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
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病因为
感染性、
免疫性、阻塞性及原因未明性炎症肿大等。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
病毒性。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
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
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
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
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见其他
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
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
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可引起
脑膜脑炎、
睾丸炎、
卵巢炎、
胰腺炎等
并发症,病后可获
持久免疫力。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
链球菌。常见病因为腮腺分泌
机能减退者(如机体
抵抗力及口腔生物学免疫力降低者、手术禁食者等)、腮腺导管口堵塞及腮腺
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波及。
慢性非
特异性腮腺炎、复发性儿童腮腺炎、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等,极少由某些药物引起。
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炎症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
红肿、疼痛。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发热,
寒战和单侧腮腺疼痛和肿胀。腮腺及表面皮肤局部红、肿、热、痛。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为
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为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为
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临床起病急,常有发热、
头痛、食欲不佳等
前驱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体温可升至39℃以上,出现
唾液腺肿胀,腮腺最常受累,肿大一般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发热、紧张发亮但多不红,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2~4日累及对侧。
颌下腺或
舌下腺也可被波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
吞咽困难。腮腺管口在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不典型病例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
睾丸炎、
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多见于慢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干燥综合征、
IgG4相关性疾病等,除反复发生的腮腺肿大,尚有其他腺体、关节、脏器累及和损伤。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腮腺局部红肿
热痛,挤压腮腺时腮腺口有脓液流出,发病通常单侧,)。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
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
临床诊断不难。取腮腺导管流出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患者接触史,
发热、以
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局部皮肤发热、紧张发亮但皮肤不红,通常可累及对侧腮腺,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可累及其他涎液腺、胰腺、睾丸或
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查血常规
白细胞数正常及减低(伴睾丸炎者
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血尿淀粉酶增高,可作出临床诊断。特异性
腮腺炎病毒抗体IgM阳性(1个月内未注射疫苗),
恢复期与
急性期腮腺炎病毒抗体
IgG≥4倍以上增高(含抗体阳转)可以确诊。
需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腮腺炎、慢性非特异性腮腺炎、症状性腮腺炎、
过敏性腮腺炎等相鉴别,一般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多为双侧,一般不伴
急性感染症状,局部也无明显疼痛和压痛。
(2)选用有效
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大剂量
青霉素或第一、二代
头孢菌素类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根据药敏调整敏感抗生素。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
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
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
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
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3)保护
易感人群被动免疫:腮腺炎高价免疫
球蛋白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一般的球蛋白对本病的预防效果可疑。
自动免疫:目前
麻疹、腮腺炎和
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属于
国家免疫规划接种,初种对象为8
月龄和18~24月龄各1剂次,皮下或
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