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1957年8月生,1993年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在韩国
行政研究院和
高丽大学做
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后研究,2003年在美国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历任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满洲里市人民政府
市长助理(挂职),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
教研部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
历任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助教,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系讲师,国家
行政学院副教授,满洲里市人民政府
市长助理(挂职),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
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行政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人力资源中心顾问。
著有《
悄悄的革命》、《文化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学》、《品德教育及评价》、《
道德价值论》、《
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国外组织理论精选》等。
首先,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根本目的是要重构“政府价值”。一般来说,没有科学合理的国家组织或政府机构形式,在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方面就没有轮廓鲜明的、
行为规范的
组织保证,也就没有高效的经济
社会管理办法。因此,如果说现代政府改革一般的或宏观的
价值取向是建立一个“廉洁、廉价、效率、效能”政府,那么在我国的
发展阶段中其具体的价值取向,则是打造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这个意义来讲,我国所进行的“大部制”改革,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撤并机构、裁减人员,大幅度减少政府机构与人员的数量,也不是单一地追求降低“政府成本”,而是要建立一个政府机构价值明确、适应“社会
现代性”要求的“责权一致”的政府,使政府具有“现代政府”的基本品质,提高政府的效率与效能。
其次,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
精神实质是要实现“有效分权”。把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好”的
公共事务转移或下放,使政府能轻装上阵,管好自己能够管而且必须管好的事。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阶段
社会现实状况的正确认知与解读,是对中国未来30年
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我们所关心的是在“人的
自主性”增强、社会现实出现“复杂的多样性”、
社会阶层的“
利益诉求急剧分化”、
社会发展的未来呈现极大的
不确定性、
社会公众的观点或意见纷呈而“共识”在不断流失的状况下,我们能否重构与
人类文明发展目的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改革”的“
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
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并使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选择。
不可否认,与
信息技术革命把整个人类文明带入“
风险社会”相一致,
中国社会的快速现代化也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险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不
确定性增强。正确认识阻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通过深化改革消除改革阻力,使现实的不确定性中内含着一个确定性的未来,是我们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之所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由于我们顺应
人民群众“
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成功地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一体制使人民群众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经济发展的热情,实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
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走向,特别是未来5—10年的改革着力点,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保持社会的“结构性稳定”。结构性稳定是指通过利益公平分配所实现的稳定,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感的“心理性稳定”。以往发展经验表明,只有社会结构性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点,就是要适应新时期
新阶段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按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
宪法原则的要求,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政治
行政体制改革,有效有序地扩大人民群众的“
政治参与”,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
选举权、
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
监督权”,逐步实现“
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当代世界复杂的文明发展经验证明,当经济或生产问题随着
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满足的到来失去紧迫性时,分配和消费就成为“
社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而“
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或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恰恰依赖于
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