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
排放交易,是指运用
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
碳排放量,使用或交易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
京都议定书》第17主题规定,碳排放交易是一个可交易的
配额制度,以议定书附件B所列承诺的减排和限排承诺计算的配额为基础。例如,全球限定100单位的碳
排放量,A国获得15单位的指标,B国获得10单位的指标,其他国家则获得其余75单位的指标。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而B国排放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放量。在推动碳排放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已经制定了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定义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
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
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
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
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
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排放指标
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
质量守恒的原理。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 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 ,A国获得15的指标, B国获得10的指标 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 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
碳排量。
能源转换
石化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显然如果不采取
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将很难满足未来环保要求。企业将对
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进。但关键还是替代现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 比如风能、核能、
光伏等
长远来讲,石化企业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比例将逐渐减少。但是这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专业人员
碳交易员
交易所
中国已有7家主要的碳排放
交易所: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北京环境交易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
排放权交易所、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在中国等
发展中国家尚不承担有法律
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的情况下,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动自愿减排。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了交易,并产生了1300多万的交易量,同时设立了个人会员和公益会员。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各交易所均开设了“足不出户,
异地开户”的服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
世博会召开之机,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
万科集团
董事局主席
王石在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
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与
能力建设研讨会”场外边会(side event)上介绍,万科是“世博自愿减排”活动的首位买单者。
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
碳排放量正在接受独立核查,然后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平台,购买相应数量
标的物。
不过,这三家交易所的自愿减排交易生意比较清淡,且大多具有“演示”性质。国家发改委
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王庶在此间另一个关于碳市场的边会上说,自愿减排以
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觉悟作为交易前提,
技术条件虽已基本具备,但在缺乏总量限制激励的情况下,需求十分有限。
交易方案
在推动
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盟已经制定了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
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欧盟
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
交易量和
成交金额稳步上升。中国工厂和国际碳排放
交易商也正在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化工厂减少向大气排放
污染性的氢氟烃气体,可获得碳排放信用。这种信用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据业内估计,用于减少氢氟烃气体排放的
洗涤塔装置安装费用很低廉,一般工厂的安装费用介于1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安装此类装置,可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碳排放信用,因为HFC-23作为一种温室气体,效力比
二氧化碳大许多倍。气候变化资本公司从中国氢氟烃气体项目获得了约5000万
核证减排量即碳排放信用,价值高达7.5亿美元。碳排放
信用额度的最终买家是
发达国家政府,它们已同意按照《
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让工厂和企业得以通过碳排放
信用交易获取大量利润。
交易市场
2004年起,以各种排放(减排)配额为主的交易与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同时逐渐做大,催生了一个交易规模达1180亿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五年时间增长超过百倍。然而,当《
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施以及欧盟减排
交易机制(ETS)第二阶段同时于2009年进入第二个年份,当
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在诸多行业洗牌,碳排放交易市场亦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相关政策尚未有定论的背景之下,一切都充满了变数。点碳公司(Point Carbon)的研究表明,尽管2009年全球碳排放市场的
交易量仍能保持逆市上扬的趋势,但整体
市场规模将会下滑32%左右。
2009年2月中旬,
欧洲气候交易所二级市场成交的2009年12月到期的CER
基准价(每吨二氧化碳)跌破了8欧元,随后虽略有回升,但截至3月初仍持续徘徊在10欧元以下。而大约半年前它的价位还在20欧元左右,2008年末则跌至13欧元附近。
外媒体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19日发表题为《分析:中国碳排放交易成功把握多大?》的文章,说
碳减排市场前景虽充满诸多
未知数,但可以肯定中国减排抗污的整体格局将因此而改变。 文中提到,碳减排
交易计划2015-2016年在中国全国推广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减排交易市场,但对这个市场的运作前景也存在不少疑虑。有人预计,随着中国政府减污减排力度的加大,碳减排权价格将上涨,而这有可能引发投机操作。而减排权价格过度上涨,可能带来与初衷相悖的结果,或者有损市场驱动减排计划目标的实现。
现状分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15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
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情况。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从2011年11月份开始启动的,确定了七个省市作为试点地区,各个试点单位都在开始启动这项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班子,编制了
实施方案,有些已经开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机构、认证机构。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地区和城市基本上准备就绪了。
实际上,做碳交易最基本的是要对这个地区确定一个碳的排放总量,然后确定一些额度,把这些额度分配给各个重点的排放企业或者排放单位。有了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就可以核算出减排的成本。各个单位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减排成本差距越大,交易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应该说各地的准备工作大体上就绪。为了规范各地交易的行为,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备案管理的方式来推出经
国家认可的自愿减排的项目、交易产品、交易平台和第三方审核
认定机构,促进市场公开、公正和公平。此外,还出台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指南》,主要是规范审定与核证工作,保证
管理办法的顺利实施。各地的交易所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的试点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希望在这些试点的基础之上来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和其他国家开展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澳大利亚、欧盟以及周边的国家,还有美国,都希望与我们展开合作,也希望建立全球的碳市场。
2013年初,列入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试水国内
地区性自愿减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
碳排放交易试点初步方案中首批参与试点交易的企业约200家,涉及16个行业,包括钢铁、石化、有色、电力等10个工业行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宾馆等6个非工业行业,均为
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初步测算这200家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1亿吨。在交易试点期间将实行碳排放初始配额免费发放,然后适时推行有偿拍卖制度。试点期间试点企业碳排放配额不可预借,但可跨年度储存使用。
“暂时只是地区性的交易平台,预计初期交易的活跃度有限,试运行更多是为碳排放体系设计完善和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将有望在2013年开展碳排放交易,而到2015年,国内碳排放交易有望在国内全面开展。
2016年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就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重点准备工作做出了部署。
据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初步考虑为业务涉及上述重点行业,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
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
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
法人单位或
独立核算企业单位。对于拟纳入的企业,将按照已分批公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分年度核算其过去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数据,并由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的排放数据等进行核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方应高度重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建立起由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协同配合的
工作机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在
资金保障上,各地方除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所需工作经费外,还要争取安排
专项资金,专门支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
2016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攻坚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在确定拟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企业名单的基础上,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
国内试点地区
2013年6月18日,国内首个
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
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各试点省市的
碳交易市场规则逐步完善。
同国外碳交易市场相类似,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分为两部分,即强制性的
配额交易及以自愿性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其中以配额交易为主,七省市试点在履约时均允许排控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
七个试点地区中,大部分省市都免费发放配额给排控企业,故配额交易的
一级市场中主要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授予
碳配额,其中广东、深圳和
湖北还采用
拍卖竞价的形式将部分配额有偿发放给排控企业。2014年3月31日,湖北省完成首次竞价转让,转让总量为200万吨的2013年配额,全部配额售罄。拍卖
底价为20元/吨,
成交价同底价,成交总额4000万
人民币。2014年,广东试点共完成六次拍卖,2014年成交总额为5.59亿元,累计拍卖成交总额为7.39亿元。
2017年12月19日,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
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进行部署,全国统一
碳市场建设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