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重
牡丹,用牡丹花簪之于髻上。传
周昉《
簪花仕女图》恐亦本此而作。《奁史·引女世》说:“张磁经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插牡丹。”
罗虬《比红儿》诗,“
柰花似雪簪云髻”,是指将小白柰花(即茉莉花)插于髻上。这种以白花衬黑发的装饰法,一直为汉族女子传统发饰中的主要手法。
元 钱惟善 《次陈君瑞游凤凰山光明寺》诗:“左瞻剑戟龙门并,上脱冠巾凤髻双。”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
结鬟式、
拧旋式、
盘叠式、
结椎式、
反绾式、
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古代汉族妇女发型。晋崔豹《古今注·杂注》: “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惊鹄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其形如鸟振双翼状。在汉末三国(魏)时就有。
堕马髻,古代汉族妇女的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
孙寿发明的。《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
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
梁冀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
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人工制造加配于头上的发髻。供妇女装饰或代真发。古称“
编”、“
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
髻”,明清又称“鬏髻”。先秦以奴隶的发丝,后世多用马尾、金银丝或纱作成髻形,
戴在头上,供妇女装饰用。魏晋流行的“蔽髻”,髻上半装有各种金翚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能用。唐天宝以后,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为美,大多掺有假发,其髻上常饰以金银珠翠制成的各种花鸟形状的簪钗梳篦。明代
假髻有丫髻、云
髻。清初仍流行。
朝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属高髻式之一种。后蜀时就有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宋代更流行于汉族民间。
步摇髻、神仙髻、迎春髻、垂云髻、飞仙髻、九环髻、同心髻、百花髻、芙蓉髻、
随云髻、九真髻、八鬟髻、坐愁髻、
反绾髻、乐游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扫妆髻、
盘桓髻、
惊鹄髻、
堕马髻、
假髻、
飞天髻、
朝天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