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
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
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花腰婚俗
对烟亲
花腰彝族婚俗。秋收之后,青年男女盛装相聚,对歌联。对歌时,男方输了则买银器装饰品送与女方;女方输了则买香烟送与男方。当地人称此为“对烟亲”。
传统婚礼
2005年10月列入玉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俗类)。婚礼是花腰极具仪式感的民俗活动,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及成家立业的开始。花腰彝婚礼包括男方家取亲、过门坎嬉戏、新郎新娘拜堂挂红认亲、宴席敬酒、抢吃花饭送吉福、出嫁送彩礼等环节,包含了花腰彝敬老爱幼的美德和建设美好家庭的愿景,婚礼大多在当年的十月至翌年二月期间举行,婚礼场面热闹喜庆祥和。
花腰歌舞
在四弦琴引头下,花腰歌舞曲调流畅欢快,歌词丰富,歌以合节,腹前击掌、顿足踏地、腰略弯,集体围火而跳。花腰歌舞曲调分为72调,多为情歌和叙事长诗,它的舞蹈保持了汉代以来的原始的踏歌遗风,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节奏感强,有演唱、对唱,边舞边歌等形式,舞蹈人数不限。
花腰歌舞唱的是四三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这在世界音乐舞蹈中是独具特色的。上面动作简单,但舞步变化较快,步子小且快,由顺脚、合脚、叉脚三类组合。如果是节庆日,他们便必跳“阿索喂”。“阿索喂”属借助唱腔取调名的一种歌舞形式,演唱时边歌边舞,围圆跳跃,故又名“大团乐”舞。而每当夜幕降临,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篝火跳起了“杂弦调”,这种调分慢调和快调,节奏轻松,活泼有规律,边歌边舞。这种歌舞形式曾被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的专家称为「作曲家凭灵感无法创作的优秀民歌」、「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精品」。
祭龙舞龙
他们崇拜龙,其祭、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
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双龙共舞,雌雄相戏凤先飞。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祭龙进,先推选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王”,由龙王带瓴大家拜龙树、祭龙神。祭龙是一项神圣的活动,龙王领着大家抬上香烛、活猪、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龙神。在坡脚,有三排小栎树组成的一个通道,任何人都要过了通道才能上山,绝不许乱窜,不许走错,出来时也是如此。点燃香烛、献上供品、拜祭龙神,一般人只能在两个神坛前拜祭,第二个神坛以上就算禁区。除了龙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论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会受到惩罚。而龙王上到龙树跟前做些什么,也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
舞龙
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寨,要的龙便有了灵性,彝龙队举着巨龙进村走寨,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平安。而最开心刺激的就莫过于舞龙了。
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别。姑娘舞青龙即雌龙,舞龙姑娘年龄都在15至18岁之间,年轻力壮。舞龙头的白翠林17岁,从12岁就开始学习舞龙了。一条长龙由12个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花腰姑娘舞龙,有独到之处,龙头一动,虎虎生风:才见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层浪花,又见长龙破空而出,荡起万朵祥云。村民们眼随龙跃,情随龙腾……舞龙活动结束后,人们跳起欢乐的烟盒舞
彝族尚黑,以黑为贵。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花腰彝在岁末,到北京参加“中华喜迎新世纪彝龙大赛。”获金奖;迎澳门回归时,又应邀在天安广场作表演,在北京刮起一股“云南中华龙世纪风”。
服饰文化
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妇女们一边劳作,一边刺绣的朴实的农村妇女,通过一代传一代,长辈带小辈,母亲带女儿,婆婆带儿媳, 口传心授这样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传承方式,讲述着花腰彝服饰上的每一个符号背后的寓意和故事,形成了花腰彝绣在服饰上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一是花腰彝服饰古代铠甲的形态,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坚毅不畏艰险的民族气节。花腰彝是古滇国时期彝族六组的“武”“乍”联盟后裔。首都“纳特”战乱时“武”“乍”联盟身着铠甲一路战斗,穿越密林迁徙到石屏龙武、哨冲一带繁衍生息,属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彝”。所以花腰彝服饰至今保留着明显的古代铠甲形态。花腰彝女性用一针一线的温柔,镌刻祖先和历史,那些生死拼杀、漫长迁徙、图腾崇拜、自然物等全部绣成花团锦簇的模样,服饰的各部配件,几乎都有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或喻指开天辟地,或暗示祖先迁徙,或记述征战拓疆,或表白某种崇尚,象征着我们花腰彝群众面对困境敢于斗争,是一个勇敢的、刚毅的、坚强的民族。
二是花腰彝服饰红红火火的色调,象征着中华民族驱散黑暗追求安定的民族信仰。花腰彝崇尚红色,整套服饰以红色为主色调,他们对红色的崇拜与火有密切的联系。火够带给人们温暖、力量;他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可以驱散黑暗中的一切鬼邪,给人们带来平安。他们对火的崇拜转化为对红色的喜爱,于是把红色点缀在服饰上红色火焰纹样图案绣满了他们的衣服,花腰彝妇女的服饰上,以领口上的齿牙形太阳圆圈纹为中心,从肩峰、袖口到下摆,全织着火红的火焰纹图案,既如太阳喷发的烈焰,又如像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焰,反映了他们对火的拜,所以红色也成为了花腰服饰的色彩基调之一,花腰舞视红色为生命之色,寄托了浓厚的情感,七色光里面的红色是主色调,是什么都掩盖不了的,红色象征着去灾灭邪,给人们带来幸福,同时也象征着彝族人像火一般热情勇敢的民族性格。
三是花腰彝服饰美轮美奂的图案,象征着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崇敬质朴的民族心态。绣花的图案灵感来源于生活。其中,植物图案以彝族“花王”马缨花在刺绣服饰中最为常见;动物图案以喜鹊、鸳鸯、蝴蝶等鸟、虫类为主;几何图案是运用最多、流传最广的图案,它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对客观事务的图形再现,反映着先人们开辟新天地和不忘故土的情怀。花腰彝女性服饰腰部的飘带,多以绿色珠串和红色绒球组成,与其相对应的是帽子上方离奇的一根根绿色珠串和红色绒球。花腰彝女性长衫的肩部装饰也多用绿色。绿色在花腰彝服饰中的使用从侧面反映出彝族人生化的地方,树林和草地密布,而善于观察生活的花腰彝族人将一切能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融入到服饰色彩中,生动有趣地反映了花腰彝族人认识自然、崇敬自然的质朴心态。
四是花腰彝服饰层层叠叠的配饰,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爱情繁衍后代的民族美德。花腰彝自古实行一夫一妻制,彝族青年将花腰带视为最珍贵的物品,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当姑娘在共同劳动中或通过其他媒介爱上小伙子后,便会用各色丝线精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送给小伙子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小伙子如果满意,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作为花腰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兜肚,她穿戴于妇女的前下端,遮住妇女们的下腹,是花腰彝先民对女性生殖的崇拜和繁衍子孙后代的重要标识。它的穿戴包含的文化内核与大自然、生命、神灵、梦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源于自然、超于自然的神秘想象中,隐含着富于启迪的人生哲理,是崇尚自然、人性的和谐统一。
五是花腰彝服饰巧夺天工的绣艺,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含蓄的民族精神。花腰彝把一个女人会不会刺绣,作为有没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当姑娘长到八九岁时,母亲就会指导她们学习刺绣,到十四五岁时就能独立制作,到青年时期已技艺精湛。一套花腰服饰由数十种配件组成,共需要一公斤左右的丝线,一针一线绣成。为了制作一套可以和别人媲美的服饰, 她们往往要花数年心血。制作时,姑娘们首先用纸剪出花样后,把花样粘贴在红、白、蓝等颜色的布料上,然后用彩色丝线沿花样或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花卉图案进行刺绣,然后把数十种不同纹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揍起来,就缝制成了一套精美的服饰。每逢传统节日、迎宾待客、走亲赶集、男女青年约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妇女们都要穿戴上自己巧手制作的盛装, 风姿绰约如群芳竞艳, 使彝乡大增美色。
花腰彝服饰按照年龄有中老年装、青年装、少女装之分,区别在于图案和色调的搭配。中老年装倾向于突出黑色和蓝色,青年装、少女装倾向于突出红色和蓝色。近来,制作花腰彝服饰的一部分人改进和创新一些款式,但总体保持传统基调,这是传承的需要,也是必须强调传承要接地气,不能外开原本的固有元素搞不着边的创新。
丧葬礼仪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花腰彝人淳朴的民风,像丧葬、灾祸等事,寨子里的人都是群体出动,群策群力。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3 19:05
目录
概述
花腰婚俗
花腰歌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