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篦子是一种特殊的梳子,但是齿要比普通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
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
虱子。
过去时代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
虱子——轻轻地篦头,也起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更由于篦子自古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 。
随着社会
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艺和精致外观却引起人们的
艺术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老人们则睹物思昔,引起怀旧情绪。渐渐地,篦子成了旅游工艺纪念品。
开江县普安镇筒车铺村的曾氏篦子,蜚声省内外,是当地
曾姓家族祖传的
手工艺品。该家族祖先在清初“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从
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而来,落业筒车铺一地。 其始祖精通篦子制作,工艺独特,造型优雅,经久耐用,在各地市场上广受欢迎,成为一大品牌。该家族世世代代以此为业,其手艺绝活只传同族,不传
外姓。后世子孙为感怀先祖的恩德,以先祖
阴寿之期正月二十三日为祭祀之日,年年聚会,遂成
行会。
据笔者
实地调查,筒车铺村7社、9社有曾氏家族60多户,300多人口在康熙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世代以篦子手艺为业,很少有经营土地者。因为市场广大,销路看好,每户年均生产篦子在一万把以上,
总生产量约为60万把。附近的外姓人家不少被带动起来跑销售。销售者肩担竹篾皮篓,每担皮篓装1000多把篦子,或在附近几个场上赶溜溜儿场,或远走
开县、
万县、
云阳、
奉节,直至湖北的
利川、恩施、
来凤、
桑植,陕西的
安康、紫阳等地。
工艺过程是:挑选附近天师观峨成山上盛产的白甲竹,用篦刀启下青篦竹片 ,削去
青皮,划成节节,再用云刀抽厚薄
宽窄,用红、黄、绿等自然物为
染料,
水煮以染色,在篦子上折成一定长度,用细线将齿子扎成
坯子。在两端装上牛骨制好的档子,再“削堂子”,“灌堂子”,最后用特制的牛胶沾上梁子。
取白甲竹根部这材料,
刮青后,锯
成节,破成块,按梁子的样式削宽窄。高档的篦子,还在窄小狭长的梁子上做文章,或诗或画,或书或刻,形成一大
工艺美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