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药(Sulfonamides)是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
化学合成药,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的衍生物。其是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
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的(如
磺胺嘧啶,SD)能通过
血脑屏障渗入
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
1.
全身感染用磺胺 本类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但其
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不同。按其t1/2可分为短效磺胺(t1/2约6小时)、中效磺胺(t1/2接近12小时)和
长效磺胺(t1/2超过24小时)三类。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常用
磺胺甲磺胺嘧啶(SD)两种。其他
均已少用。
2.肠道磺胺 本类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主要在肠道中起制菌作用,有磺胺眯(SG)、琥磺噻唑(SST)、
酞磺噻唑(PST)、
酞磺醋胺(息拉米,PSA)等。
磺胺药结构与
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当前者浓度在体内
远大于后者时,可在
二氢叶酸合成中取代对氨基苯甲酸,阻断二氢
叶酸的合成。这导致微生物的叶酸合成受阻,生命不能延续。
磺胺(即通式中R′、R″皆为H)早在 1908年就作为
偶氮染料(见
染料)的中间体合成出来。1932年,德国科学家K.米奇合成了红色
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1932~1935年,G.多马克发现它对
实验动物的某些
细菌性感染有良好的
治疗作用。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于1935年发表以后,轰动了全世界的医药界。不久,法国科学家的研究阐明了百浪多息的
抑菌作用,乃是由于它在动物体内经过代谢而生成的磺胺所致。为了扩大磺胺抗菌谱和增强其
抗菌活性,
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合成了数以千计的磺胺化合物(据1945年统计,达5000多种),从中筛选出30多种疗效好而毒性较低的磺胺药,例如:百浪多息、
磺胺吡啶(SP)、磺胺嘧啶(SD)、酞酰
磺胺噻唑(P
ST)、磺胺噻唑 (ST)、
磺胺脒(SG)、磺胺异?唑(
SIZ)、
磺胺二甲嘧啶(SM2)。
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相继出现后,由于他们具有更高的抗菌作用,磺胺药的应用受到影响,但磺胺药具有性质稳定、易于组织生产、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等优点,在
抗菌药物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6年第一个每日只服一次的长效磺胺──
磺胺甲氧嗪(3-磺胺-6-甲氧哒嗪)的出现,使磺胺药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以后,又出现一些每日服二次的中效磺胺,如磺胺甲基异?唑,即
新诺明(SMZ),并阐明了磺胺嘧啶的中效性质。此外,还发现两个超长效品种:2-磺胺-3-
甲氧吡嗪(可每2~3天服用一次),2-
磺胺-5,6-
二甲氧嘧啶(每周服一次,故称
周效磺胺)。60年代,发现了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可增强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达数倍至数十倍,并扩大抗菌范围,使磺胺药的医疗地位又得到了加强。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有磺胺嘧啶、双嘧啶(SD+TMP)、磺胺甲基异?唑和
复方新诺明(SMZ+TMP)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等产品。
此外,磺胺药临床应用中,发现有些品种具抑制
碳酸酐酶的作用,有的则有降血糖的副作用。经过系统的化合物合成与筛选,终于发展以
双氢克尿噻为代表的
磺胺类利尿药和以
甲苯磺丁脲为代表的磺胺类
口服降血糖药。
磺胺药的生产一般都以
乙酰苯胺(退热冰)为起始原料,经
氯磺酸氯磺化(见磺化得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乙酰
氨基苯磺酰氯经
氨水胺化、
碱液水解和
盐酸中和便得磺胺(SN)。磺胺与
硝酸胍、
纯碱熔融,处理后得磺胺脒。磺胺和磺胺脒曾是磺胺药常用品种,它们和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都只作为磺胺药生产的中间体。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异?唑的
生产方法不同。①磺胺嘧啶:在N,N′-
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
三氯化磷和
乙烯基乙醚进行
加成反应,所得
加成物与磺胺脒在
甲醇钠中进行环合反应,即得
磺胺嘧啶钠盐,
再经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②磺胺甲基异?唑:
草酸二乙酯与
丙酮在甲醇钠作用下缩合成为
乙酰丙酮酸乙酯,与
盐酸羟胺进行环合,便得5-甲基异?唑-3-
甲酸乙酯。经氨水胺解和
次氯酸钠霍夫曼降解,便得 3-氨基-5-甲基异?唑。后者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在
缚酸剂作用下缩合,便得
乙酰化物,最后经碱液水解、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