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痘印
运用医学技术或方法消除痘印的过程
祛痘印是运用医学技术或方法消除痘印的过程。痘印可分为三种,痘印、痘疤、痘坑,痘印大部分会自己恢复,一般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也有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痘印重在预防,青春痘要尽早治疗以防留下永久性斑痕,越早治疗,越不易留下痘印。或者尝试一下苦瓜,拿苦瓜切片然后敷在有痘印的地方,不出3天就可以祛痘印了。痘印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与斑痕。消除痘印方法中激光去痘印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按摩法还可以促进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
简介
祛痘印是运用医学技术或方法消除痘印的治疗方法。
痘印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与斑痕。 痘印是永久性的,不可能完全消退。很多成年人脸上仍然留有明显的痘印,这是青春痘留下的痕迹。避免痘印的最好方法是预防,“炎性的青春痘”要尽早治疗以防留下永久性痘印,越早治疗,越不易留下痘印。
病因
皮肤之所以会留下痘印,是因为真皮层受到损伤,如果只是表皮损伤,是不会留下痘印的,即便有一些痕迹也是暂时的。脸上长的痘痘如果没有被感染,那么痘痘好了以后也不会留下凹陷迹;如果是发炎的痘痘,只要是在早期消退了炎症,也不会留下凹陷,但有可能会留下一点印痕,这种印痕是炎症后的色素沉着,一般来说大约有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也会渐渐退去。
因为痘痘留下了凹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痘痘感染了,出现了脓肿脓疱,为了排出脓液,或者是脓疱破溃,伤到了真皮层,那是一定会留下疤痕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你属于痘印体质,很小的伤口都有可能留下很明显的疤痕。青春痘痕的问题所涵盖的问题包括了皮肤的表皮、真皮层以及更为下方的皮下组织,所产生的后果包括了皮肤的破坏、组织的缺损及疤痕的生成,不仅仅造成了皮肤外观的缺陷,更是影响了皮肤的正常组织结构
分类
一般来说痘印可分为三种:痘印、痘疤、痘坑。痘印大部分会自己恢复,一般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也有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痘疤的恢复周期可能需要1-2年,而且这类疤痕能够完全自己恢复的只是少数。
治疗方法
方法汇总
祛痘印
1、 彩光嫩肤除皱祛痘印:对于轻浅的痘痘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祛除;即可去痘印,去痘印还可以去除细小的皱纹,水嫩光滑肌肤,对于去痘印一举可以多得。据说,嫩肤一次,不但去痘印还等于十次皮肤护理,去痘印的同时还可以消除红血丝,皮肤暗黄、毛孔粗大等。
2、激光除皱系统轻松祛痘印!该系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祛除皱纹和去痘印的波长激光系统,能刺激胶原组织再生重组,去痘印并通过冷却组件有效保护表皮不受损伤,去痘印还全面改善肌体的新陈代谢,去痘印使人体各部位的皮肤光滑,细腻,达到除皱和去痘印的作用。对于一般的去痘印,痤疮疤痕、颈横纹、妊娠纹等医学界颇为棘手的美容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3、好生活习惯消祛痘印:脸上有任何青春痘、粉刺暗疮等都不要自己在家挤,去痘印应该在医生或者专业美容师的指导下,去痘印妥善处理;治疗痤疮期间就要开始预防,去痘印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远离辛辣食品、油炸、高热量食品、烟、酒和酒精。去痘印饮食清淡,睡眠充足,这样有助于去痘印后的恢复,减轻愈后的色素沉着。
4、防晒与祛痘印的关系:对于留有痘印的皮肤。紫外线会加重加深色素沉着,关于去痘印如果你不想痘印越来越颜色加深,最好出门前擦上防晒露抵挡阳光。所以,在做激光嫩肤去痘印和戴唯激光去痘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晒。
5、配合使用祛痘印面膜:在做激光嫩肤去痘印和戴唯激光去痘印的同时,使用一个去痘印的护肤品,有助于淡化痘印,尽量使面部肌肤色调均匀。
日常小妙招
1、每天八杯水。清早没有进食前一定要喝一大杯水,可以清肠胃。
2、每天一便。坚持养好良好习惯,排毒,必要时可吃香蕉调理一下。
3、切忌熬夜。熬夜是美肌的最大天敌。
4、洗面的时候,要彻底洗净,不要有残留的化妆品。
5、少玩电脑,手机不可以开机放床头,有辐射,对皮肤影响厉害。
6、不可以用手挤痘痘,任其自己脱落,这样不易留痕。
7、床套,枕头巾要定期清洗,否则会有很多螨虫滋生,睡觉的时候很易感染。
8、最好在十一点前睡觉。睡前不要吃宵夜
9、上火的东西尽量少吃。
10、护肤品不要乱用,最好用的祛痘产品,要了解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肤质。
11、有痘的人睡觉一定要把刘海给夹起来。这样不易造成前额生疮。
12.经常用手掌干洗脸,促进脸部血液循环。
自制面膜
祛痘印
材料:土瓜根粉10克、少许蜂蜜。
方法:将土瓜根粉放入碗中,再加入少许蜂蜜,涂抹于面部30分钟左右后洗净。
功效:土瓜根粉是很好的天然美白护肤产品,含大量丰富脂肪酸、含山柰甙、氨基酸胡萝卜素胆碱等40多种对人体肌肤有益的植物因子,自然可以抑制皮肤老化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纯土瓜根粉可治“面黑面疮”。土瓜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的功效,能够全面清除面部毒素,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面部黑点,可有效祛除青春痘及痘疤
材料:香蕉一个、半匙橄榄油
方法:将香蕉捣烂去皮后,加半匙橄榄油,一起放入碗中,搅拌均匀后,涂在脸上10分钟后洗去,一周2~3次。
功效:秋季皮肤干燥,橄榄油能滋补皮肤,恢复滋滑,而香蕉有保持皮肤紧绷,恢复弹性的效果,对预防痘痘发生也有很好的功效。
用喝剩下的牛奶泡面膜纸敷脸15分钟,可以淡化痘印,还可以做晒后修复。牛奶的牌子不限,最好选用脱脂牛奶,以免长脂肪粒
红酒中的葡萄酒酸(也就是果酸),能够促进角质新陈代谢,淡化色素,让皮肤更白皙、光滑。蜂蜜具有保湿和滋养的功能。
做法:将一小杯红酒加2到3匙蜂蜜调至浓稠的状态后,均匀地敷在脸上,八分干之后,用温水冲洗干净。敏感性肌肤和易对酒精过敏的肌肤慎用。
冬瓜仁内含脂肪油酸、瓜胺酸等成分,有淡印的功效。桃仁有丰富的维他命E、维他命B6,不仅帮助肌肤抗氧化,还能减少紫外线的伤害。蜂蜜的保湿效果,让面膜的效果更好。
做法:将冬瓜子仁、桃仁晒干后磨成细粉,加入适量蜂蜜混合成粘稠的膏状。每晚睡觉前涂在印上,第二天早晨洗净。敷三个星期后,印会逐渐变淡。
材料:橘子一个,医用酒精少许,适量蜂蜜、牛奶。
方法:将橘子连皮一起捣烂,进入少量医用酒精,再加入适量蜂蜜,放入冰箱一周后取出使用。
功效:涂抹在脸上,既润滑皮肤,还能去除皱纹。
材料:新鲜丝瓜半条(去皮)、麦片2勺(超市有售)。
方法:将丝瓜搅成泥状,加入麦片,涂与面上约15~20分钟,再用温水洗净便可。
功效:丝瓜还多种维他命,长期使用能有效漂白皮肤,释放肌肤紧绷,消除细纹。
珍珠粉鸡蛋清都具有镇静和美白的功效,将两者混合在一起当面膜使用,不但肌肤会越来越柔滑,痘痘的痕迹也能慢慢变淡。
做法:取一个生鸡蛋的蛋白,并和10克左右的药用珍珠粉混合。避开眼部和唇部,均匀涂在脸上。尽量涂厚一点,不然会很快干掉,15到20分钟后用温水洗掉。一个星期做两次即可。
这款面膜要长期坚持,并且珍珠粉不要放得太多,不然易堵塞毛孔。酸奶尽量选用低脂或者脱脂型,避免养分过多产生脂肪粒
做法:用喝剩的几滴酸奶混合少量的珍珠粉搅匀,涂在有痘印的地方。
这款面膜可作睡眠免洗面膜使用。
使用方法:
(1)去20克海藻颗粒,并和适量的纯净水混合。
(2)做成面膜的形象,贴在干净的脸上10分钟即可。
(3)然后用清水洗净皮肤,涂上面霜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真是超级好用又实惠,只要到化妆品店买一袋海藻颗粒面膜,和水调和一下,非常方便。每2天作一次即可。
偏方
1:贴土豆片
把土豆清洗干净然后去皮切成薄片,把土豆薄片贴在脸上长痘印的地方,大概15分钟之后就可以用清水冲洗干净。土豆有去肌肤死细胞的作用,所以经常敷土豆片是能够淡化脸上的痘印的。
2:苹果去痘印
tulaoshi做法:先将沸水倒在一片苹果上,等几分钟直至苹果片变软。再将之从水中取出,待其冷却至温热时贴于痘痘印上,保持20分钟后可取下。
功效:痘痘刚发时,用此种方法能使痘痘迅速成熟不留痘印。
Tips:一周使用两次就好,选新鲜的苹果为佳。
3:芦荟去痘印
把2汤匙的芦荟汁、2汤匙的面粉和1.5g的珍珠粉均匀搅拌成糊状,均匀搅拌之后就可以敷在脸上有痘印的部位了。大约20分钟之后就可以用清水冲洗干净了。经常敷芦荟汁不仅能够去痘印,还能够防止肌肤松弛,有抗衰老的作用。
4:海藻去印
把20g的海藻与适量的水一起混合搅拌,搅拌好之后就可以敷在脸上了。15分钟之后就可以用温水清洗干净。因为海藻含有丰富的维他命E跟蛋白素,对我们的肌肤有去痘印、去皱、消炎的功效,同时还能够为肌肤提供营养,使我们的肌肤更加有活力和弹性,对祛痘也有不错的疗效。
5:酸奶去印
将适量的酸奶放入珍珠粉中,然后把它们均匀混合,混合好之后就可以敷在有痘印的部位,敷完之后可以先去睡觉,第二天用清水清洗干净就OK了。只要坚持一星期就能够有效的淡化脸上的痘印。
6:祛痘偏方
中医祛痘偏方一:春天泡桐树开花时,采摘一把鲜桐花,晚上临睡前先以温水洗脸,取桐花数枚,双手揉搓至出水,在患部反复涂擦,擦到无水时为止,然后上床睡觉,第二天早晨洗脸,同法连用三天,一周后青春痘便会自然消失。
中医祛痘偏方二:取红萝卜适量,洗净压汁,8枚桃树叶煎水汁400毫升,倒入萝卜汁里,用此法洗脸,每日洗脸三次,一日一剂,坚持洗三天,粉刺既可消除。
中医祛痘偏方三:白果适量,每晚临睡前用温水将患部洗净。将去掉外壳的白果种仁,用刀切成平面,频搓患部,边搓边消去用过部分,每次1—2粒种仁,一般用药7—14次,便可达到去痘效果。
中医祛痘偏方四:绿豆100克,研极细粉,加入温开水适量,制成绿豆霜(呈湖状),用干净瓶装,备用。每晚临睡前,先将脸部洗静擦干,然后涂擦上绿豆霜适量,并以双手食、中、无名指指腹轻柔涂抹,持续10—20分钟。每天如此,坚持一段时间(1—2个月),既可显效和痊愈。
中医祛痘偏方五:可采用新鲜枸杞子打烂后,用枸杞子涂于面部,像平时涂面霜一样涂于面部。每天涂1—2次,约7—10天后,青春痘可见明显好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6:03
目录
概述
简介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