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证治是心与小肠证治。
心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滞黯,心胸闷或作痛
舌象、脉象:脉细弱或结代,舌淡或紫黯,胖嫩
治疗:益气助阳,温经复脉,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经、任脉穴,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兼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健忘
盗汗,口干舌燥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尖红或干红少苔
治疗:滋阴安神,调补心肾,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臂,时作时止
舌象、脉象:脉细涩或结代,舌紫黯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逐瘀,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主要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喜怒无常,面赤气粗,不寐,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滑实,舌红苔滑腻
治疗:清心豁痰,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
口舌生疮,面赤口渴,
心烦失眠,小便赤少
舌象、脉象:脉数,舌尖红赤,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取手少阴、太阳、厥阴经穴为主,手阳明经穴为辅,针用泻法
小肠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泄泻,小便频数短少
舌象、脉象:脉迟缓,苔白
治疗:温运小肠,取俞、募、下合穴为主,足阳明经穴为辅,针灸并用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热赤涩痛,或见尿血,心烦口渴,咽痛
舌象、脉象:脉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利小肠,取手太阳、少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①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以心悸为主症,伴有气虚证候为“心气虚”;伴有阳虚证为“心阳虚”;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
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②心血虚、心阴虚:以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为主症,伴有血虚证为“心血虚”;伴有阴虚证症候为“心阴虚”。
③心血瘀阻:以心悸,心前区痛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主症,并伴瘀血证候。
④痰迷心窍:以神志错乱、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为主症,并可见苔腻脉滑的痰浊体征。
⑤痰火扰心:以心悸、失眠、语无伦次、狂躁妄动为主症,常伴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火症状。
⑥心火上炎、心移热于小肠:以舌尖红,
口舌生疮为主症,常伴有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炎热症状为“心火上炎”,如兼见小便短赤或涩热疼痛为“心移热于小肠”。
肝与胆证治
肝
主要临床表现:头目昏眩,少寐多梦,两目干涩,
视物模糊,夜盲,
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月经量少舌象、脉象:脉弦细,舌淡红苔白少津
治疗:滋补肝之阴血,取本脏俞与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穴,针以补法
主要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不舒,纳呆嗳气,大便失调,精神抑郁,或咽有阻塞感,妇女
月经不调舌象、脉象:脉弦,舌苔薄白
治疗:疏肝解郁,取本经腧穴为主,兼取足少阳、太阴经穴,针以平补平泻
主要临床表现: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不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吐血,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
治疗:清肝泻火,取本经腧穴为主,针泻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
肢体麻木,手足蠕动,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赛涩
舌象、脉象:脉弦,舌红苔腻
治疗:平肝熄风,取足厥阴、督脉经穴及十二井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胆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目眩,口苦咽干,
耳鸣耳聋,胁痛,呕吐苦水;若湿热蕴结,导致胆液分泌不循常道,则可出现往来寒热,黄疸
舌象、脉象:舌红起刺,脉弦数;湿热则见舌红,苔黄腻
治疗:取足少阳、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湿热则取本腑俞穴、募穴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主要临床表现:易惊善恐,胆怯,善叹息或夜寐不安,视物不清,头晕欲呕
舌象、脉象:苔薄滑,脉弦细
治疗:取本腑背俞和足少阳、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施
①肝阴(血)虚:以头痛绵绵、两目干涩或昏花、夜盲,或两胁隐痛、失眠等为主症,伴有阴(血)虚证象。
②
肝气郁结:以抑郁易怒、胸胁或乳房部位胀痛为主症,妇女或有
月经不调、痛经,病情每与情志变动有关。
③
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且时重时轻,或有
耳鸣耳聋为主症,并常伴有阴虚证候。
④
肝火上炎:以头痛剧烈、眩晕、耳鸣隆隆或耳聋为主症,并伴有面红目赤,甚至咯血、吐血、衄血等火证表现。
⑤肝风内动:以抽搐、震颤或口眼歪斜等动风的症候为主要临床表现。若高热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热极生风”;若阴虚阳亢的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阳亢化风”;若血虚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
血虚生风”。
⑥寒滞肝脉: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沉弦。
⑦肝胆湿热:以胁痛或黄疸为主症,伴有腹胀、厌食、呕恶等,或有发热不扬,渴不欲饮,头晕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候。
脾与胃证治
脾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隐隐,泄泻,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四肢清冷,或便血久延,或月经漏下,或带下绵绵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任脉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腻而粘,不思饮食,肢体困重乏力,或头重如裹,身热不扬,或面色黄而溺赤
舌象、脉象:苔厚腻而黄,脉濡数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肌肉消瘦,呕吐纳呆,腹胀便溏,甚则四肢不温,足跗浮肿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濡数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并以重灸
主要临床表现:腹部胀满,或有疼痛;若因湿热蕴蒸,则见肤黄溺赤;若由湿阻而脾阳不振,则见脘闷而腹满,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肿块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胃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泛吐清涎,喜热饮,或伴呕吐,呃逆
舌象、脉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
治疗:取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腧穴和本腑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口渴引饮,善饥嘈杂,或食入即吐,喜冷恶热,易惊,谵妄,狂,或大便燥结
舌象、脉象: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治疗: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痛不喜按,得食痛减,旋即微痞,噫气不除,气馁无力,面色少华
舌象、脉象:舌淡红,脉缓细弱
治疗:取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腑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多灸
主要临床表现:胃火炽盛,则见消谷善饥,口渴欲饮;食滞留阻,则见脘腹胀闷,甚至疼痛拒按
舌象、脉象:舌红苔黄,脉滑实
治疗:取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腑募穴为主,针用泻法
①
脾胃气虚:以纳食减少、食后腹胀、胃痛喜按等为主症,并伴有气虚证候。
②脾不统血:以吐血、便血、
月经过多、皮肤紫癜等出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纳食减少、气短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等
脾气虚证候。
③脾气下陷:常见胃下垂、
子宫下垂、脱肛、久泻等病证,并伴有
脾气虚证候。
④
脾胃虚寒:有
脾胃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尚伴见畏寒喜热、口吐清水、便溏、苔白、脉迟等虚寒证候。
⑤
脾虚湿困:有脾胃阳虚或气虚的证候,尚有头重身困、白带多,或有水肿、苔白厚腻、脉濡缓等湿证表现。
⑥
脾胃湿热:以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恶心为主症,并伴有
口渴不欲饮、大便臭秽不爽,或暴注下泻、肛门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候。
⑦胃实热:以胃脘灼痛、呕恶吐酸,或消谷善饥、口臭、或齿龈红肿、溃烂出血为主症,常伴有烦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等证候。
⑧胃阴虚:脘腹灼痛,食少或知饥不食,甚则噎膈或反胃,并见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证候。
肺与大肠证治
肺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酸痛
舌象、脉象: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疗:宣肺散寒,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可施灸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发热胸痛,咽痛口渴
舌象、脉象:脉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宣肺热,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放血,禁灸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易咯出,胸部满闷,不得安卧
舌象、脉象:脉弦滑,舌淡苔白腻
治疗:燥湿化痰,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施灸
主要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咯出,口咽干燥,
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红少津
治疗:滋阴润肺降火,取本脏背俞、手太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呼吸气短,动则气促,语音低怯,少气懒言,面色白,畏寒自汗,痰液清稀
舌象、脉象:脉虚弱,舌淡苔白
治疗:补肺益气,取本脏背俞和手太阴经穴为主,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大肠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肠鸣,大便泄泻
舌象、脉象:脉沉迟,舌苔白滑
治疗:散寒止泻,取本腑募穴、下合穴,针灸并用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胀急,甚则里急后重,便泻黄糜,或有粘液,身热口渴
舌象、脉象:脉滑数,苔黄
治疗:清利湿热,取本腑募穴、下合穴、手足阳明经穴,针以泻法,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久泻不止,大便不禁,肛门滑脱,食少神疲
舌象、脉象: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治疗:补益大肠,涩肠固脱,取足太阴、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针以补法,重灸
主要临床表现: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
舌象、脉象:脉沉实有力,苔黄厚
治疗:行气通腑,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①肺气虚:以咳嗽气短、咯痰清稀为主症,伴有卫气不固证候(畏寒自汗、易感冒)及气虚证候。
②肺阴虚:以咳嗽或音哑,痰少而粘,有时带血为主症,并伴有阴虚证候。
③风寒束肺:以咳嗽或喘,咯痰清稀,色白带泡沫为主症,并伴有风寒表证。
④
肺热咳嗽:以咳嗽或喘,咯痰稠浊色黄,或咳唾脓血而臭为主症,严重者高热、烦躁、鼻翼煽动。
⑤痰浊阻肺:以胸闷咳喘,痰白量多,易咯出为主症。
⑥大肠湿热:腹痛,
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⑦大肠液亏:常见习惯性、老年性、热症后、血虚、产后的便秘。多伴有形瘦、咽干、头晕头痛、舌红少津、苔黄干、脉细或涩等液亏证候。
肾与膀胱证治
肾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阳痿早泄 ,溺多或遗尿,
头晕耳鸣,或听力减退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治疗:取本脏俞穴、募穴和任、督、足少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多用灸法
主要临床表现: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自汗懒言
舌象、脉象:脉弱或浮而无力,舌淡
治疗:温肾益气,引气归元,取背俞及任督经穴为主,针补多灸
主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白,精神不振,阳痿滑精早泄,尿频遗溺,或不孕,带下清冷
舌象、脉象:脉沉弱,舌淡苔白
治疗:温补肾阳,取背俞与任督经穴,以灸为主,针补为辅
主要临床表现:
头晕耳鸣健忘,少寐多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不育,崩漏经闭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红苔少而干
治疗:滋补肾阴,取背俞、足少阴经穴为主,兼取足厥阴、手太阴经穴,针用补法,不灸
膀胱
主要临床表现:排尿异常,或尿频,或尿少浮肿,或小便失禁,或尿后余沥不尽
舌象、脉象:脉沉迟,舌淡苔白
治疗:振奋膀胱约束机能,取本腑俞、募及有关背俞、任脉穴,针补并灸
主要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涩不利,尿道有灼热感,尿黄赤混浊,或淋漓不畅,兼夹脓血砂石,或发热腰痛
舌象、脉象:脉数,舌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通淋,取本腑俞、募及任脉、足三阴经穴,针泻不灸
①肾阴虚:以腰膝酸软,发脱齿摇,足跟痛,耳鸣耳聋,梦遗多尿为主症,伴有阴虚阳亢证候。
②肾阳虚:以腰膝酸软,阳萎,五更泄,夜尿多,尿频或尿少,浮肿为主症,伴有阳虚证候。
③
肾不纳气:以咳喘日久不愈,呼多吸少,张口抬肩,活动加重为主症,伴有阳虚证候。
④
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或滑精早泄,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⑤肾虚水泛:以腰脊酸痛,尿少为主症,伴有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等水泛证候及脾阳虚或心肺气虚的证候。
⑥膀胱湿热:
小便不利,尿痛,尿急,尿频,或尿色混浊,或尿血,或尿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包与三焦证治
心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滞黯,心胸闷或作痛
舌象、脉象:脉细弱或结代,舌淡或紫黯,胖嫩
治疗:益气助阳,温经复脉,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经、任脉穴,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兼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健忘盗汗,口干舌燥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尖红或干红少苔
治疗:滋阴安神,调补心肾,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臂,时作时止
舌象、脉象:脉细涩或结代,舌紫黯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逐瘀,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主要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喜怒无常,面赤气粗,不寐,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滑实,舌红苔滑腻
治疗:清心豁痰,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口舌生疮,面赤口渴,
心烦失眠,小便赤少
舌象、脉象:脉数,舌尖红赤,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取手少阴、太阳、厥阴经穴为主,手阳明经穴为辅,针用泻法
三焦
主要临床表现: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肤冷,或遗尿,或
小便失禁舌象、脉象:脉沉细或沉弱,舌苔多白滑
治疗:温通经气,扶助肾阳,取俞、募及下合穴,兼取任脉经穴,针灸并用
舌象、脉象:脉多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泄三焦之热,取俞、募及下合穴,针泻不灸
脏腑兼证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兼发病者,首先辨清证候所属脏腑,然后辨别伴有证候属虚属实,最后审证求因,确定诊断。临床治疗中,对脏腑相兼的病证,宜分清主次,并注意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