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将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联结在一起并能与“个人化”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
信息交流形式。
内容简介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
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
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
交互性、
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
新名词,是相对三大
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新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以多媒体、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
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综合来说,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
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
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优势
信息多元化
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
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
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
在
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
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
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表现形式立体化
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
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
新闻宣传的
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新闻信息量及
阅读空间,它一方面通过内容安排、结构选择等方式,使
新闻报道可及时反馈给传播者,读者与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从而使新闻的立体
传播效果,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演绎。
网络新闻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改变了
传统媒体多年不变的新闻
传播方式,把新闻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这的确是
新闻传播媒体的一个伟大进步。相信随着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其直接产物的网络新闻,将以其立体化
传播模式的独特的魅力,给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方便、更加快捷的
信息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网上读者。
传播互动化
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
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
传者不再享有
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
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劣势
⒈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
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
开机画面往往让
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
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
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⒉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者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
虚假信息的的欲望。从这一点上面来看,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无足为怪了。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⒊利用传播学
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⒋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
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⒌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
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
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
全面发展。
特点
网络
营销传播活动就是宣传网站、提高
品牌忠诚力的营销手段。它具有与传统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
⑴互动性;⑵
即时性;⑶个性化;⑷传播
成本费用低;⑸权利平等性;⑹
多元性。
它整合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
公共关系和个人体验、口碑与
流行文化、雇员与氛围之类的泛元素,提供了一套与众多利害关系人互动沟通的独特方法。一个成功的营销传播过程,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⒈网络传播应选择一种有效的途径加以执行。这是指传统途径和网络途径。传统途径无非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户外广告、
POP、交通工具等,传播的内容一定要集中在消费者的兴趣上,对网站最重要的内容和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交待清楚。网络途径是指
搜索引擎登录、发布
软文、
网络论坛和新闻组、
广告交换登录、
友情链接登录等等。
⒉网络传播应通过一种简明的方式来表达。再好的传播主张若无法准确表达,则无法传播。若传播过程失真,则表明方式选择不对。
⒊网络传播技能必须一致。
整合营销传播之所以对营销有重大意义,就在于传播得以整合。传播技能的整合是
网络整合营销最简单、也最经常的一种运用。它是指将各种传播方式有机地组合运用,用同一种策略、同一种节奏,作用于消费者的各种感观,达到同一种信息的有效传达。
⒋网络传播主张必须持久执行。 如果一个传播主张朝令夕改,消费者就会对
你的网站形象和品牌产生认知错乱。大凡做得好的
网站品牌,其传播主张往往比较稳定,使消费者有一种稳定感和
自豪感,从而形成品牌忠诚。
⒌网络传播主张
应将自己的品牌与
竞争者的品牌加以区别。 内容与服务
同质化现象愈来愈普遍、愈来愈严重。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各网站的内容、服务大都势均力敌。对于消费者而言,各品牌同类网站都差不多。
内容与服务的质量、功能、包装等等,都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抄袭,甚至超越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区别于同类、令消费者情有独钟的法宝呢?那就是网站的品牌和
品牌形象。惟有
品牌价值存在于消费者中,无法替代。而网站品牌形象的建立及品牌价值的转换只有依赖于传播。
⒍网络了解
消费者行为。 网络营销传播的核心内容和最主要部分就是了解消费者行为。但在现实中,网络营销人员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播工具与计划上,反而忽略了他们所要服务的真正对象。加强互动性,是了解消费者行为的最有效方式,运用得好,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
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
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
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
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
⑴人的
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
信息交流。
⑶
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
⑷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轫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
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
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
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
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
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
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⒈从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
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⒉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研究现状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
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
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
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
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
大众传媒。在美国,达成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
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
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
月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
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
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
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
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
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
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国外研究
国外不少
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
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
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
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大纲
第一部 比特的时代
第二部 人性化界面
第三部 数字化生活
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
辜正坤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zhǒng@①、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目录:第一部分
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第二部分商务:因特网改变了一切;第三部分
驾驶信息改进
战略思想;第四部分给商务经营带来远见卓识;第五部分特殊企业提供通用启示;第六部分迎接挑战。
这本书写的很朴实 写了他们公司的事,包括,他们公司犯的错误。比尔盖茨说,获胜对它们来说不是灌篮(P388). 虽然
微软招了许多聪明人,但他认为,公司需要智商“并不是说它需要很多睿智的人”(P228) 所以这一点上,倒有点象朴实的沃尔顿呢。
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网络世代的
新新人类已形成一股
不容忽视的主导力量,彻底重塑21世纪的就业方式、休闲观与人际
关系模式,并引导世人进入全新的数字世界。身为父母、教师、
营销人员、广告人、网络族、企业领袖、政治决策者的您,千万不可错过这部杰作!这是一部完整描述接受数字科技催生的网络世代的经典著作。
唐?泰普斯科特是美国著名的数字
未来学家(digital futurist)及畅销图书作家,著有《数字经济:全球网络生活新模式》等六本重要著作。他同时身兼“聚合科技联盟”(The Allance for Converging Technologies)主席及“新典范学习公司”(New Paradigm Learning Corporation)总裁,前者为一跨国研究智库,由许多世界级领导性科技、制造、零售、金融及政府机构等
共同出资成立。
其他经典著作还有,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
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查克·马丁的《
数字化经济》(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
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
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
本书按照传播学研究的框架,采用社会调查
统计分析、
比较研究、专家调查及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等方法,紧紧围绕网络媒体这一中心,对其传播的几个关键环节,即网络媒体基本问题、
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内容、
传播效果、
控制管理、网络媒体
竞争形态及产业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本书除了对网络媒体的属性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外,重点通过
受众调查,利用
统计方法对网络受众理论和网络传播
效果理论进行了
实证研究;通过对典型大众传播
过程模式的梳理,根据网络媒体的传播持征,提出了网络媒体的
传播模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评价;通过利用
产业结构分析的SWTO方法,分析了中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太势,提出了网络
媒体产业化的对策。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对从事网络新闻的从业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信息传播新技术、
新媒介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认为它使得人类进入了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通,带来了新的
技术革命。同时提出,新媒介、新技术的产生将给大众传播带来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如
网络报纸、数字式
广播电视、电脑辅助新闻等,
传播者和
受传者的媒介角色也将随之改变。作者建议,应当充分运用
互联网络,开发
数字式电视产业,提高媒介工作者的
业务素质,同时传播学理论也应实行根本性改革。
目录/第一章 信息技术和
信息社会/第二章
印刷媒介: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第三章 当代多种播媒介的互相竞争与融合/第四章 新兴电子传播媒介/第五章 “第四大众传媒”的崛起: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第六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政治、法律/第七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社会经济发展/第八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
社会文化/第九章 新技术、新媒介与
社会生活/第十章 信息高速公路将引发大众传播革命/第十一章 赢得进入信息社会的“护照”/后记
其他著名著作包括:胡泳、范海燕合著的《
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
无网不胜》(
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
萧琛撰写的《
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
Internet改变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
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
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等。
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
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
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
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
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高校研究
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的一门新学科。全国至2000年已有7所高校设立或将要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热点。
全国一线新闻传播学院都纷纷关注网络传播的研究,自
华中科技大学在1998年创办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后,
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网络传播学院,
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已在
新闻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
武汉大学在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广告学之外,准备新开设
网络传播专业。
除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外,高校也开始建立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
什么是网络传播
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
社会性行为;等等。
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
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