置也,周宣帝于此置州理焉。
元城县。旧三十鄊,今六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应邵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国因氏焉。”又《
魏书》∶“
吴质为元城令,文帝枉邺骑。”即谓此邑。高齐,省元城县入贵鄊。隋开皇六年,复置。唐贞观十三年,又省入贵乡。圣历二年,重置。开元十三年,移于州东北三百步。后唐改为兴唐县。晋复为元城。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姓丘。《
春秋经》云:“沙麓崩。”注云:“晋地也。”《汉书》云:“王翁孺既徙魏郡元城
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后六百四十五年当有圣母兴,其齐田氏乎?’今翁儒徙居,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其后,平帝幼小,元后果
临朝称制也。五鹿墟:在县东。《
左传》谓:“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马陵:在县东南十里。魏攻韩,韩急告于齐。齐使
田忌将,而孙膑为师,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龎涓大喜曰:“我固知齐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乃倍行逐之。孙膑度其暮至马陵,乃大斫树,白书曰:“龎涓死于此下。”于是,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见火举而俱发。龎涓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鑚火烛之。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刎。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汉书》:“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束晳墓:在县南二十五里。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鄊,今七鄊。本汉旧县,属东郡。后魏孝文于汉旧
乐昌县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平邑:《竹书记年》云:“
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按《县图》云:“在县城东界。”
魏县。西四十里。旧十六鄊,今四鄊。本汉旧县,属魏郡。后魏孝文帝分魏县,置昌乐县。高齐省魏县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县置魏县,依旧属魏州。漳河:旧漳河,在今县西北十里,即
史起所决以灌邺旁者;新漳河,在今县西北二十一里。白沟水:北接馆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渎,故此渎有阿难之称矣。又《唐史》:“开元二十年,魏州刺史卢暐开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魏桥,夹州置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是此渠。盖寛饶台:在县东南八里。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为魏州刺史,百姓为立祠。
馆陶县。北五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春秋时晋冠氏邑也。陶丘在县西北七里。《
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汉时,属魏郡,魏文帝改属阳平郡。石赵移阳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为称。隋大业二年,废毛州,以馆陶县属魏州。金堤:汉武时,决馆陶及东郡金堤,谓此地也。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东去县四里。屯氏河:俗名毛河,在县西二里。白沟水: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冠氏县。东北六十里,旧二十五乡,今四乡。本汉馆陶县地。隋开皇六年,分馆陶东界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属毛州。炀帝大业二年,废毛州,冠氏县属魏州。黄河:《
郡国志》云:“俗名黄垒。”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冉仲弓墓:在县北二十五里。
莘县。东七十五里,旧二十一乡,今五乡。本卫地。汉为阳平县,属东郡。周武帝建德七年,于此置武阳郡,在武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开皇八年,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十六年,于县置莘州。十八年,改乐平县为莘亭。大业二年,废莘州,县属魏州。其年,改清邑为莘县,因县北古莘亭为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贞观元年,州废来属。伋、寿争相为死,即此地。冰井:《
水经注》云:“武阳大城西门有冰井门,门内有古冰井。”犹在。莘亭:在县北,即《
左传》云“使盗待诸莘”是也。武阳台:《水经注》云:“武阳城有一
石台,在大城门外,号曰武阳台。”武阳故城:在今县之南,即
后周置郡于此。二子祠:
顾野王《
舆地志》云:“阳平之莘,有卫宣公二子争死处。”今有祠存。顿城:《郡国志》云:“顿城,武阳东南十里。”
臧洪为东郡守,理于此城。
朝城县。东南八十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东武阳郡,在武水之阳,故曰武阳。其后为县,属魏郡。隋开皇十六年,隶莘州。大业二年,废莘州,属魏州。唐贞观十七年,县废。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圣。开元十年,改为朝城。武河:在县东十步。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武阳台:在县西南一里。扁鹊墓:在县罗城西北隅。
夏津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灵县地,汉初,为
鄃县。按《汉书》:“高后封吕佗为俞侯,
田蚡奉邑
亦在鄃。”即此地。《地志》云:“鄃县,属
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西南五十里,是汉鄃县理所。
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于此立鄃县。唐天寳元年,改为夏津县。今属魏州。大河故渎:在县东三十六里。屯氏河:在县北。
临清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五乡,今
六乡。本汉
清渊县地。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于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临清县,属毛州。十八年,州废,县属贝州。唐大历七年,于县西南张桥店置永济县,同时以
沧州景城县隶瀛州;贞元已后,复自瀛州隶贝州。
贝丘:在今县东南十五里,有汉贝丘县故城存。城中有贝丘,高五丈,周回五十步,兼有后汉贝丘。长博陵刘伯言:“北海苑盖、兴二碑,并文磨灭。”后魏初,移县于故城东北十里。今县东又有贝丘城,即后魏所治。屯氏河:在县西十五里。
永济县。北九十里,元四乡。本汉贝丘县地。隋以后,为临清县地。唐大历七年,田承嗣请于张桥店置此县,以邑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今属魏州。永济渠:在县西南。自
汲郡引清、淇二水东流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此渠盖屯氏故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宗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本后
汉章帝分
巨鹿地立
广宗县,属
巨鹿郡。后魏于县理置广宗县,属清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仁寿元年,改广宗为宗城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宗州,领宗城县。九年,废宗州,以县属贝州。今属魏州。枯樟河:在县东二十七里。袁公桥:在今县东。即后汉袁绍破公孙瓉于此桥,故谓袁公桥。张甲河:在县南二十七里。
经城县。西北二百三十里,旧二十乡,今四乡。本后汉之
经县地,分前汉堂阳县,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魏初,省并
南宫县。太和十年,又于今理置经县,续于县理置广宗郡。高齐天保七年,省郡及县,仍移
武强县于此。后周武建德七年,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六年,移武强县于武强城南置,复于此置经城县,属贝州。今属魏州。张甲枯河:在县东十里。
清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十乡,今四乡。本汉
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
清河县界移贝丘县于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大业二年,省博州,改属贝州。隋乱,废。唐武德四年,重置,属博州。今属魏州。王莽河:在县南十八里。
内黄县。西南一百二十四里,旧十八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魏郡。魏以河北为内河,南为外;以陈留有
外黄,此为内黄。后魏,省。隋开皇六年,于故城东南十九里置内黄,属相州。唐武德二年,于黎阳县置
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还相州。今属魏州。黄泽:在县西北五里。博望冈:在县东南十三里,接汲县界。汤水。《水经》曰:“汤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儿渠:前汉儿寛迁内黄令,吏民大信服,开
六辅渠以大灌溉。民获其利,因曰儿公渠。牵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
左传》云:“公会齐侯于牵。”即此。
繁阳故城:《
史记》云:“赵将
廉颇伐魏,取繁阳。”是此地。汉为县故城,在今县东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阳以为名。辟阳城:汉
审食其封此,故城在今县东北五里。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殷王
河亶甲居相,因筑此城。永济渠:北去县二百步。
成安县。西一百里,旧三乡,今三乡。本汉
斥丘县地,属魏郡。春秋时干侯邑也,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后其地属
邺县。高
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
清都尹。后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今属魏州。浊漳水:西自
滏阳县界流入。斥丘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干侯邑,汉以为斥丘。《左传》曰:“公如晋,次于干侯。”蚩尤冡:在邑界。
洹水县。西南九十三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内黄县地。晋于此置
长乐县,属魏郡。后魏省,
孝文帝复为长乐县。高齐,省入
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水为名,属魏郡。开皇三年,割属相州。今属魏州。洹水:西自
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白沟:今名永济渠。《水经》云:“白沟与洹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