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峻
近代教育家、四川省高等学堂第一任校长
胡峻(1869—1909),字雨岚,四川成都华阳人,1895年在京考中进士,1898年授翰林院编修。1903年任四川省高等学堂第一任校长,1903年初考察日本教育;1905年任川汉铁路公司总董,赴美考察铁路建设。1907年任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理,1908年任清政府驻川总理,负责全川铁路。著有诗文日记数十册,总编为《苍霞阁日记》。
生平
重视教育
胡峻是四川成都华阳人,1869年生。胡家是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熏陶,胡峻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字做文,显出特有的天赋。1891年,22岁的胡峻考中举人,四年后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编修 。
在这期间,胡峻结识了同为川人的刘光第、杨锐和乔树楠等人,京城里维新变法风生水起,胡峻深受影响,他暗下决心,要探求一条革新之路出来。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好友乔树楠冒死收敛了刘光第,胡峻很是震惊。这时候,他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1899年,胡峻怀着忧伤的心情离开了京城,回川奔丧,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胡峻的才能和学识早已为人所知,一回家就有官员登门来访,请他去主持少城书院,因守孝未满,胡峻婉言谢绝了。川内有许多学子都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慕名而来,“从游者不远千里而至。”胡峻乐在其中,干脆在家中开馆授徒,一时人来人往,盛极一时。
四川的高等学校是从鹿传霖开始的,1896年,鹿传霖任四川总督时,着手创办了四川中西学堂,这是四川高校的雏形。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地自主兴办学堂,全国办学之风盛行。时任总督的奎俊将四川中西学堂和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合并在一起,创办了四川大学堂。同年12月,继任总督岑春煊又把学校改为四川省高等学堂,这是四川第一所最高学府,受总督和学政直接管理。岑春煊三次登门,请胡峻出任高等学堂第一任校长。胡峻为岑春煊的真情所打动,慨然答应。
胡峻很重视教育,他说:“一国之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视乎国家之教育。”痛恨科举制度埋没人才,他要办一个全新的学校。1903年初,胡峻正式走马上任,随即东渡日本考察。胡峻考察了日本的教育行政、学制规则和学科章程等,细致入微,用心研究;同时对日本的国力、民情等也详细了解。
几个月后,胡峻回到成都,他亲自编写学校的各类规则及各学科的章程,并请来日本人指点,买回仪器设备教具,建校舍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一一操办。1903年11月,四川高等学堂开学,1904年3月举行开学典礼,胡峻成为四川高校第一任校长,川大后人称之为先总理。胡峻在当时就提出了“仰副国家,造就通才”的办学宗旨,这也显示出他的深远抱负。学校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革命家,如朱德、郭沫若、杨尚昆、李劼人等。
胡峻致力于振兴四川教育,在他的建议下,新任总督锡良又选送大批学生出国深造留学,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留学人数就达数千人。1906年,胡峻任全省学务公所议长,主持全省教育,他的办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到1907年,四川全省共有学校7775所,占全国第二位,在校学生占全国第一,达到一个辉煌时期,这和胡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筹办兴路事
胡峻在办学的同时,也在关注着路权之争,此前就风闻向外国借款修路的事,他心里不免担忧。
锡良很看重胡峻的才能,胡是他施政的高级参谋,左膀右臂。凡有大事,锡良都要听取胡峻的意见。《胡君雨岚述行》中说:“总督锡公常询及川民疾苦及吏治得失,府君(胡峻)从容引说,无不尽其利害。”
1904年,锡良筹办川汉铁路公司,在岳府街挂出了官办川汉铁路公司的牌子,请胡峻任公司总理,一切事宜都交给他处理。在制定章程的时候,胡峻首先一条就是杜绝外资,又在文庙街设铁道学堂,并兼任铁道学堂校长,培养铁路人才。鉴于筹集路款困难,胡峻向锡良建议,仿效湖南的办法,以租股为主,官股商股为辅。当时这一建议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锡良也犹豫不定,不知该如何办。胡峻对锡良一番长谈,分析利害关系,不让路权落入外国人之手,又要办起铁路,就非走这步不可,一旦路权落入他人之手,那将受制于人,贻害无穷。锡良恍然大悟,当即点头答应,1905年7月,川汉铁路改为官绅合办。
那时中国还没有修筑铁路的经验,没有可参照学习的样子,胡峻对锡良说:“兹事非游历考览,不足为功。”于是带人赴美考察铁路。在武汉,胡峻与张之洞争论川汉铁路的修建事宜,众多的人都难不住他,颇有几分舌战群臣的气势,最后,张之洞答应了鄂境铁路由川修建的事。胡峻到日本,对修铁路之事又遭到质疑,他 沉着镇定,一一作答。
搭救“六君子”
如果说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前奏,那么在这之前由胡峻所主持的铁路学堂学生讨伐铁路国有的行为,则可视为保路运动的前奏。
胡峻从美国考察回来,途经日本的时候,就加入了同盟会,并在上海和蔡元培等人接触,这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改变。到了北京,马上就有各部门争相挽留推举,胡峻一一推辞,匆匆回到成都。1907年3月,川汉铁路公司改为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终于完成了铁路公司的关键转制,胡峻出任副总理。
外国列强也深谙“铁路所到之地,即势力所及之地”的道理。迫于压力,清政府放出风来,准备把川汉铁路由官绅合办改为官办,以此转给外国人,这引起了学生、特别是铁路学堂学生的不满。锡良已调离,1907年6月,总督赵尔丰放出狠话,张榜告示,下令学生不准干预路政,并派兵对进步学生进行镇压,这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慨,由此也埋下了保路运动的火星。胡峻目睹此情,不免愤然,他以自己的身份,保护了一大批学生。
1907年秋,熊克武曹笃等人在成都密谋,准备在省城官员为西太后祝寿之机,杀了清朝大员,举行起义,张培爵等更是组织学生“借清太后寿辰,尽殄同城诸吏”。但事机不密而失败,华阳知县王剡大肆搜捕革命党。胡峻正在高等学堂,得到这个消息,急忙通知张培爵等40多个学生快走,而没来得及走脱的黄方、杨维、江永成等六人被捕,时称“六君子”。
官府按名册拿人,各校师生大多逃走,一时搞得人心惶惶,熊克武也在被缉拿之列。熊克武想要救黄方他们,但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河。通过廖平引荐,熊克武找到了胡峻,这个堪与总督平起平坐的人一定有办法。胡峻对官府的做法很是生气, 决定出手搭救。
他约上伍崧生等人直赴总督衙门面见赵尔丰,据理力争:“此次事件,牵扯学界,传闻大捕,人心惶惶,有碍教育。”赵尔丰十分清楚胡峻等人的分量,也害怕把事情弄大了不好收场,于是答应不再扩大,使得被捕的“六君子”免遭杀害。
川汉铁路经历了由官办到官绅合办,再到商办的复杂过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收归国有,点燃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但胡峻这时已经看不到了。
身后坦荡行
胡峻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刚正无私,他行事严谨认真,就是在病发吐血的时候也从没放弃过自己的工作。
胡峻一直就有咯血的病,每一年都会发作,后来就越来越频繁了。他前往美国考察时,因路途遥远,锡良很担心,劝他要不暂缓起程?胡峻说:“我就是为众人牺牲了生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从东门乘船而去,锡良望着远去的船影不禁感叹。
胡峻才到万县,病又发作,吐血不止。随行劝他回去,胡峻还是不听,稍稍有了好转,马上又上路。在日本的时候,他的病又发作,随行的人很担心,胡峻站在海边,望着波涛滚滚的大海感叹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显示了他为修路不惜一死的决心。
从美国考察回来,胡峻同时还聘请了留美铁道工程技术人员陆耀庭和胡栋朝两人,一个人从成都往下勘察,一个人从宜昌往上勘察,然后再合而校正。1908年1月,清政府改派胡峻为驻川铁路总理,同时担负全川铁路、学务的重任,尽管这时他已病得不轻,但他毫不推辞,拖着病体为铁路事忙碌。
胡峻清廉到了苛求自己的地步,在铁路公司任职五年,从来没拿过半点薪水。考察美国时,政府所定的月薪500两,他没领一分一厘。不愿花国家的钱,为的就是修铁路。直到后来公司改为商办,他才勉强每月支取100两的车马费用。胡峻两次出国考察,负债高达3000两,直到去世都无力偿还。
胡峻带病在学务和公司两头奔忙。1908年秋天,赵尔丰设立咨议局筹办处,胡峻又出任协理,负责筹建咨议局的工作。1909年2月,他因咯血不止而病逝成都,年仅四十岁。临终之时,胡峻平静地对家人说:“室有藏书,可遗弟子;家无积财,不负川人。”
教育理念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第一任总理胡峻(1869-1909)曾作为考察日本学制游历官到日本延聘教师,提出了“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的教育方针。
胡峻: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视乎国家之教育。
参考资料
治校方略.四川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8 13:07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