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精神分析学说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则包含人的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其间,后来经常将其叫作潜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潜意识的概念,认为潜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释义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意识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称性力。力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及生殖期等。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②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190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他从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奥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荣格,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出处
1900年,《释梦》(《癔症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一百一十年来,心理学的发展分崩离析,学派林立,除了精神分析,没有任何一个学派的发展超过了五十年,精神分析以其笃定的临床实践和不断加深细化的理论发展、在精神层面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取向上鼎起了整个心理学的浩荡百年。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诞生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兰克、赖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莱茵温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里达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学者,其中弗洛伊德、荣格、拉康更是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传统的大师。自精神分析诞生以来,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就再也不能绕开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作为人文科学的主体学科渗透到整个人文学科的各个角落。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种临床实践,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动角度的),脑子里面冒出来什么就说出来(自由联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后方,一般隔一张桌子,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干预。
精神分析是在针对神经症的临床实践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理论与技术,是对人的精神结构有史以来最为深邃和细致的考察,拉康强调,精神分析就是对人的主体历史的重构,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达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说,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够解决症状,实质上是在分析中对人的整个精神历史进行梳理,达到直面症状、重构人格的自我更新。之所以会有人寻求精神分析,是因为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生活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和解内心冲突,并且实现我们的精神价值。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所言:“通过精神分析获得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动或偶然发生的,而是我们主动努力和追求的结果。通过精神分析获得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痛苦。同时更是一个充满喜悦和充实感的过程,是在对自己更加明晰的基础上,不断走向真我的过程。”
精神分析是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正式开端,而弗洛伊德则是如今心理咨询师们的鼻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在心理服务界有着稳固的地位。日后,随着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的没落。由于每个流派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如今的咨询师们往往在吸取各种方法(精神分析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心灵服务。
主要理论
精神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创伤理论
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转移
三界:想象、符号、实在(拉康理论)
圣状(拉康理论)
客体小a(拉康理论)
享乐、欲望(拉康理论)
小彼者、大彼者(拉康理论)
镜子阶段(拉康理论)
语言意义
1.正常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种对于正常人的定义,正常人就是能够正视自己,与别人顺利相处,且能够适应正常生活的人。
这种说法看似容易,其实并非如此。生活会以种种方式置我们于难以自作主张的境地;然而一个正常人却能够再作决定时尽量不伤害到别人以及自己;他能诚实地正视困难而不觉歉疚;也能理性地接受自己岗位上的责任,而不至于迷失自己。
这种人能够尽量利用最充分的潜力生活,而免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恐惧。他也能完美地表达爱和感受爱(以及接受爱的回报)。他对自己对别人一样地诚实。
在本质上,精神分析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所论证的就是无所谓正常与否。弗洛伊德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经症。拉康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妄想狂的结构性基础。一个人只是要理解自己、确认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和自己的症状有一种平衡的关系。
2.“神经症”(neurosis)
神经症,以前称为“神经官能症”(Psychoneurosis),是一系列激烈的情绪症状或无意义的行动。除了少数的极端情况外,一般的神经症者都还能够进行日常的活动。
神经症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
例如:恐惧驾驶家庭用的机车。
不能和别人共同相处。
工作中有头痛的倾向。
走路时时常强迫地数着人行道上的红砖。
神经症的表现方式有时简单,有时则颇为复杂。它们也许几乎不被注意到,也许又过于显著。不过表现的方式很多,不胜枚举。
虽然有的时候神经症似乎不易辨认,但这实在是极为普通的情况。即使是已达到后期的严重病例,仍然不过略显的奇特或反常罢了。它通常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困难,但他还是能够过一般的生活。
神经症在根本上是人在面临生存的各种困境时的一种和现实部分相容的防御性产物,它是和现实同构的,因为文明本身就是对自然的部分相容的防御,人总是以某种方式有某种神经症。
3.“精神病”(Psychosis)
精神病是一种导致个人与周围世界失去接触的严重心理病症。患者对生活、人们和自己的看法都是歪曲的。这种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上都有困难。他可能伤害自己或别人,也可能陷入某些烦恼中。他是多数人称为“疯狂”的替罪羔羊。
虽然精神病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但对它何以产生的真正原因则尚不能知道多少。由最近的发现显示:“人体化学现象”与精神病之间可能有某些关系。
对于精神病的认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极为不同。精神病学只是孜孜以求地想要从生理的角度理解精神病,结果除了不断地开发各种副作用极大的药物外,对于精神病病理几乎一无所知。精神分析则不然,自从拉康开创了系统的精神病学精神分析理论以来,对于精神病的精神结构性认识已经相当深入,简单地说,精神病是一种父姓(父名)的脱落,是人与符号界相分离而自创符号界导致的精神症状。
4.原因
神经症在某种程度上看来,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副产品。在许多原始社会里,禁忌极少,因此,神经症的患者也不多。社会变得愈复杂,禁止个人做的事也愈多,而这种禁忌的增多,乃使神经症很为流行。
每种神经症都代表人心理上的一场战争。一方面是他无意识里的一些欲望或本能希望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受到某些外界压力影响的因素却不准许前者的需求。拒绝的理由很多,比若说它是不道德的,异端的,或他在其他方面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等等。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内在的需要都被潜抑下来了。
5“不安”(insecurity)
“不安“”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困难的征象,是对自我不能确定的一种表现形式。个人的不安可能久藏不露,也可能非常明显;它的影响或许积年累月连续不断,也许并不如此;但大多数的人经常终生脱离不了它的骚扰。
这种感觉最初起自童年时代。一个男孩子可能会觉得他应该得到的爱和了解被剥夺了,因为他老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他的兄弟姐妹仿佛更受注目些;有时他甚至以为他的双亲愿要一个女孩儿不要他;或者他的父母可能相处的不太好,于是他会认为自己对这个摩擦的造成负有责任;也许他甚至会觉得这种怨恨是朝他而发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他总觉得有“自己不应当被生下来”或“不值得活下去”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会终其一生地存在着。
有很多的方式都可能造成一个人的不安。每个人多少总会有这种感觉;而它在促使一般人思考或行动的因素上,站着相对重的分量。
比方说:一个人或许害怕别人不喜欢他,于是会养成一种与人共餐时抢着付帐的习惯;他也可能变得一毛不拔的吝啬鬼。表现的方式虽然大异其趣,但都是对同一种怨惧的不同反应。
不如别人的感觉,常使一个人有浓厚的失败感。他会变得害怕任何竞争;另一种人却反而变得过分地喜欢与人竞争,甚至连一些最偶然而普通的情况,也已竞争的态度视之。
在所有的神经症状中,不安也许是最单纯也最复杂的一个。它是精神分析家重视的主要目标之一。
6.“焦虑”(anxiety)
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忧虑。从弗洛伊德创造这个词开始,作为一种对精神状态的描述,已经深入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它不是那种个人在暴风雨中遇到闪电时的恐惧;也不是担心某个素昧平生的漂亮女郎,是否会来践约共进晚餐的那种紧张。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可能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觉得某件可怕的事将会发生;这种感觉常使他产生肉体上的痛苦。
我们的无意识目标通常隐藏在其他观念活动及背后;因此一个人并不明显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例如:某个人非常憎恨自己目前的工作,却为了维持妻儿的生活不得不继续干下去。无意识里,他怨恨她的家人,因为迫使他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情的,正是他对家庭的幸福所担当的责任。他的意识尚是个遵循伦理道德的人,因此决不可能去责怪妻儿,骂他们增加他的累赘。它既不能驱除(或许他根本不知道或不愿接受)无意识里的这个冲动,于是感到浑身不舒服,犹豫,以及无缘无故的精神萎靡。
诗人雪莱(Shelley)在作品《阿多尼斯》(Adonaia)中,写了一些与这方面有关的诗句,对焦虑可以影响个人情绪生活的实施,提出一个合理而优美的意念。
在暴风雨里迷失的我们
与幻影做着无用的斗争
我们恍惚而疯狂地与灵魂之力抗争
那是牢不可破的荒谬——
焦虑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状态。
7“心理”(The Mind)
我们常常谈到“心理”这两个字,关于这个名词,我们可以从任何一本好的字典上,查到多种的解释;而我们平时说到的“心理”,不过是这许多意义之一,我们也许指的是意见、感觉或者感觉的能力;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涉及另一些不同的意义。
像“良心”、“记忆”或“能力”之类的词语一样,“心理”也不能用解剖图来显示。它抽象,不着边际;有时甚至语意暧昧、闪烁不定,简直无法有个完美的定义。对这个词的意义,心理学家也几乎没有一致的看法。
如果某个精神分析家谈到“心理”这个字眼时,他必是引用弗洛伊德曾经暗示过的意义。弗洛伊德写道:“心理,是包含各种感觉、思想和愿望的一个过程。”当然,他的定义必然包括了这个观念——无意识里的思想和愿望,也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为了达到精神分析的目的,“心理”可以解释成“大脑用情绪、象征、过程和观念制造出的所有产品。”举例来说,当我们愤怒(情绪)、做梦(象征)以及在晚会里调换较舒适的座位时(先有“不舒服”这个感觉,再有“调换”这个过程)我们的大脑都在工作着。就像我们决定政治意见一样,也离不开它的影响。
至于“心理”本身的表达能力和选择某种做法的用意(意识上或无意识上),是我们无法测量的。
意识替我们记住朋友和熟人的名字;把我们的态度置于每件事上——从原子弹到我们对食品的偏爱;它也是我们在想到所喜爱的食物是感到愉悦,一般人通常提及他的“心理”时,所指的就是这个——意识。
但是“意识”只占整个人格的极小比例。他像马铃薯的皮一样地明确易见,而在皮的下面,还隐藏着马铃薯最重要的部分呢。同样地,意识之下也埋藏着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8.“意识”(conscious)
根据上文所说,“意识”就是我们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它与脑或心脏不同,不能在人的肉体上占有确切的位置,它属于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它,且能控制它。
它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像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文件,包含着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而这些“心理文件”,随着我们的意识附上适当的记号。
9.“无意识”(unconscious)
相信“心理”含有一个无意识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极重要的关系;同时,它也说明精神分析于在它之前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
无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是个固定而活跃的心理程序的“发电厂”,我们通常并不晓得它的存在。这个人类心理的决定性部分没有时间感、地点感和是非感,它像个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样,只知道要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过问其他。
无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大略记忆——这是我们以为早就遗忘了的,其实并不真的如此;它还包括我们自己感觉得到的秘密、怨恨、爱以及某些强烈而原始的热情和欲望。这些感觉多半令人不快,并且不被多数人的生活法典所接纳。
于是它受到压抑而离开意识的范畴,它们被深深地埋藏在无意识里,因此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居然会有这些不道德的观念。如果有人自告奋勇地去告诉他这件事,得来的若不是不相信的朝向,也必然是愤怒的眼神。
我们醒着的时候,压抑的无意识因素大大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影响我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在夜间,它又出现在我们所做的梦里。
正如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所言:“那些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也许会转化成我们的命运。”它也影响我们职业的选择、结婚的对象、健康的状况以及我们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
它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停地工作着。一般人若没有得到特殊专业的协助,根本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这一部分。
根据精神分析了解,每个人的无意识心理都抱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为什么我是我现在这个样子?”
举例来说:一般人的意识心理包括他所认识的一切思想和感觉,我们把这些思想和感觉比喻做美国——它的一般历史我们都很清楚,一提到它,我们便可想到它做的一些事。
在一般人的无意识里,含有某些他所不知道的思想和感觉,这一部分可以比拟做那些美国一无所知的外国,他们是否真正存在值得怀疑;但有件值得注意的事实,这个外国可能利用它的“第五纵队”相当有效地控制美国的法律、税务、军备和政府。
而美国并没有这个认识,它照样进行着它的事物,还认为自己是自己房子的主人。即使事情似乎变坏时,它也从不怀疑自己是否被“地下敌人”操纵控制着。政府实际上受着一个力量的指挥而操作,而这个力量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样,心理的无意识部分在一般人的人格上占着优势。那些不正直且不被知悉的无意识有力地操纵着我们的思想和感觉。尽管这些机能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出自意识;然而无意识的确是作用着的。
以上属于描述性的内容,而更加深入的来讲,无意识的概念具有精神分析和非精神分析两种认识,对于认知心理学而言,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的精神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相关的现象。而对于精神分析而言,无意识其实是一个相当确定的概念,这个确定性来自拉康。拉康通过对现象学的把握和语言学的引入为精神分析奠定了科学性基础。他提出,“无意识是大彼者的辞说”。举个例子,一个人不断的追求功业,他的支撑就是作为无意识的他死了的爷爷的欲望,那些话语通过亲属的不断言说而构成了辞说,而死了的爷爷就是那个背后的大彼者。
对于无意识的最近的阐释来自霍大同先生的“无意识像汉字那样构成”,这个发展直接源于拉康的“无意识像语言那样构成”,霍大同先生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发展了拉康对于语言与无意识关系的研究。
10.“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另译“唯乐原则”)
婴儿始终企图要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不管他是需要母亲的拥抱,吃的东西或除去潮湿的尿布,他总知道怎样让周围的人注意他,并了解他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心理大体上也像婴儿一样,以相同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希求——快乐。弗洛伊德所指的快乐(pleasure)并不是一般人所谓“有限的个人享受”的意思。他认为这个字包含了任何一种解脱(relief)的快感——如情绪痛苦以后的松弛或个人无意识紧张的减除。
无意识心理的愿望和需求像婴儿一样,对法律、伦理和禁忌也一无所知,生活世界里的“可以”与“不可以”对它没有任何意义;它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能是关爱、重视、力量或者其他的某些东西,若不设法得到绝不善罢甘休的。
这种冲动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处造成一个“追求满足”的固定需要——这就是“快乐原则”了。弗洛伊德以为它是无意识心理所奉行的“最高指南”。
11.“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另译“唯实原则”)
所谓“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能做的范围内调整我们愿意做的事。
婴儿每次想得到人们的注意而总是哭喊时,他领悟到他的一切所求得不到同样的考虑;成人想买件新衬衣,因为经济不好而作罢;所爱的女人不愿和自己结婚,而法律又禁止自己强迫她......这些都是意识的愿望被外界环境否定的种种形式。
在无意识心理,某些痛快原则刺激而产生的欲望常遭到另一个相反的力量的监察。弗洛伊德称后者为“现实原则”。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个力量,用来统制我们的无意识里那些无法无天的要求,并设法改造它们,使之适合周围的现实世界——那个充满法律和责任的世界!
“现实原则”的经典例子即是法律、命令以及一些外在的需求。它与痛快原则的关系就像坚决的双亲和任性的孩子一样。
关于现实原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拉康用《超越现实原则》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因为,现实并不是铁板一块,所谓现实,只是另一种神经症结构。
12.“它我”(Id)(另译“本我”)
Id是拉丁字“它”的意思。弗洛伊德用它来代表每个人的无意识里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它是能量的巨大储藏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里;它也是我们所有的热情、冲动和习惯的来源;并且总是费尽心机地要满足它们。“它我”为了达到个人生活的满足而产生的冲动经常很复杂,没有道德观念,甚至也缺乏逻辑的推理。它对现实是陌生的,唯一的兴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以满足本身的需要。它百分之百地接受“痛快原则”的支配。
在态度上,“它我”可以比喻成一个非常暴躁的婴儿;它完全不开化,非常贪婪,只对自己的需要或欲望感兴趣;而且具有一股桀骜不驯的力量,一点儿也不听从理性。
“它我”的需要是相当违反社会的;但它始终设法要表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让人们感觉到它。他在对个人的生活和人格的影响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它对一般人的生活是那样的重要,而人们可能全然不晓得它的存在和力量。
它我是弗洛伊德晚期“三我”结构的基础,我国长期错误的翻译为“本我”,这个三我结构在理论上存在一些与弗洛伊德早中期重要理论彼此矛盾的地方,后来克莱因的贡献也使得这个结构在根本上不能成立,拉康将这个结构发展成为知名的“L图”结构,即“主体、小彼者、自我、大彼者”的虚实双三角结构。
13.“自我”(ego)
当我们在普通的闲谈里谈到某一个人的“自我”时,我们所知的是他的自尊或自尊心;而当精神分析家论及“自我”时,它的意思则是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东西。
“自我”也像“它我”一样,是每个人的人格里极为有力的因素之一。“它我”在本质上是不受制约的,而“自我”相对地在本质上却是文明的产物。它是每个人身上不能不具有的“控制”室,主管我们维持一般正常而守法的生活。
“自我”是部分属于无意识、部分属于意识的东西。意识上,它尽力使我们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譬如说,一个结过婚的男人虽然喜欢他的女秘书,但他也绝对不会让她知道他对她的感觉。在无意识上,“自我”压抑了他认为不道德的某种性格,例如一个男人可能喜欢他妻子的姐姐或妹妹,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由于“自我”发挥效率的关系,他也许相信自己“实际上是厌恶这个女人”呢。
即使在我们睡眠的时候,“自我”也在作用着。当我们那些不愉快的思维要在梦里显露时,“自我”压抑着它们,迫使这些可怕的念头一定要伪装好了才能出现。于是它们只好借助象征的事物在梦里显露。
在每个人的心理上,那些无法无天的“它我”欲望同“自我”的道德观念永远在剧烈的冲突,它们以我们肉眼见不到的战斗方式僵持着。
它们像是一对年龄差距较大的兄弟,对家庭事务的处理采取截然不同的看法。哥哥(自我)了解所有事务的执行程序而较为保守;弟弟(原我)则勇敢、性急、不考虑一般应该注意的事项。他想利用暴虎冯河的冲动去做任何一件事,做哥哥的只好尽力设法去管弟弟,不使他闯祸。
有时自我的控制松懈了,于是它我赶紧表现出来,当这种事情发生后,自我往往感到十分懊悔。
例如:当愤怒发作时,一个人可能揍人,结果也许会被回敬一拳或闹上官司,使他后悔不已。
他可能在公司的会议上饮酒过度,结果弄得尊严扫地,是他后悔莫及。
他可能去追求那个自己明知“她一点也不喜欢我”的动人女孩,结果她真的一点都不喜欢他,弄得他痛苦无比,后悔不止。
依弗洛伊德自己的印象,他以为“它我”产生冲动的力量,而“自我”则像个方向盘一样,控制着欲望目标的达成。
“自我”在基本上扮演的是一个调解人的角色,它努力地在不顾实际的“它我”需要和环境的实际限制之间,做个名副其实的调解人。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它我在哪里,自我就在哪里。”
以上是精神分析的美国自我心理学流派对于自我的浅见认识。对于自我,拉康通过“镜子阶段”给予了最为充分的解释,镜子里面的形象是一个虚像,同样的,作为构成对于自身认识的自我的形象也是一个虚像,而并非是实的。弗洛伊德的年代对于主体间关系对于精神结构的影响还没有足够认识,而自我作为人的基本精神结构,是只有在此与彼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定义的。
14.“超我”(super-ego)
“超我”,大致与所谓的“良心”是相同的东西。在心理生活里,它代表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这些力量使我们透过双亲、教师、宗教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我们心理上的一部分。
“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无意识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机构。这机构告诉我们什么是合乎道德,什么是不道德的。它像一个监督者或警戒者,设法引导自我走向更高尚的途径。当“自我”对“原我”的要求过于轻易地屈服时,他会惩罚“自我”。所以当我们做错事时感到有罪,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良心的谴责”。
早期,弗洛伊德将超我称为检查机制。超我结构的提出使得弗洛伊德早期的自我理想的概念变得有些模糊,而克莱茵对于超我的时间研究使得三我结构的整个体系变得不再坚实。
15.“力比多”(libido)
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力比多是“那些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它都必须获得施展。”
但是弗洛伊德又写道:“......该词比通行的意思更要广泛......”所以力比多包含着各种的爱:性爱的冲动、自我的爱、对双亲和子女的爱、对朋友和普遍人道的爱。它对包括对无生命物品如艺术作品的爱、个人对祖国的爱、甚至对一个抽象理念的爱。
弗洛伊德这样辩护着:“所有各种的爱都是从人格的一个共同来源发展而来的。”他称这个心理能量的来源为“力比多”。
他同时注意到“力比多”的其它特征。比方它在我们童年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这个能量时常以某种爱的形式强调着。但是爱的形式因人而异,且随时间的改变。例如,在某个生活期间,一个人可能把他的爱集中在双亲身上,不久又转移到子女身上,接着可能有转移到收集绘画或宗教身上。
力比多的拉丁文含义是原欲,作为精神系统的概念,力比多还是一个单位,只不过量化还谈不上,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力比多能够做到的量化是“正负”的划分,也就是外投和内投。
16.“情结”(complex)
“情结”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问题。它主要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这些感觉和观念相互关联,从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产生出来。
它是这样造成的:一个人在过去曾受到某一件事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伤害,打得使他潜抑了它,把它埋进无意识里去。于是他像尘土从地毯下被扫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识到,但是仍残留在他的心理上。
这种伤害一旦被压抑下去,就像一块放射性金属。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害处,其实它却能放出一种能量,影响周围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绪伤害就像是隐藏在无意识里的金属一般。
这个产生自过去的伤害埋藏在人的心理,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些观念于是变得充满着电波,并且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
有“情结”的人很少在意识上了解到他的情结的这个观念,支配他的心理到什么程度。他可能设法要对自己和别人解释他的奇特行为与想法;但他所作的解释都是些不合逻辑的理由。
俄狄浦斯情结”也许就是这类问题的古老例子。
从精神分析内在来讲,情结是一个精神结构,例如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所有人必然经历的精神历程,只不过面对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很不同的结果。
过去
总体上说,精神分析的过去,为精神分析奠定了基础和框架,其伟大蓝图,基本上是由总设计师弗洛伊德勾画出来,现今精神分析的一切发展,无不在弗洛伊德圈定的框架之内。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是本能决定论。在生本能的驱使下,原我发展出自我和超我——人格的结构理论由此而来;由于自我的抑制作用,意识又被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的分域理论得以产生,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人类的原始思考程序——梦、象征和意象;在本能的驱使下,婴儿经过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完成性心理和人格的成熟——以此为基础奠定了人格和性心理发育理论,推导出著名的“性”决定论、童年决定论和潜意识决定论;在本能的驱使下,婴儿由自恋转向对象客体恋,童年决定的客体恋的关系模式,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再现——移情模式和机制得到发现——从而为成年期通过精神分析治疗童年创伤引起的心理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死亡本能的揭示,把精神分析的注意力转向了自我、自恋、施虐受虐、退行以及强迫性重复;防御机制以及阻抗的发现,都是死亡本能揭示后的产物。而且,由于死亡本能理论,使精神分析与天体物理学、热力学以及生物学的结合成为可能。弗洛伊德的工作是伟大的,至今没有人能同时涉猎如此宽的领域,并且,在每个新的领域,都有惊人的创造和发现。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许多致命的缺陷,首先,它是一种打着理智幌子的浪漫主义,因为它理论的核心是,“只有一个人原我、自我、超我实现完美的和谐,一个人才能快乐和健康”。但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和谐”的人。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必将人类引向理想主义和接踵而来的悲观主义。而弗洛伊德本人成了像基督那样,判断别人“对”与“错”的制订者。使每个人都感到“有病”,是一种缺陷取向的理论。尽管他反对“一神教”,但是,他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成了“精神分析第一神”,他是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每个学精神分析的人必须首先被分析。这样一来,弗洛伊德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别人分析过的“永远正确”的精神分析鼻祖。所以,他的理论在情感上是难以被别人接受的。其次,由于弗洛伊德自身的情结拖累,以及由于他是一个男性分析师,导致他过分强调俄底浦斯情结,使他忽视了母婴关系,导致他的理论在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尤其涉及口欲期冲突的时候的,显得牵强附会,难以令人满意。而且,由于弗洛伊德个人的性格气质,使他所进行的精神分析过于理智化,常常使人理解了很多,但是,情结并没有被真正修通……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这些缺陷,为精神分析后来的分化和发展,准备了动力。
作为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缺陷的一种反作用,荣格出现了。荣格摒弃理智、反对父亲意像、公然向婴儿和女性退行、强调向潜意识学习、与阴影和解,将潜意识崇拜和理性崇拜推倒,转向集体无意识崇拜和感性崇拜。荣格更加强调人性和自性。荣格给精神分析注入灵魂、情感、价值、意义和精神。使弗洛伊德冰冷严肃的精神分析,变得温暖、友好,赋予精神分析以人性,使即使处于疯狂和“地狱”中的人也可以抱有希望。并且,荣格把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进行了结合。如果说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奠定了高度和广度,那么,荣格就为精神分析奠定了深度。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工作,可以说是开天辟地之作、高屋建瓴之势。两位伟人身后的研究,无一能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望其项背。如果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工作比做摩天大厦和巨大的地基的话,他们后面的心理分析理论所做的,基本上是“装修”工作。
可以说,弗洛伊德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生物因素、荣格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灵魂因素、那么,阿德勒则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性(阿德勒的贡献还在于,他是最先重视“自卑”对人心理发展的意义。这为后来的自恋研究,埋下了伏笔)。这样一来,精神分析就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和层面,达到了理性、人性、社会性的初步和谐,为精神分析的发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将精神分析推向了现在的框架内的“装修时代”。
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很大贡献。但同时,它有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他所宣扬的潜意识基础论、泛性论和本能论。心理学界特别尖锐地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局限。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具有很好的解释性但不具备预测性,精神分析理论不能预测行为的发生,故而不符合严格的科学理论的标准。它的不科学性是它不被现代心理学家接受的原因。
理论局限
1.潜意识基础论:
俗称“人为万物之灵”,这灵就意味着人有语言,会思维,能自觉行动而区别于万物,成为万物之首。如果把潜意识理解为人们为精神生活的一种值得的补充形式与方面,那是无可厚非的。但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潜意识抬得过高,弗洛伊德竟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基础与核心,而贬斥了意识对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活动的调节指导作用作出一种合乎实际的理论概括。
2.泛性论:
弗洛伊德把从对精神症病患的研究得出的有关性的情结与结论,扩大应用在婴幼儿的摄食、排便等生理活动中,甚至推广应用到人文学科领域中,违反了具体对象应作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一般科学原则。弗洛伊德对于无论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应用同一规律,同一思维模式,也即他的泛性论去加以分析说明,虽引起过一般人不同于不同学科专家的重视与争论,因而使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它在理论上局限与错误始终是明显存在的。
3.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但他重视本能,强调本能,并对本能加以归类却极其明确。但是夸大了本能的作用,以它为主宰人的整个佸动的决定者,那就过份强调本能而将人混同于动物,降低为动物,突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从理论上是把本能绝对化,把人本能化、生物化,无视于人的社会性的实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也在实践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按照他的理论,既然人有死之本能,表现为破坏与侵犯的天性,那么犯罪与战争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客观上不啻为现实社会中的破坏和侵犯行为进行辨护,提供的理论依据。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来看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与局限,可归结为弗洛伊德在人性问题上的错误。
文学艺术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人道主义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弗洛姆早年也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一生致力于研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并极力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他建立了新人道主义的人学理论。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实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不仅捍卫了人的自然需要和权利,而且“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从而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但作为一名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与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一样,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在于对人的无意识本能的过分夸大,从而把人的本性归结为性欲等生物需求。在弗洛姆看来,人的本性并不是生理上种种需求的综合,也包含着社会过程所创造的需求,即人的个性也受社会环境或社会文化的影响。
弗洛姆还提出人的性格有两种类型,即“创发性性格”和“非创发性性格”。创发性性格就是人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实现其固有的各种潜力的能力。其实质内容是理性和爱,理性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表面及其本质;爱能使人摆脱孤独感,能使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谐一致地发展。这一人格就是弗洛姆人道主义的基础和目标,是人格充分发展至善至美的象征。关于非创发性性格,弗洛姆将其划分为五种,第一种是接受型,这种类型的人消极地接受自身之外的一切东西;第二种是剥削型,这种类型的人主动地去豪取掠夺他人有价值的东西;第三种是囤积型,这种类型的人安于现状,求于安全,并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储蓄之上;第四种是买卖型,这种类型的人把个人价值拿到市场上去交换;第五种是尸恋型,这种类型的人是无人性的,将逐渐死去。在弗洛姆看来,这些人格类型是现代大工业造成的,它使人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创造者,丧失了批判能力,而一味地追求消费和享受。
三重涵义
1、精神分析的第一重涵义是1890年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式。
关键性的概念包括:
(a)替代了催眠术的自由联想;
(b)替代了给与指导或建议的解析;
(c)移情。
精神分析技术由指导和帮助患者自由联想、解析联想和在联想中遇到的阻碍、解析他的感觉和对分析师的态度等构成。严格地说,运用弗洛伊德理论结合其他技术的心理治疗不是精神分析,而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
2、精神分析的第二重涵义是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关键性概念包括:
(a)潜意识概念:人们意识不到,但却对人的行为发挥作用的心理活动;
(b)阻抗的概念:通过运用防御机制,抵抗潜意识的内容变为意识的过程;
(c)移情概念:一个人与别人现在的关系受到他过去与别人的关系的影响,尤其是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会再现患者与过去的亲人的关系。
3、精神分析第三重涵义:广义地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
现在
对于现代精神分析来讲,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客体关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Klein。这是一位女分析师,她的发现均来自对于婴儿的观察。她的性别优势和研究方法,都是前所未有的。客体关系理论对于精神分析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两点。一是将心理治疗中所关注的心理冲突,由俄底浦斯期,转向口欲期;二是将精神分析技术,由干巴巴的解析转向对于治疗师与患者关系本身,以及移情和反移情的重视。将所关注的心理冲突转向口欲期,有以下好处。首先,揭示了童年期母婴关系与患者成年后心理障碍的密切关系,为预防心理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于口欲期问题的关注,使精神分析的治疗作用不再局限于俄底浦斯期冲突和神经症,从而将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扩展到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有自恋移情的自恋性人格障碍。对于治疗关系的重视,是完成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客体意象的内化,以及处理反移情与负移情,已经成了当代精神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正是在重视关系的背景之下,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携起手来。
谈到现代精神分析,不能不谈到Bion,他的“container”概念,是最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概念,对于“container”的把握,成为掌握精神分析和处理负移情和反移情治疗技术的重要尺度。
还有一位可以被划分到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大师的人物,就是Kohut。因为他的“self psychology”对于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尤其他的“自恋有自己的独立于性心理发育的发育过程”的观点,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是对于精神分析理论框架的重大修改。有一大部分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必须在他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到治愈。
其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基本上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油漆工,起着润色、协调和综合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Kernberg。
现代精神分析的特点就是没有杰出的力挽狂澜的伟人出现,每个人所完成的,基本上都是在弗洛伊德和荣格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大厦的框架内,装修一个又一个小房间,使大厦漂亮、充实起来。使大厦变得更精美、更实用,当然,同时也变得更平庸和自大。精神分析培训动辄1000小时、2000小时;精神分析治疗可以拖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精神分析越来越成为少数人拥有、为少数人服务的奢侈品。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每一个装修漂亮的小房子,都是在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大师的框架内建构起来的。但是,正是这种平庸和自大,给精神分析的未来发展,孕育了变革的契机。
未来
精神分析的未来,就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孕育着。有三大趋势引人注目:
第一大趋势,是“适应性”的概念。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有可能摧毁精神分析的全部框架,因为按照“适应的,就是健康的”新概念,任何看似病态的东西,对于拥有者本人,都是健康的,都是适应性反应。这样一来,精神分析、甚至一切心理治疗,都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大趋势,是精神分析的生物学趋势,即一些精神分析家逐渐在把人类的心理活动,与其他生物或者动物做比较,在这样的视角下,人的心理活动更像动物习性学。更极端的研究者,将社会生物学观点引入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围绕基因的保留与延续为最终目的,试图为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和荣格的“超心理学”找到分子生物学基础。更有甚者,甚至将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引入精神分析……
第三大趋势是,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的融合,或者,甚至被东方哲学吞并。首先,在理论上,发现仅一百年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早在几千年前,即已被东方哲学所拥有。比如,密宗的修练过程,与精神分析几乎没有大的区别。易经中的变化和道家的水哲学,都是最早、也最深奥透彻的精神动力学。东方哲学的起点就是整体观,而精神分析在方法上基本是分裂的、破坏性的。现代精神分析中的一些系统观点,已经露出东方思想的雏形。
展望未来,精神分析将会同时向两极发展,一极是分裂性的,即进一步对于精神分析的所有细节进行深入的、割裂性的、可能达到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的研究;另一个趋势,就是强调整体和综合。所以,精神分析未来的希望,很可能在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础上,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的融合。”可以说,精神分析的未来,在东方。作为东方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肩负起精神分析未来发展的重任。
相关资料
精神分析乃指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所开创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乃经由分析来了解病人潜意识的欲望与动机,认识对挫折,冲突或应激的反应方式,体会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并经指示与解释,让病人获得对问题之领悟;经过长期的治疗,善用病人与治疗者所产生的转移关系,来改善病人对人的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之情感症结,以促进人格之成熟及适应能力。
精神分析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不管是正常或病态,都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动态的形式发生,且可追溯了解其因果关系,了解其意义,称之为精神因果定律;因此也可说是动态精神医学的基石。
从心理治疗的种类说来,精神分析乃注重个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是长久的治疗。因其焦点在深层的精神材料,且注重内心的情感与欲望,故也被称为深入的心理治疗。
传统的精神分析,其实施方法是让病人躺卧在沙发上,不面对着治疗者而进行,以便病人自由联想,容易使潜意识的意念表达出来通常病人每周治疗五次,历经数年的分析工作,可以说是很费时的医疗方法。
近来只运用精神分析的机理与原则,而采用面对面的普通面谈方式,以每周一次,在数月之内短期进行其治疗工作,而称之为分析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于由治疗者的解释来协助病人能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与了解,特别是压抑的欲望,隐蔽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结,通过由自知力的获得,了解自己的内心,洞察自己适应困难的反应模式,能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行为及处理困难的方式,间接的解除精神症状,并促进自己的人格成熟。
所谓知难行易,能懂得自己的心理,随着也就能自己去操纵自己的行为,消除困难。可是要去体会自己内心隐藏的动机,面对潜意识境界的情结,或者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上的缺点,并非容易,往往会遭遇到心理上的阻抗,阻碍对自知力的形成,称为阻抗现象。它通常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正面的反驳治疗者的解释,拒绝说明,不愿听取,甚至停止治疗。所以如何适时且适当的供给指导解释,并能较好的处理病人的阻抗作用,乃是治疗上的技巧。
假如病人的病情乃因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或矛盾,不能表达的症结,或不可满足的欲望。而一直闷在心里受折磨,治疗的要点乃在协助病人能透露其矛盾,表达其苦恼,发泄被压抑的情感,以便取得心理上的舒畅。这样的情况治疗的技巧乃能以批判的态度,以同情心体会病人的心里情况与处境,听取苦恼,是病人能宣泄,表露内心的感觉与情欲。
虽然分析的治疗,乃在促进病人对自己心理的了解,获得认知上的自知力但是自知力不止于认知上的了解,而需连带的影响情感上的变化。所以不只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情感上的体会及行为上的表现。精神分析的理论特别强调情感与欲望是行为的主要原动力,如何纠正更改感觉,情绪和情感乃是治疗的焦点。
分析性心理治疗,其重点不止在于解除精神症状,而只在于改进病人对于现实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对内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要求,调节超我的适当控制,以较有效的方式来应付外界之现实的要求。即治疗的范围要包括内在的精神,人际关系,现实的适应。其最终目标乃在促进自我性格的成熟。因此治疗的目的要与病人协商,依病人的需要与治疗动机而调节治疗的期间与范围。
治疗方法与步骤:
1、心理活动的探讨,
2、综合了解心理,
3、指导解释,
4、工作修通。
适应症对于因受特别情结或心理挫折而呈现“神经官能症”或“环境适应障碍”的病人有用,同时也可运用对人的深透性了解的特征,来补助各种其他方式的心理治疗及我们日常对各种精神病患者的医护工作。
诊断问题
精神病的诊断中,已经提到多轴诊断的问题,即病人的诊断要涉及到人格结构、躯体障碍、社会负担、精神健康总的功能等,如在人格障碍的诊断中说“精神-植物神经性综合症伴衰弱性人格障碍”,或“自杀伴抑郁-癔症性人格障碍”比较有实际意义,可以帮助认识疾病和作出治疗导向的决定。动力性的诊断也是多轴性的,最后的动力性的诊断与ICD-10和DSM-III-R是存在着差异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3:20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