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宝是中国
古代钱币之一。元代的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1340年)铸造的。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5年至1294年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钱,但只有汉、蒙两体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顺帝所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变化无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其四体文钱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
至元通宝”铸造于元代至元年间,即公元1264-1294年。据史书记载,“至元通宝”版别众多,大小不等,钱文有
汉文和巴思巴文两种,由于铸期仅有数月,故而遗存不多。我的这枚“至元通宝”为汉文小
平钱,直径2.5厘米,郭细肉厚,穿孔适中,外观古拙陈旧,铜质粗糙坚硬,风格质朴庄重,正面钱文为楷书“至元通宝”,字体工整挺拔、浑厚有力。此钱虽然在规格样式上效仿宋代钱币,但是
游牧民族的风格特色仍然显露无遗,与外观精致典雅、铜质细腻光滑、钱文清丽娟秀且温润婉媚的宋钱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
蒙古民族粗犷豪放的精神气质和讲求自然实用的审美趋向。 中国古代的
方孔铜钱,面和背的钱文绝大多数为单一的汉文,也有极少量的是
契丹文、
西夏文、
蒙古文和
满文,在元代和清代,有较多的方孔铜钱
面文为汉文,背文为汉文和蒙文或汉文和满文。
而至元
通宝四体文钱钱文则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
直读为蒙文
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在历朝历代的
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
镇库钱,有人认为是
供养钱,尚无定论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1340年)铸造的。
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5年至1294年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钱,但只有汉、蒙两体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顺帝所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变化无常,除
光背外,有背“玉”、
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其四体文钱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该钱直径45毫米、厚2.5毫米,重24克,历经600多年仍保存完好,可见老旧包浆,遍体
红锈夹有绿锈,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元年间(1335~1340年)所铸。
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
忽必烈,再就是元顺帝,习惯上称此为后至元。顺帝登基时年仅13岁,元朝统治的兴盛期早已过去,留给他的只是一副烂摊子。由于他年少无知,朝政完全由权臣
伯颜专擅自恣。伯颜有着强烈的唯
蒙古贵族独尊意识,尤其是对汉人、南人充满了鄙视和猜忌。至元改元后,伯颜蛊惑顺帝下诏停止科举取士,同时将供奉
儒学贡士庄园的田租改为
禁卫军费用;不准汉人、南人等学习
蒙古文字;禁止汉人、南人等持有兵器,也不准拥有
马匹。更为甚者,竟妄图唆使顺帝杀光汉人中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由于
伯颜自恃功高权重,一时声威煊赫,其擅杀诸王大臣,大肆侵吞天下
贡赋,引起顺帝不满,遂启用伯颜侄子
脱脱,并于至元六年(1340年)初,罢贬伯颜出朝,命其迁居南恩州(今广东
阳江),后病死于途中。顺帝任命脱脱为
中书右丞相,进行
社会改革,为调和
民族矛盾和笼络汉族士大夫阶层,恢复
科举制度,并派人去
曲阜孔庙祭祀,以表示对正统儒学的尊崇,同时又大兴
国子监,选名儒雅士传播孔孟之道,并下诏编修辽、金、
宋史书。
“至元通宝”是随着中世纪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国的建立应运而生。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蒙古人虽然依仗强悍的骑兵军团征服了一系列文明程度较高的
封建王朝,但“野蛮的
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在入主
中原之后,
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绚丽和辉煌灿烂使征服者深受震撼,称羡不已。汉文化的强势地位和独特魅力以及统治
汉地的实际需要使元朝统治者逐渐接受并采用了
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建立
货币制度即是其中之一。当时,中原地区使用货币的历史已达两千余年,到两宋时货币制度渐趋成熟。元帝国疆域辽阔,海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江南地区的商业一度繁荣兴盛。在这种
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元朝政府仿效宋代
币制确立了不兑换的
纸币本位制。有元一代,政府因强制发行纸币“
宝钞”,对金属货币的铸造严格限制,所以铜钱数量之少可谓空前绝后。元代铜钱分为“官
铸钱”和“
供养钱”两种。“供养钱”是佛教信徒向寺庙布施时专门用于供奉神灵的私人铸币。“官铸钱”是由元朝
政府监督铸造的铜钱,种类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宝”。虽然蒙古统治者多次颁布禁止使用
金属货币的法令,但在民间,“至元通宝”等铜钱仍有少量流通,为当时的
商业贸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至元通宝”四体文大钱,直径4.48厘米,重19.4克,极有可能是顺帝逐走
伯颜推行新政时所铸。一般认为是寺观庙宇或
供养钱,非
流通货币,也有认为是
纪念币。其面文为汉字,
真书直读;背有4个异文,甚为独特,
泉家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其“穿上为蒙文,穿下为
女真文,穿右为回文,穿左为
西夏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也应该是‘至元通宝’四字”。有学者认为,背穿上下为
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时国师
八思巴根据
藏文字母创造的一种文字;穿右是
察合台文;穿左为
西夏文,是西夏
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
野利仁荣创造的文字。总之,这种由几种文字合而成文的钱币,在
中国古钱币中绝无仅有。这也说明了各民族在文字、语言上有着相互影响和渗透。是钱存世甚少,所知真品不超过10枚,为非流通货币中的佼佼者,是元钱珍稀品之一。其级别为二级上,
市场参考价人民币8万元左右。
至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700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大类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读,汉文楷书
直读,小平径2.3厘米,重3克,折二径2.7厘米,重6.2克,折三径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钱类似汉文钱。蒙文钱铸量不多,以蒙文小钱,汉文
大钱为罕见,其它钱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