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腔”其实就是指翻译出来的译文有洋化现象或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表达方式。表现为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生硬、难懂、费解等特点。
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为:(1)不顾
目的语的
语言规范(特别是
语序规范)和惯用法(特别是词语搭配);(2)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原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特别是汉语
虚词和外语中的代词及形态结构词);(3)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原语在
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及
修辞手法上的设计与安排;(4)不顾目地语的文化形态、
民族心理、
接受者心理,生搬硬套或不求甚解地引进外域文化;(5)不顾
社会功能及效果,承袭原语风格。
作家
三盅认为:“面对翻译腔、翻译范、翻译体(translationese),我们实在不该迁怒于译者留下的bug,而应该到
比较文学里寻找答案。尤其当那些被我们
寄予厚望的著作百读不通时,我们甚至应当自力更生去对照原文,也许我们最终发现难以找到更佳解决方案。那就对了,罪过其实不在翻译本身。有标准即有谬误,不同的文字和表述习惯难有一一对应的
字集,何况文字的背后是
意识形态与
文化背景,若仅读文字,相当于你对那部著作根本一无所知。但有一点必须拎出来强调,在不涉及域外文化的日常表述中,我们的确该堤防translationese的泛滥,它作为一个不稳定的中间体,对母语体系具有不容小觑的杀伤力,尤其是当民族
自卑感仍然大行其道及崇洋情结尚未被彻底铲除之前!当然,我们不宜因翻译腔现象而怀疑
文学翻译的价值,毕竟由来已久,同样可视其为一种习惯。但也同样不宜仅凭
徐志摩一个传神的翡冷翠就去肯定大多数。有人说,translationese最初出现在我们儿时的老
译制片中那会,接受度还是蛮高的。只能这么说,这么多年来,translationese也在与时俱进,假若仅仅停留在语言习惯上,那是相当易于辨认的,比如你在与老友交流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太可怕了,我发誓你绝对难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而会这么说,‘尼玛老子当时就惊呆了。’但这仅仅是口语化的表述,而在于那些
见诸报端的观点性论述中,近年则衍生出更多更为做作的
语态,越来越多
不准确的词汇与句式登堂入室……由此可见,翻译腔虽然只是一种过渡性
文化现象,却会长期存在下去。”
负面影响
翻译腔对汉语美感的伤害很大。首先,汉语被
固定化了。汉语本是非形态语言,汉字在文章圣手的笔下,如同
琴键在出色钢琴家的
指端,可以做到信手一拂,玉音铮铮,千变万化,动心悦耳。这是由于汉字组句的灵活,但是翻译腔中各种
附加成分一起套在句子里,语序平直,千篇一律,汉语一下子不灵活了、笨重了、呆滞了,像一只穿花乱飞的
蝴蝶,变成了缘檐结网的
蜘蛛。其次,汉语被稀释了。汉语的一大长处就是其凝练有力,这是由意义之密集、节奏之紧凑、排列之整齐、
声韵之美妙结合而成的,而翻译腔则是句子超长,意义单一限定,节奏松垮,排列七零八落,音韵之美更是无从提起。打个比方,汉语是一个紧张的
弹簧,越是挤压,弹力越大,而一旦将其拉得过长,失去弹性,力道全失。再次,汉语被抽象化了。汉语的具象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与倾向,即不光汉语的字词本身多取
具体事物及其特点,人们说话写作的时候也爱用多重形象来表达,于是汉语中充满了隐喻性和多义性,虽不精密,但是含蓄蕴藉、亲切有味。而由于
科学态度的确立,人们必须尽可能地选择含义明确却较为抽象的语汇表达自己,这就使汉语变得刻板、枯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上说,由于翻译腔的作用,汉语正在变成一种二流的、模仿性的语言,正在失去个性,失去感情和神采。拿这样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毫不忌讳地说,是一种不幸。仅凭这一点,我们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就不能评价过高,遑论问鼎
诺贝尔文学奖了。
香港的学者
思果先生曾不无担忧地指出,翻译腔不可小觑,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创作。为了让人们意识到“畸形欧化”这一问题的
严重性,他故意用“译文体”将《红楼梦》加以改写:“在看到她吐在地上的一口鲜血后,袭人就有了一种半截都冷了的感觉,当她想着往日常听人家说,一个年轻人如果吐血,他的年月就不保了,以及纵然活了一个较长的生命,她也终是一个废人的时候,她不觉就全灰了她的后来争荣夸耀的一种雄心了。”
余光中附议说:“这样作践《红楼梦》,使人笑完了之后,立刻又陷入深沉的悲哀。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举例
《檀香刑》
“她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他,正在乞求着他的宽恕和原谅。”(P194)
“挑水的人们,用惊讶的目光打量他们。”(P295)
“春生和刘朴用骑牲口骑罗圈了的腿支撑着身体,挽扶着知县。”(P295)
“他接过帽子,戴在头上。”(P295)
“而后辗转数年,才得到了
高密县这个还算肥沃的缺。”(P290)
“马嘶鸣着,扬起前蹄,将他倾倒在草地上。”(P290)
以上文句都出自著名作家
莫言的《
檀香刑》(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1年)一书。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评<檀香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上述引文中有些字完全是多余的。如“用……”短语,乃是对英语“with+器官”句式的模仿。作者似乎忘了中国人习惯上是不这么表达的。至于“戴正在头上”也是别别扭扭,根本不如“接过帽子戴好”来得简洁利索,更像
中国话。李建军在分析后得出结论,“长期以来,
中国作家的汉语水平每况愈下,越来越令人担忧。他们受那些拙劣的翻译文体的影响,表达越来越啰嗦,欧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莫言无疑是翻译文体的
受害者之一。他的《檀香刑》中的语言问题已经严重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陆谷孙主编的《
英汉大词典》把
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一般说来,翻译腔的主要根源是译者过多地受到语法条条框框及原语
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表现在译出的语句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对原语抠得太死,译文的用词、句子的结构、
修辞手段等采用逐词逐句地死搬硬套。这样译出来的文章生硬、晦涩、费解,甚至不知所云。
《参考消息》
有人以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参考消息》作为研究对象,
系统研究过其中的翻译腔现象,研究的结果很不乐观,句序不符合汉语习惯、长定语、长状语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2006年5月5日的《参考消息》中有这样一句译文:“他说,掌握
游戏攻略比闯入军事系统要难得多,尽管军事系统理应是世界上防范最为严密的。”译文完全不符合汉语的句序习惯,读起来有逻辑错乱的感觉。这句话的原文系《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2006年4月22日题为Breaking Into
the US Citadel was Easier Than Child's Play一文中的一句话的:Mastering the tactics of Rome, he says,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than gaining access to military systems that should be among the best-protected in the world. 显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完全遵照原文的句序,没有根据汉语习惯做调整,因此译出了这样一句翻译腔十足的话。
长定语、长状语是《
参考消息》译文的另一大问题。2006年4月19日的《参考消息》中有一句译文,读后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对身为前
欧盟委员会主席,并且以引导意大利采纳
欧元为自豪的他来说”。原文摘自《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2006年4月16日Prodi Plan to Leave Britain out in EU Cold一文:As befits a former head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ho prides himself on having overseen Italy’s adoption of the euro, Prodi……
同一天的《
参考消息》还有这样一句,同样令人难受:“……当时在巴黎,赖斯围绕
伊战存在严重分歧时候如何修复
欧美关系发表了演讲。”原文出自《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06nian 4yue 9ri Condoleezza Rice Piano一文:Ms. Rice…, when she delivered a speech in Paris about American
rapprochement with Europe in the face of vehement disagreements over the invasion of Iraq.
这样的译文,无论是懂外语的,还是不懂外语的读者都难以接受。
王力先生曾在《
中国现代语法》中专辟一章,讨论欧化语法现象,并对一些“恶意欧化”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举例说:“在西文里,形容词不能单独用为谓语,必须有
系词介绍。例如中国话‘他的妻子很好’,在英文里该是His wife is very good,而不是His wife very good,这种语法也渐渐影响到中国来,有些人倾向于把
判断句去替代一切
描写句,例如避免‘他的妻子很好’一类的句子,而说成‘他的妻子是很好的’一类的句子。于是‘花红柳绿’变为‘花是红的柳是绿的’,‘父慈子孝’变为‘父亲是慈爱的,儿子是孝顺的’等等。”甚至后来连最后的“的”也省去了,变成了如下错误的句子:
“轰炸机头上有两三个发动机,发出来的声音是很沉重。”(三十一年
七月一日《朝报》副刊)
“每一架重轰炸机的发动机至少都有两部以上,且在飞行时,其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大。”(同上)
洛德(Robert Lord)和邹嘉彦(Benjamin T'sou)曾对香港的汉语异化现象作过专门研究,其中的一些例子很有
代表性,如:
(1)“整座建筑物像监狱多于旅馆”、“场面似
政治集会多于选美会”、“看来要成为百万富翁是讲实力多于运气”。
(2)“击落多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发射多一枚导弹”。
(3)“还留在世贸中心三小时”、“他鲜有逗留在同一个地方两天”、“可以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道内两年”
(4)“有需要向李文和进行
全面调查”、“市民暂时没需要注射
炭疽病疫苗”、“直升机当时并未需要进行搜救”。
(5)“发言人说,是时候对
人身安全提高警觉”、“我和你母亲已不再年轻,你是时候照顾自己,重新做人了”、“虽然儿子仍年幼,对金钱的概念仍然十分模糊,但我认为是时候让她开始学习认识金钱”。
上面的五组句子显然是对英语的“剥皮式”照搬。例如,(1)显然是套用了英语的“more A than B”。(2)可视为“one more”的翻版。(3)源于英语的“动词 + 宾语 + 时间或频率状语”结构,如:He has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4)取自“There is a need to do something”句型。(5)最为奇特。是把英语中的“it is time (for someone)to do something和“it is time that-
clause”两种句型改为了“someone is time to do something”。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有”字的乱用,如,“至少有找到六十二具尸体”,再看“禽兽业联会顾问郭志有表示”一句,恐怕没有谁会想到这位顾问其实“姓郭名志”,“有”字纯属多余。当然,香港处在极为特殊的双语环境下,语言更容易被异化,内地英语热的持续增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谨防汉语的畸形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