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上醻刻石》是刊刻于
西汉时期(有争议)的一方
摩崖石刻,又称“群臣上寿刻石”“汉朱山群臣上酬石刻”“朱山刻石”“朱山石刻”“猪山石刻”“永年猪山摩崖”“娄山刻石”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篆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吴庄村北的
朱山。
石刻内容
释文
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
创作背景
对于《群臣上醻刻石》的创作年代,主要有六种看法:
①后赵建武六年(340年)说。清代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问世的
沈涛《交翠轩笔记》认为创作年代当在
后赵建武六年(340年),
吴式芬《捃古录》、樊彬《
畿辅碑目》、邯郸地区文化局编的《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从此说。但从金石体例、年号纪年、月份时间、历法、字体、国号纪年等方面来看,此说可以排除。
②西汉赵王刘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说。清代
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的
赵之谦《
补寰宇访碑录》认同
刘位坦的
西汉赵王
刘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说,质疑沈涛的后赵建武六年(340年)说。此说为刘位坦的女婿
黄彭年、外孙
黄国瑾所信奉,又为杨铎《
函青阁金石记》所认同。
陆增祥《
八琼室金石补正》比较诸家之说,从字体方面着眼,亦从此说。经后人进一步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说逐渐成主流的说法。
③战国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前304年)说。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刻的
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认为应当是
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前304年),八月丙寅为八月十六日。此说为
马一浮、李绍健、宋涟圭所认同。陆增祥虽然不认同此说,但仍然肯定了张德容批评沈涛的后赵建武六年(340年)说。此说虽有历法推算的合理性,但不具有唯一性,根据历日推算,
赵肃侯二十二年(前328年)八月也有丙寅日,汉代还有四位赵王历日符合。而从字体、史实等方面新提出的说法,其字体证据多是从不同国家、不同载体、不同书写方法的资料中拼凑而来的,没有可比性,史实多属想象猜测。因此,在没有确实的资料证明之前,此说只是推测假设,不能当作定论。
④两汉五赵王都有可能说。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刊行的
俞樾《
春在堂随笔》中根据汉朝赵王中在位超过二十二年者,除赵王遂外,还有五位,因此“此碑为何王,固不能臆决矣。”要请
汪曰桢考证此六王之二十二年八月,孰是有丙寅日者,从而作为依据确定《群臣上醻刻石》的创作年代。《〔光绪〕畿辅通志》所载
王树枏跋认为:汉代有六位赵王在位时间都超过二十二年,根据历法朔闰推断,除赵顷王
刘商外,赵王刘遂、赵敬肃王
刘彭祖、赵共王刘充、赵节王
刘栩、赵惠王
刘乾五位赵王在位之二十二年有八月丙寅日,与“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相符。此说中,除因在位年代推算有误而历法不符合的赵敬肃王刘彭祖应当排除外,剩下的四位赵王中,按照时代划分,属于西汉的一位,属于东汉的三位。而西汉与东汉诸侯王纪年不同,并且诸侯王纪年资料多出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很少,
曹操的魏国纪年是模仿与皇帝“等齐”的汉初诸侯王纪年款式,实际上与汉朝天子纪年相同,据此可以把东汉三位赵王排除,仅剩下历法、字体等均相符合的赵王刘遂。
⑤西汉赵敬肃王二十二年(前134年)说。民国五年(1916年)问世的
丁绍基《求是斋碑跋》从
汉朝制度着眼,认为赵廿二年与汉阳泉使者舍熏炉题款、五凤砖之例相同,历数两汉的所有赵王后认为:石刻云赵廿二年,必据其立国之始以纪年。再则,赵王刘遂廿二年(前158年),匈奴骑入上郡、云中等地,又有大旱蝗,“汉廷君相方切忧劳,而藩国群臣反晏然上寿刻石献谀,无是理也。”“要惟赵敬肃王之纪年,庶几近之。”“是此石刻当为汉武帝时物。”
朱仁夫从此说。《〔光绪〕永年县志》亦认为:“东西汉皆有赵国,敬肃王彭祖在位最久,汉诸侯王各以其即位纪年,五凤石可证,碑或当时物欤。”但从历法、在位时间和在位年数看,此说与史实不相符合。
⑥战国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说。成世和认为《群臣上醻刻石》应创作于
赵惠文王廿二年(前270年)。但据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
方诗铭等《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
徐锡祺《新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林道心主编《中国古代万年历》、
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推算,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八月均无丙寅日,可知此说缺少历法方面的支持。
总而言之,后赵建武六年(340年)说、西汉赵敬肃王二十二年(前134年)说、战国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说,或因史实混淆时间不符,或因计算在位年代有误,或因历法推算不相符合等,都在可以排除之列;至于战国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前304年)说,历法推算符合,证据实为孤证,所说理由推测多于史实,似乎应当排除;两汉五赵王都有可能说范围比较大,从年代推算有误、两汉诸侯王国纪年方式不同等理由排除其中的四位赵王,只有西汉赵王遂符合《群臣上醻刻石》所体现的字体、历法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学者从多方面对于西汉赵王刘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说的论证,《群臣上醻刻石》的创作年代应当是汉文帝后元六年、赵王刘遂二十二年(前158年)。
至于刊刻缘由,可能是赵王刘遂在当时当地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寿宴,群臣建议立石铭纪,而刊刻了《群臣上醻刻石》。
艺术鉴赏
风格
书法上,《群臣上醻刻石》的文字过于自然随意,有类非正规的“徒隶之书”,反映出一种山野的气息,较少秦刻石中端严、肃穆的气氖,少却许多秦刻石中常见的刻板与拘挛,不但字形欹侧俯仰无不如意,有些字的结构有意倾斜局部,造成行气的上下揖让连贯。与秦篆粗细一律的线条语汇相比,《群臣上醻刻石》在线条处理上趋于空灵与自由,不但粗细对比的幅度拉得很开,而且变直为曲、变方为圆、变转为折、变行为顿,动静无不如意,而又无处不合节律法则,具有潇洒自若的仙家气派。
作品评价
近代书法家
康有为:①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坟坛刻石》,下逮《少室》《开母庙》《建初残碑》《三公山》《是吾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降为《褒斜》《郙阁》《裴岑》《会仙友题字》,皆朴茂雄深,得秦相笔意。(《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历史传承
流传情况
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广平太守杨兆璜在河北永年发现《群臣上醻刻石》。1982年7月,《群臣上醻刻石》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修建了石刻亭。2006年,又加筑了砖墙。2013年5月,包括《群臣上醻刻石》在内的朱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1498-4-001,时代:汉、唐)。2020年10月30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群臣上寿刻石》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惠兆壬手拓本(有惠兆壬、陆玑、吴峻跋跋)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编号:12883)。
著录情况
著录《群臣上醻刻石》的著作主要有:清代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沈涛《交翠轩笔记》、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