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
宁波奉化江两岸由裁缝发展的而成的一个服装
流派,是
宁波帮在服装产业的“
代名词”,红帮精神指的是一种创新的、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的精神。
宁波,中国最大的男装生产基地,凝聚了众多
中国名牌服饰于此:
雅戈尔、
杉杉、罗蒙、
太平鸟……宁波现有服装企业1800多家,企业总数虽不到全国的5%,但产量却占全国的12%,年产服装13亿件,年
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达到80多家。一年一度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更是为这座拥有古老文化的
城市注入一股现代的活力。然而,支持着百年时尚的“宁波装”的原动力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红帮裁缝”。
在凝聚了宁波7000年来的服装文化的
宁波服装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宁波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创新的、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的精神———红帮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红帮裁缝”。“红帮”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宁波
奉化江两岸由裁缝发展的而成的一个服装流派,是20世纪初宁波人“勤劳、肯吃苦、敢于创新”的杰出代表。在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那挺括的中山装就是红帮裁缝
王庭淼、
田阿桐制作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动人一帧照片的中山装是红帮裁缝
余元芳亲手做的。在京城,集红帮裁缝精英的北京“红都服装店”专为中央首长、外交官员和来华贵宾制作典雅端庄、精美绝伦的服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红帮裁缝也为国人所赞美、传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在
中华民族服饰的历史长河中,“红帮”对中国近现代服装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制作了中国人第一套西装,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在孙中山的关切下,制作了第一套适合国人穿的中山装。他们还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出版了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
“红帮”是因专为外国人做西装而得名,从而与做
长衫马褂的“本帮”相对。十九世纪末,开埠后的上海
黄浦江外轮游船甚多,一些宁波的
拎包中式裁缝到船上为洋人缝补衣服,在拆补中,又借助国外的西服样本,逐渐掌握缝制西服的技术,当时,民间成外国人为“红毛人”,于是把为红毛人制装的宁波裁缝叫
红帮裁缝。
“红帮”先辈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从肩背包袱走街串巷,上下外国的邮轮,上门兜生意,到马路边、
弄堂口设摊,承接来料加工,发展到租房开店,“红帮”的名气不断扩大,财力不断雄厚。被上海人称为“南六户”的荣昌祥、王兴昌、王荣康、王顺泰、裕昌祥汇利西服店都是
奉化江口镇
王溆浦村人开在南京一条路上,让人刮目相看。1937年上海西服业同业会诞生至1950年,同业会的701家会员有420家是来自宁波的“红帮”裁缝。在全上海的西服店号中,宁波人以占60%的
绝对优势,称雄40年。“红帮”裁缝在上海创业的同时,还北上
天津卫、
东三省、
海参崴、
双城子,尤其在“
东方莫斯科”之称的
哈尔滨开设西服店,在价位、工艺、服务上与洋人一决雌雄,产生一批像“服装博士”石玉成、“东北第一把刀”张定标等优秀“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的美名之所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据说是“红帮”裁缝挑选传人是极为严格的,而且一经录取,必须勤学苦练,在热水里捞针、在牛皮上拔针,他们练就了目测量体的绝技,并在制衣工艺上拥有“十二秘诀”———一挺、二平、三直、四服、五窝、六圆、七顺、八涛、
九墩、十台、十一盛、十二密。他们富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一脉相传,对于
服装业的执著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服装业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服装产业聘请“红帮”裁缝,从乡镇企业起家,逐渐形成相当的气候和规模,成为宁波经济的
支柱产业之一。在20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以作坊经济为主导的宁波“红帮裁缝”掀起了宁波乃至
中国服装产业的第一次
浪潮,宁波人以独特的
手工艺加工水平,使宁波人生产制作的服装在全国迅速闻名,以至“红帮”裁缝的美名一直传颂:九十年代,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企业,在全国最早倡导的“创名牌”做广告的
经营方式,以品牌为核心拉开企业成长,并在“太平鸟”“罗蒙”“
洛兹”“培罗”第二
集团军的共同推动下,宁波服装产业掀起了第二次浪潮。宁波服装业向着建成集服饰生产基地、
贸易中心和
产业资源高地为一体的国际服装名城而奋进。传承着古老文化的宁波在青春活力的推动下,奔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