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又称
福德庙、伯公庙,中国民间供奉
土地神的庙宇,多为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庙。
土地神,又称“
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
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
汉族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灵之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
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自然随之兴盛起来。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行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获取其所属土地庙。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国(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
商丘的土地庙口口相传,位于商丘市平原北路与黄河西路交叉口向北商丘
殡仪馆附近。据曾生活在那里的七旬老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残暴的扫荡让人们苦不堪言。老人和家人躲在了土地庙里,日本人扫荡到了庙里,一 家人本来都觉得活不下去,不知为何日本人推开庙门就是没有看到一家人。一家人纷纷跪下,感谢
土地爷显灵。此事在商丘非常流传,并且老人仍健在。
香港不少小商店门前也有一个迷你的神位安奉土地公,很多家庭门外亦有同样安有神位,并每天定时上香祭祀。此外,乡村地方一般有一小型土地庙以保佑整条村。位于香港市区的较为大型的土地庙有:大坑东福德庙,
筲箕湾福德庙,
尖沙咀海防道福德古庙,
红磡福德古庙,
牛头角伯公古庙。
北京的土地公庙始建于元代。位于宣武门外
下斜街(原名
槐树街)南口内路西。农历每月逢三开庙,一个月有三天庙会,即初三、十三、二十三,
民国后改为用阳历,庙会期间,有明地曲艺演出。是北京五大庙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办。
注释:旧中国某
土地庙联.“赤地”指
旱灾造成不生
五谷的土地。借土地公之口,告诫为官者要清正廉明,体恤百姓,不要“存心刮地皮”榨取民腴民膏,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注释:出自《对联语·谐谑》湖南长沙某土地庙. 。
注释:也是内战时期某土地庙的黑色幽默. 。
下联:我爱这场戏,到头来是教愚化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