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名。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所在今
河南濮阳市,范围包括今河南省东北部、
山东省西部。汉因之。《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五年,将军骜(
蒙骜)攻魏,定
酸枣、燕、虚、长平、
雍丘、
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晋初,东郡省,其地分属濮阳国、
济北国、
东平国、平原国、
阳平郡。
北魏复置东郡,
北齐、
北周因之。隋初东郡废,隋大业复置。唐初东郡改为
滑州。
发展历史
秦取
魏地置东郡,前
河北省
大名府、山东
东昌府、及
长清县以西皆是,《
史记索隐》魏都大梁,
濮阳、黎阳,并是魏之
东地,故立郡名东郡,《王先谦汉书补注》“魏世家云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秦在西,故此黎东,时尚未灭魏,不得以魏都立名,
索隐非也。”治濮阳,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南。晋废。(东汉初平中尝治武阳,
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参看
东武阳县条。)
根据
商周历史,东郡之所由来,系因商周时代“小东”而来。商以
朝歌为都,以东为东方,近处为“小东”,
泰山以东为“大东”。
中原入东方有两大要道,一南一北,皆在东郡,并在东郡分为南北两道。周为商之西伯,灭商后,沿袭商之地域观念。为拓展疆域,封齐于泰山东,鲁于泰山西。(参见《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及
东明县历史)
三国
陈宫(字公台)便是东郡人,今濮阳西南,
滑县东部一带。乱世之正气英雄。
东晋置,在今河南
滑县东,后魏徙治滑台,即今滑县治,隋废。
沿革
秦王政五年(前242 年),秦将
蒙骜攻取魏酸枣等20 城,,初置东郡,治
濮阳(今
濮阳县城西南)。
西汉仍为东郡,辖二十二县,治濮阳(今濮阳县城西南),属
兖州刺史部。
北魏改濮阳国为
濮阳郡。【隋为
濮阳县,唐改
澶州,
北宋升
开德府,金、元、明、清为开州,今为
濮阳市】
北魏于滑台另置东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郡改属司州
河南尹(治洛阳)。
隋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为
滑州,大业二年为兖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复为东郡(治滑台)。
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
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
区划
秦置东郡
辖县:
濮阳县、
定陶县、
鄄城县、聊城县、茬平县、
东阿县、范阳县、城阳县、
都关县、
白马县、
长垣县、
酸枣县、
燕县、
宛朐县、
成武县等。
西汉东郡
东郡
辖县二十二:
濮阳县,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虚。莽曰治亭。
畔观县,莽曰观治。
聊城县,
茌平县,莽曰功崇。
东武阳县,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莽曰武昌。
黎县,莽曰黎治。
清县,莽曰清治。
利苗县。
寿良县,蚩尤祠在西北泲(济)上。有胸城。
东汉东郡
东郡
辖县十五:
濮阳县,古昆吾国,春秋时曰濮。有咸城,或曰古咸国。有清丘。有鉏城。
燕县,本南燕国。有雍乡。有胙城,占
胙国。有平阳亭。有瓦亭。有桃城。
阳平,侯国。有莘亭。有冈成城。
卫,公国。本观故国,
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
北魏东郡
北魏司州河南尹(治洛阳)东郡
郡治:滑台城(在今滑县东)
辖七县:
东燕县,二汉属,晋属濮阳,后属。有燕城、尧祠、
伍子胥祠。
白马县,二汉属,晋属濮阳,后属。有朝沟、白马、樊城、凡豪城。
酸枣县,二汉、晋属陈留,后属。有酸枣城、肺山、白沙渊、望气台、五马渊。
长垣县,二汉、晋属陈留,后属。真君八年并
外黄,景明三年复。有平丘城、匡城、蒲城、子路祠、长垣城、卫灵公祠、龙城。
北齐东郡
辖三县:
北周东郡
领县三:
长垣县(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十里)
隋代东郡
东郡
郡治:滑台城(在今滑县东)
白马县,旧置东郡,后齐并凉城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
灵昌县,开皇十六年置。
卫南县,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西濮阳入焉。又有后魏平昌、长乐二县,后齐并废。
韦城县,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长垣县,大业初省入焉。
记载
卷二十八上
东郡,秦置,莽曰治亭。属兖州。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县二十二。
兖州
东郡,秦置。去洛阳八百余里。十五城,户十三万六千八十八,口六十万
三千三百九十三。
司州河南郡
濮阳国
燕县属濮阳。《宋书 州郡志》一。右濮阳国。案:《晋书 地理志》无燕县,故附国下。
廪
邱县属濮阳。同上。右廪邱。白马县属濮阳。同上。右白马。
鄄城县属濮阳。同上。右鄄城。
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
地形二上
东郡,秦置,治
滑台城。晋改为濮阳,后复。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领县七,户三万五百二十一 口十万七千七百一十七。
北齐地理志
卷一
《
魏书·地形志》云:“东郡,秦置,治滑台城。晋改为濮阳,后复。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此东郡在今河南滑县、
延津、
长垣一带,郡之治所滑台城在黄河边,为古代战守要地。所谓“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乃指南北朝时,
刘宋一度攻占此地,于此置兖州,
后地属北魏,又改为东郡也。《魏书·地形志》东郡领七县,北齐天保七年废平昌、凉城、
酸枣、长乐
四县,领三县:东燕县、
平昌县、
白马县。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东郡,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为
滑州,大业二年为兖州。统县九,户十二万一千九百五。
卷第八
河南道四
《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
卫国,《
左传》曰“狄灭卫,卫立戴公以庐於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卫之曹邑也。
卫文公自曹邑迁於
楚丘,今卫南县也。
卫成公又迁於
帝丘。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後汉末,
袁绍以
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
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僭号
南燕,都於胙城,至超徙都
广固,为宋所灭。
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後,尽得河南之地,於此置兖州,仍置东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後属後魏,宋文帝使
王玄谟攻围,二十日不能取。隋开皇九年,又於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取滑台为名。大业三年又改为东郡。
武德元年罢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讨平
王世充,依旧置滑州。
管县七:白马,韦城,卫南,胙城,灵昌,酸枣,
匡城。
卷第十一
河南道
濮州
濮州,濮阳。上。开元户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一。乡九百一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
左传》“
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
济阴郡之鄄城也。後汉献帝於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後改为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後为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
东平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此重置濮州。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
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於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
卷十六
北直七
开州
古昆吾国。春秋战国为卫地。秦置东郡治濮阳。汉仍属东郡。
后汉因之。晋改濮阳国。
后魏改濮阳国为濮阳郡。隋初,郡废,属
魏州,寻属滑州。大业初,为东郡及
武阳郡地。唐武德四年,置澶州治
顿丘,取
澶渊以名。贞观初,州废,仍属魏州。大历七年,复置澶州从魏博帅
田承嗣请也。五代晋曰镇宁军《薛史》:天福三年,移州治于德胜口。九年,始置镇宁军,兼领濮州。《郡志》:晋天福中,州移治夹河。汉乾初,又徙德胜寨,周世宗复移治澶渊故城。皆误也。宋仍曰澶州亦曰澶渊郡、镇宁军节度。
熙宁九年,移于今治。崇宁五年,升为开德府《宋志》:崇宁四年,建为北辅。宣和二年,罢辅郡,仍隶
河北东路。金仍曰澶州。皇统四年,改开州,属大名府。元属
大名路。明亦曰开州,以州治濮阳县省入。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