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又称
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
审美评价和
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
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
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定义
狭义
是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
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
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广义
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
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
基本特点
定义: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二度创造。
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其他特点
感性认识(情)与理性认识(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
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
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
审美体验到理性的
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
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
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
审美价值的
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
艺术素养、
文化知识、生活阅历、
审美能力的
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
审美关系。
存在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
社会意义和
美学价值。
第二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
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能力培养
第一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致性
(1)多样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
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
(2)一致性
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
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致性,-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1)保守性
鉴赏主体
审美经验中的定向
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2)变异性
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
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审美心理
(一)注意
心理机制进入-种特殊的
审美注意或
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
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
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
审美态度。
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段时间的
注意稳定性。
(二)感知
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
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
视觉艺术(如绘画)、
听觉艺术(如音乐)和
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
艺术媒介和
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种积极主动的
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
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三)联想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
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
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
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
创造想象和
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
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
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
科学活动与
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
常会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
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
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
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
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审美过程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
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
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
直接性。
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瞬间完成,无须通过
逻辑判断或
理性思维。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
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
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种主动状态,体现为-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
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
审美想象越丰富,
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
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教学运用
艺术鉴赏作为-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
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它同
艺术创作-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
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教育者要想将艺术鉴赏的这种规律有效地运用于教育
教学活动,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充分揣摩作品内涵
对艺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表象,而是要从
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作品、感受艺术家、感受作品的内涵。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家、个人
审美经验和普遍经验的交融,甚至于使欣赏者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这才是欣赏的真正含义。
艺术鉴赏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活动需要主体的直接参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通过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和
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为受教育者提供指导
学生审美
感知能力的提高和
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
理性知识的引导。
马克思艺术修养整体教学中逐步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每个学生对作品的
感性认识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其指导下,通过与别人交流感受,然后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使学生个体感受与艺术家创造达到基本统-的境界。尽量保持-点学生个体的-些感受,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有益的。
艺术具有
教育作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
审美客体的形象、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是-些有感染力的细节需要深入挖掘,唤起学生的
审美经验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再加以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心境共鸣。在这-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由感知到共鸣的飞跃,需要教师帮助引发联想、想像,使
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达到
情感共鸣。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得到统-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体验空间,否则将影响学生的体验过程。当然艺术的教育功能同道德教育迥然不同,更不是灌输某种思想的
宣传工具。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
审美价值为基础的,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在
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
审美体验进而净化心灵。达到人格的完善。艺术鉴赏教育同时也具有娱乐功能,艺术的作用和功能是-个
有机整体艺术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通过艺术欣赏教育,陶冶和净化人的情感,来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人格的建构。
社会功能
它能满足人们的
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鉴赏课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学专业开设艺术鉴赏与审美艺术方向在职研究生,其
课程设置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
科学方法论3.英语
1.中外哲学史 2.美学原理
3.艺术品投资、经营与拍卖 4.书画艺术鉴赏
1、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
7、艺术品收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