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网上祭奠,就是广大用户通过在互联网上为逝去的亲友建立网上
纪念堂或者
网上墓地,并在其亲友的重要日子通过互联网进行祭奠,藉以追思,悼念和怀念。
民政部在2007年清明节前下发《民政部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奠活动相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第二条<倡导新风,推动形式多样的文明祭祀活动>中明确指出,推广“家庭
追思会”、“网上祭奠”等文明祭祀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不仅发扬了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
传统美德,更是我们释放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寄托哀思的平台。网上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当失去亲人时,我们会感到恐慌、孤单、无助,甚至有种想追随逝者而去的冲动,给失去亲人的朋友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也让众多失去至亲的朋友打消了这个念头。网上祭奠这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祭奠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他们可以每天为远在天堂的亲人献上鲜花、饭菜和衣物,并和他们诉说心里话。同时,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敞开心扉诉说,也减少了一些朋友因失去亲人造成
心理疾病。
据调查,美国每年平均
死亡人数是180万,其中4万人采用
网上墓地安葬,我国每年去世人口约为840万,并且随着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还会增加。在中国推广和发展“网上扫墓”,实际上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网上墓地的盛行,将是中国人对传统
火葬、树葬、
土葬等殡葬形式 的一次全面革新。
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
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
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在
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满足“日思夜念”愿望。
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网络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绿色、低碳:用鲜花和音乐代替了现实中烟雾缭绕的香、烛、烟火等,实现
低碳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网上祭奠、网上扫墓还并未被大众人群所接受,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他们甚至还不熟悉网络,更无法相信接受这种祭奠方式可以取代传统。这跟中国人民
传统观念有巨大的联系,认为身切感爱、扫墓上坟这才是行孝义。当然,网上祭祀也只是延伸和弥补现实扫墓祭奠的不足,很多人群因事未能如期扫墓看望故人,这样就有了一个行动表达思念的平台。用户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在网上给故人建墓,记录逝者的生前故事。在网上祭奠系统中也可以给逝者行礼、献花、上
供品、点烛上香等扫墓操作。
2022年清明假期首日,海口、三亚、
儋州、
琼海、
万宁、
定安、
陵水等市县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多渠道、多样化满足群众祭扫需求,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6个,网络祭扫人数达到37.8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