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出现了“车舵(
汽车驾驶时控制方向的装置)”和“机舵(应用偏航运动原理制作的飞机末尾部分的附着有纹摺的,或可活动的辅助机翼,在飞行时用来控制其水平动向)”。“船舵”,附设于船体外,利用船舶航行时作用于舵叶上的流体动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装置。通常由
舵叶和
舵杆组成。
从经验和
出土文物上都能看出,舵是由桨演变而来。桨可以在作推进工具时,兼顾控制航向。但当众多桨
手划船时,既要推进又要控制航向就相当困难,于是就专设一名桨手控制航向,他位于船尾,因为船尾距船的转动中心较远,在改变船的航向上最省力、快捷,同时他又与推进桨手互不干扰。后来船体加大,桨叶面积也随之增加,就逐渐产生了舵。
在广州出土的
东汉陶船,据今已近两千年,在其尾部正中位置上已经有了舵,这个舵比操纵桨桨叶的面积宽展很多,还残留着以桨代舵的痕迹。但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最早的舵,到了12世纪末,相当于我国南宋时期,在西方教堂的雕刻上才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舵。
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海外贸易步入高峰,
内河运输的规模也远胜
前代,这一时期造船技术也发展到空前的水平。《
清明上河图》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在都城的运河
汴河上行驶的20多条客船、货船、漕船和渡船,体现了当时
内河船高超的制作技术,同时可以看出沿用至今的先进舵型,在当时已经被普遍运用。从这些作品和后来人们仿制的模型上,你能看出古代聪明的造船者,根据不同水域,为舵设计了不同的外形。
1974年在福建
泉州海边出土了一条
南宋末年的海船。一般来说,先进的造船技术更多体现在海船的制作中。历史上我国福建打造的尖底海船名满天下。
古代用来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装置。通常由
舵叶、垂直
舵杆和水平
舵柄组成。在舟楫活动早期,航向靠桨操纵,尾部的操纵桨因逐渐增大桨叶面积而演变成舵。
东汉
许慎所著《
说文解字》和
刘熙所著《
释名》等,对舵都有解释,说明舵的应用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到唐、宋时代船尾舵日臻完善和成熟。有的舵的舵叶面积延展到舵杆之前,使舵杆前后的
水压力比较平衡,使转舵省力,称为
平衡舵。有的在舵叶上开菱形小孔,使舵叶两侧的水相通,转舵既省力又不影响
舵效。有的加设悬舵索和绞舵装置,以便根据航道深浅调整舵叶
入水深度,舵降下可提高舵效;舵提起可得到保护。后来大型船舶增设了
操舵装置,由
滑车、绳索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