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经济范畴(Economic Category)所谓范畴,指的是人的
思维对
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
概括和反映。
即人们对
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有各个社会都通用的共有经济范畴如“
生产力”、“
经济规律”和只适用于几个或一个社会特有经济范畴如“
价值”、“
剩余价值”。
客观存在的
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它是反映某种
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的概念,是从现实的
经济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关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科学的抽象,提高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同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某些个别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
现实的
生产关系总是要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所以除了少数反映生产一般的经济范畴以外,大多数经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同它所表现的生产关系一样,在发展变化着的。
按照适用时间和范围,经济范畴可以分为四类:①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如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等。②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经济范畴,如
商品、
价值、
货币、剩余劳动等。它们反映在几个社会中共同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一般本质。③只存在于某一种社会形态的特殊经济范畴,例如,
资本、
剩余价值等,它们体现
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④只存在于某一种
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特定阶段的经济范畴,如存在于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
平均利润,存在于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
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等。
按照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认识深入程度的不同,经济范畴又可分为两类:①通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联系反映其本质的经济范畴,如
价格、
利润等。②不通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联系,直接反映其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经济范畴,如
价值、
剩余价值等。
价值范畴是理解
价格范畴的关键,
剩余价值范畴是理解
利润范畴的关键。对更深层的经济范畴的研究可以成为对表层的经济范畴作科学解释的基础。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从
社会经济关系上来考察的
生产力的范畴,如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等,也属于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既是认识
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认识社会生产关系的工具。科学的经济范畴,能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社会的
生产关系。人们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经济范畴,继续研究那些还没有认识清楚的社会经济现象,创立新的经济范畴或给旧的经济范畴以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经济范畴的深入研究,便于不断地从理论上掌握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有助于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范畴则是反映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的概念。
经济规律必须通过经济范畴来表述和体现。经济范畴是人们在通过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有关社会经济的
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抽象的
思维,从现象深入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它“只不过是
生产的
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3)只存在于某一个社会的特殊经济范畴,如资本、
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
按劳分配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由于经济范畴是在一定
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页)
人类一切社会共有的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在不同的
社会形态和经济条件下,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含。人类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范畴和某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更具有
历史的暂时的性质,当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旧的经济范畴就必然要让位于新的经济范畴,或者虽然存在旧的经济范畴的形式,但已赋予性质不同的新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正是在使用了
价值、
货币、
剩余价值、
利润、
平均利润、
地租等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没有经济范畴,就不会有
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
经济范畴按一定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的排列次序,构成经济范畴体系。马克思在建立揭示
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建立了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细胞的
商品开始到
价值范畴,由价值到
剩余价值范畴,由剩余价值到
利润,再由利润到
平均利润,从而到
生产价格范畴等的科学的、完整的经济范畴体系。
经济范畴也是帮助人们认识
经济关系和
经济规律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利用经济范畴,就可以加深对
经济关系和
经济规律的认识,并用以进一步继续探索和研究经济关系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考察和开拓那些未被认识的新的经济领域或未被完全认识的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