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
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的专科层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福建省19所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之一。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02年,闽浙总督
许应骙在蚕桑棉总局旧址(福州水部门外耿王庄,今福州
南公园)重办农桑总局,并附设浙股、粤股蚕务学堂。由福建布政使
周莲任该局总办,侯补道员何成浩任会办,会同
陈宝琛、
叶在琦、郑锡光诸绅,计划振兴全省农桑事务。浙股蚕务学堂聘
浙江蚕学馆毕业生任教习,粤股蚕务学堂聘
广东专家当技术员。浙股蚕务学堂学制3年,前后毕业10余班学生,每班约30人。毕业生或是留任本堂教职员,或是派往各县当劝业员。
1906年,浙股、粤股蚕务学堂改称福建中等实业学堂,翌年改称
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设蚕业本科班(学制3年)和蚕业别科班(学制2年),归省提学司管辖。留日归来的陈耀西任监督。
1908年,
林炳章、陈宝琛等人商议在原福州
水部工艺传习所(址在今王庄、象园一带),附设福州农事试验场别科(农业预备学校),招收学生60人,聘洪礼竺任技师兼教授,开学授课。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更名为福建省立蚕业学校,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更名为福建省立农林学校。1914年又改称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移址南门城边街,并附设乙种女子蚕业学校。校址设
福州西湖。
1927年,
北伐军入闽后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对福州原有的省立学校进行改造,分别合并。蚕校与创办于1908年的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创办时为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合并为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一年后,为提倡、改进职业教育,省教育厅将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分校改称为福建省立福州农林中学。
1933年8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省立福州农林中学校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迁址北门外
崇福寺。
1936年,全省教育改革。“高农”并入
长乐鹤上街的省立长乐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称福建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1937年夏,又迁回福州北岭与省农民师资训练所联合,当时名称为“省农民师资训练所、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省长乐农场”三联合机关。1938年,因抗战形势日紧,省立长乐农业职业学校随省府迁往战时省会——
永安,奉令撤销联合机关,改校名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省立高农”),并奉令接收省立
福安茶业职业学校及省立
南平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1939年,“省立高农”迁往
连城文亨村。这一年,“协职”迁往
闽清六都。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协职”又迁往
将乐(抗战胜利后迁回
祭酒岭原址)。是年,“省立高农”在永安茅坪的新校舍落成,1942年1月省令校名改为省立永安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1月归并省立农学院,为该院附属高农,迁址永安黄历办学。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奉令独立办学,改称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次年1月,奉令迁回福州北岭原址,同年8月迁南港陈恕乡,1948年2月因陈恕不宜办学,又迁回北岭旧址。
1903年,
基督教福州
美以美会传教士孟存慈在培元高小学校内创办培元师范学校。1913年,福州
公理会与美以美会合办,将培元师范学校改名协和师范学校,移址于城内古仙桥。1919年,美以美会办的一所中学并入协和师范学校,改名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迁
仓前山施埔,高中分师范科、普通科,附设农林木场。
1928年1月,福州协和师范中学校改名为福州私立协和中学,迁址福州西门外
祭酒岭,并开始兼设农林科。1933年,私立协和中学因附设有农科,遂按省令改办职业学校称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简称“协职”),专办初、高级农科。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有福建学院等上10所福州中等以上院校内迁闽清办学,协和为其中之一;其后三年里,闽清籍学生日益增多。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学校再次内迁闽北将乐。
1974年12月,福建省农业局所属邵武综合农场由福建省委组织部接管,改称福建省
五七干校试验农场。“五七”干校坐落于该农场苦竹湾作业区。1978年4月,福建省“五七”干校撤销,时任邵武综合农场副场长隆鸿生、领导小组成员邱水源前往接收“五七”干校财产。同年11月,国家农垦总局复函同意创办福建农垦学校。1979年6月4日,福建农垦学校在
邵武市苦竹湾原省五七干校旧址创办。
1994年8月2日经省农业厅、省教委批准,决定将农垦学校迁至福州市
仓山省农业干部学校内,实行两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校多制。合并后,隶属关系不变,仍由
福建省农业厅主管。
1997年4月福建省农垦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学校。
1950年2月,福建省实业厅农业处在福州市王庄(原福建农事试验场)举办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训练班,培训对象是从社会上招收的农大学生,当年培训26人,全部充实农业干部队伍。此班为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之前身。
1953年6月,福建省农业厅举办福建省农业干部训练班,设组织组、教育组和总务组。王天强任训练班副主任(主持工作),配备专职干部10余人。8月21日,经批准,福建省农业干部训练班在福州市仓山区牛眠山(现首山校区)规划征地97.8亩,进行基本建设,同年12月完成基建任务。
1954初,训练班由鼓西路小排营迁至牛眠山新址办学,孙宝三接任训练班副主任;同年5月,福建省农业干部训练班党支部成立(1959年成立党总支)。1956年金学廉接任训练班副主任。
1960年2月17日,经福建省农业厅批准,福建省农业干部训练班更名为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1961年3月28日,福建省农业厅函复同意农干校设办公室、教育科、总务科等内设机构。
1961年4月张苏生任省农业干部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首位专职副校长,校长由福建省农业厅领导兼任)。这一时期,学校共举办行政干部文化班、领导干部班、人民公社分管农业社长培训班等95期,培训学员7627人。
1994年8月2日经省农业厅、省教委批准,决定将农垦学校迁至福州市仓山省农业干部学校内,实行两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校多制。合并后,隶属关系不变,仍由福建省农业厅主管。
2003年2月,福建农业学校与福州市农业学校合并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干校依旧共同使用校内国有资产,并实行统一的教务、奖惩、分配制度。但农干校依旧为农业厅的厅属事业单位,两校分别实行财务预决算。
合并
1951年8月1日省政府根据当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的对中等技术教育采取“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将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与省立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合并,校名福州农业技术学校,以“协职”所在地祭酒岭为校址。
1953年秋,为满足国家“一五”林业建设需要,又和农业部、高教部联合制定中等农林学校调整方案,将全国农业学校的林科分出独立建校,学校调整出森林科,与从
龙岩农校(今
龙岩市农业学校)、
建阳农校(今
南平农业学校)调整出的森林科合并成立福州林业学校,隶属林业部,1956年该校迁南平改称福建省林业学校(即今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福建省林业厅。
1954年,莆田农校部分教工和学生并入。1957年8月,建阳农校作栽一个班并入。
1958年8月因国防建设需要,学校迁址福州城门谢坑省农科所原址,因隶属福建农学院而更名为福建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前期与农科院共同办公,后于紧邻西侧的东塔兴建校区。
1960年8月增设大专班,隶属福建农科院,改称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专科学校,61年秋大专班并入福建农学院,则更名为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农业学校,此时,
龙溪农校牧医一个班并入。
1962年秋,
南平农校农机一个班及创办于1960年9月的闽侯专区农校并入。1966年4月,学校改名为闽侯专区农业学校。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秋被迫停办,教工下放农场干校“劳动锻炼”,校舍、土地被占用,图书、仪器、教学设备被“瓜分”精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975年秋农校复办,校址设在
福清琯口,按当时行政区划改称
莆田地区农业学校。
1983年12月,随地(莆田)市(福州)撤并,学校隶属福州市,定名为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学校。
2001年11月21日,福建省农业厅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提交《福建省农业厅关于组建农业高等职业学院的请示》,提出省内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独立组建农业高等职业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从现有的农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二至三所农业高等职业学院。
2002年4月28日,
福州市人民政府致函省农业厅,原则同意福州市农校与省农校、省农干校合并组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8月25日,福建省教育厅下发《关于2002年组织专家对申报设置院校进行考察评议的通知》,对包括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七所拟申报设置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评议。12月5日,福建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申报设置进行现场考察和评议,原则同意福建省农校与福州市农校合并组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农业学校和福州市农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址在原福州市农业学校校址。
2015年全省
干校撤销,
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成建制并入学院。
2021年6月,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公布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学院入选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A类立项建设单位。
2023年10月,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蒙古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研究院、蒙古国研究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和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共同宣布成立国际茶文化推广中心。
2024年3月,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省新侨人才联谊会、老挝中国福建商会、文莱广西总商会分别签订协议书,为“一带一路”(老挝)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带一路”(文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授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设有9个二级招生学院,涵盖了农林牧渔、土木建筑、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资源环境与安全、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专业大类,45个二级专业类。
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267人,其中教授21人,农推研究员1人,副教授59人,博士11人,硕士15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畜牧兽医)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154人,形成了由本校教师、省农科院客座教授、企业技术骨干和台湾高校教师组成的“1+3”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建立2个省级农类高水平专业群。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信息,学院建有2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2013年,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中,学院15个参评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3个、农林牧渔类专业7个、轻纺食品类专业3个、生化与药品类专业1个、语言文化类专业1个)均位列全省同类专业前十名。
学院采取“引凤筑巢”的方式,先后引进省农科院和6家企业,吸纳外来资金3000多万元,共建“现代农业科教基地”、“新世景花卉”、“风光园林苗圃”等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拥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财政支持的4个专业实训基地,4个省级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相思岭讲坛”、“博雅试验班“、”海西创业学院“等平台,开展博雅教育、创业教育、国学教育。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与企业共建的相思岭大学生创业园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已注册禽类(犬类)饲养技术咨询,灵芝、桑葚种植,金线莲栽培等7个创业项目,2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创业园区既有融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鸟巢三生馆”,也有150多亩闽台生态果园及特色花卉园,并配套建设集农业科普、休闲观光、亲子游于一体的创业文化广场。学院连续多次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就业评估“优秀”称号,2009年6月,学院被团省委、省人事厅确定为首批“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
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为首批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高校,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涉及6个专业1093名学生,选派了61位教师赴台研修,86位同学赴台高校学习;聘请台湾高校教师72人次来院讲学;合作举办“福建省高职院校农类(园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合作编写出版《洋兰工厂化生产技术》等5本特色教材;合作申报《蝴蝶兰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项目获专项经费资助。2011年,学院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成果展。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7月,学院设立的“动物保健研发中心”、“农村经济研究所”、“黄酒研发中心”及“闽台保健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院与
光阳蛋业、
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合作,在学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共建了“特色蛋鸡新品种培育与利用研发中心”。
建设成果
2010年,学院教师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成功申报了5个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级重大专项合作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A类项目1项、地市级合作项目2项。
截至2014年7月,学院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奖级别和获奖数为福建省高职院校首位。
吴昌标教授先后主持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饲料技术开发研究》和《鸡球虫病防控及防治技术开发研究》两个科技项目,其成果转化,直接为企业新增产值达3000万元。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10月,图书馆馆藏纸质书总量逾38万册,每年订阅中外文期刊400余种,报纸70多种,并拥有多台借阅机,拥有多台电子图书借阅机、读报刊一体机,有数十万册电子图书和数千种杂志。馆内已经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图书自助借还,3D智能导航等先进的智能管理服务,且开发建设了图书馆
微信服务平台和移动图书馆APP。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名题词
朱以撒,1953年生,福建
泉州人。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院标释义
学院标志整体图形为正圆形。圆形外圈由学院中、英文名称构成,中间核心图案由篆书“农”字做修正字体设计,并结合麦穗图案及1902数字构成。
“农”为象形文字,造字本义为“手持石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说文》中“农”释为“耕”也。在《汉书·文帝纪》中将“农”视为“天下之大本也”。标志以“农”字结合麦穗元素作为中间核心图案,既凸显了学院以“农类”专业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之重要性,又象征着一代代福农师生在知识的土壤中“奋发向上,辛劳耕作”之朴素品格,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和谐发展”的福农精神。标志中数字“1902”表示学院的办学历史肇始于1902年的福建农桑总局蚕务学堂。
标志正稿色彩为蓝绿色,是学院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色。蓝绿色是蓝色和绿色的混合色,是“宇宙的神秘之色”,也是雨后晴空下的树木之色,象征着清新、成熟和感恩。
校训
厚德强技 学以致用
精神与理念
学校精神
学院精神原来概括为“农院精神”,首次在2010年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主报告中提出。2021年经征求广大师生、校友意见,改为“福农精神”。
福农精神内容: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敬业奉献 和谐发展
办学理念
耕读强农 与时俱进
校歌
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相思花开》原名《耕读》,是2021校歌征求意见中的二号方案。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赋
悠悠闽都南,巍巍五虎山,山形胜南北,一岭最相思。古有王安姑,情深催开漫山花,今有福农学子,学痴堪筑湖坝高。呜呼,相思岭下,茵茵山色,粼粼湖光,莘莘学苑,美美名扬。
夫福农者,高职校也。校由政立,规从部颁,示范于八闽,学子遍东南。其美美名之得来,历凡百载有廿,肇始于蚕务学堂,溯三源而合一,并福宁建之七校,收兴建漳之四班,历久而弥新,集众而益强。回望之,朝更代跌之繁繁,其创始初心不移。桑麻之情,可拜神农;农本之识,堪固社稷。经风雨而在,历春秋而熟,遂就今之大观也。
余观之,今之福农,分设于一城一郊,占地千亩有余,凡立十有二科,共四十三业技,享万余师生,执执而教,痴痴而学。其森森之形,尤彰树木树人;其殷殷之气,但溢春光春色。古人言,国立于本,学立于训。福农之大观,厚德强技也;福农之大用,学以致用也。德厚如土,方可载物载技;技强所用,方显明标明本。此乃新世之所呼,当势之所趋也。经世而能用,顺势而能为,幸哉幸哉。
夫时往时来,代更代新。今之国度,乾坤朗朗,革新再加力,华夏梦复醒,士进不居后,民追奋争先。庙堂之下,百业沐风浴雨而兴;南北之疆,万民披星戴月而作。农本之识煎立煎坚,教基之策益巩益固。天降大任于斯也,从农从教从善流。呜呼,福农大有为矣!
溪兜湖畔,师生同潮而立,立百年之新高;相思岭下,你我比肩而起,起新纪之任重。快哉快哉!
学生社团
福农颂
现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17年5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校园风貌
校园位置
相思岭校区(院部)
首山校区
校园地图
校园风光
参考资料
校史沿革.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