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菜是一种蔬菜,多用来做包子
饺子馅,和它的种子(小茴香)一样具有一种特殊香气,在北方很受欢迎,而
南方少见。因茴香和回乡同音,故北方的很多地方在过春节的时候都喜欢包茴香肉馅的
饺子。
历史渊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
扁食、饺饵、
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
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
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
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
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
张揖所著的《
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
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
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
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
香菜、葱花、
虾皮、韭菜等
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
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
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
民国间仍可见到。
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
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
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
皮厚。随着
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
俄罗斯饺子、
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
万历年间
沈榜的《
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
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
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
圆子、
年糕等食物。
清朝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
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
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
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
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
徐珂编的《
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
水煮之而有汤叫做
水饺。”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
破五,旧例
食水饺子五日。”随着商业化和
人口流动,南方也正在学习北方的
传统文化。如过节不吃饺子的
常州出现了“
大娘水饺”品牌。在广东,一些如
珠海、
东莞和深圳的
移民城市过年也渐渐有了吃饺子的习俗。另外福建、
客家地区原本有吃饺子的习俗,但不是过年或者过节的必备品。
饮食搭配
俗话说,
好吃不如饺子,味道鲜美、馅料丰富的茴香饺子一直是人们的心中的美味佳肴,尤其是逢年过节,茴香饺子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包茴香饺子、吃茴香饺子,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幸福油然而生,节日的气氛更是烘托的愈加热烈了。
茴香饺子虽然好吃,但也有其不利于健康之处。一般来说茴香饺子馅多是以肉为主,肉多菜少,吃多了自然会觉得比较油腻,不但口感不适,过多摄入了油腻对
人体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很多人在吃茴香饺子的时候都喜欢蘸点醋来缓解。其实,除了蘸醋外,我们也可以在吃茴香饺子的同时喝些可以去油腻的健康饮品,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具有去油腻效果的健康饮品有很多,如茶水、果汁等,但与茴香饺子搭配最为适宜的还是要数我国的传统饮品
酸梅汤了。酸梅汤是由乌梅、
山楂等数种天然原料熬制而成,含有丰富的
微量元素、
粗纤维等
营养物质,尤其是其中富含的花表素更是一种
植物化学物质,可以极为有效的帮助身体排出油腻。而且酸梅汤的味道虽酸,但它却属于地道的碱性饮品,肉类等
酸性食物吃多了,摄取了过多的油脂,导致血液酸化。喝点酸梅汤还会有助于我们保持体内血液
酸碱值的平衡。而且酸梅汤的味道酸甜可口,比起苦涩的茶水和甜腻的果汁更为适宜搭配菜肴饮用。
除了在健康方面酸梅汤是茴香饺子的完美搭档外,酸梅汤还与茴香饺子同样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代表。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酸梅汤的雏形出现,到了清朝酸梅汤更成为历代皇族的日常保健饮品。而酸梅汤被九龙斋自宫中流传到民间后,同样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成为了京味
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因此,吃茴香饺子就酸梅汤不但有益健康,更是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饮食文化精髓所在。
象征意义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
甜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添财:即增加、增添之意。即为
甜食或为汤圆、
月饼等;更与天才谐音,谓之添财。
制作方法
皮的做法
1、和面。最常见的是
小麦粉,有的地方用
荞麦粉。用凉水。在盆中揉成面团后,放置20分钟,让面团“饧饧”(水充分的渗入面粉颗粒)。如果水偏多,则和好的面偏软容易包,但煮的时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面硬,
擀皮费事,包亦费劲。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面要和得硬一些,有
软饼硬饺子之说。
2、制皮。
擀:把饧好的面团放在
案板上,搓成直径2-3厘米的圆柱形长条。把柱条揪(或切)成长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饺子。把饺子用手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直径适度(4-7厘米)的、厚约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
饺子皮。擀皮时,案板上要撒些干面(浮面),以防粘到板上。由于擀皮相当花时间,许多
手工面店都有出售机器做好的饺子皮。使用机制饺子皮通常须用手
蘸水方能捏合。
捏:用擀面杖
擀饺子皮似乎是
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地区,大多采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时,先将饺子揉成扁圆形,然后一边用双手手指捏压,一边旋转。捏成后,皮呈碗状(而擀的皮呈平面状),且所带干面较少,所以更易包。缺点是捏皮比擀皮耗时多。
馅的做法
材料:
茴香、肉馅(
猪肉)、葱、姜、
五香粉、盐、
鸡精、
香油、生抽、饺子皮、水、
色拉油。
过程:
1、茴香洗净后先控水份,将葱姜剁碎后放入肉馅里;
2、在肉馅里调入适量的盐、
鸡精、生抽、
五香粉。再用烧热的
色拉油泼香,拌匀之前放入
香油,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3、将控去水份的茴香切碎,放入肉馅里。
用筷子将馅搅拌均匀,也是顺一个方向拌匀;
4、然后开始包饺子;
注意:
饺子馅主要分肉馅、素馅、荤素馅,买回来的肉馅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后加入葱花,姜末,
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精,盐,少量酱油,料酒之类的,不嫌腻的话还可以加些
植物油,但如果肉馅够肥,就可以省了,之后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调节咸淡。喜欢的话还可以加
香油,看个人口味了。搅好的肉馅稍放一会儿就可以包饺子了。还可以用这方法做
牛肉馅、
羊肉馅等。
荤馅最好用排刀剁的方法。因为肉类
呈味物质存留在细胞内,手工
剁肉,肉受到机械性挤压
不均匀,
肌肉细胞破坏少,部分
肉汁仍混合或流散于肉馅中,而机器绞肉馅,由于受到强力且
发热产生高温使肉变性,细胞内呈味物质如
氨基酸,
肌苷酸随血液大量流失。
素馅不能用排刀剁,改用
刀切,刀剁将蔬菜
叶绿素全剁到砧板上,刀切则减少许多,一般刀切下,维生素存留一半,而刀剁则存留不足25%,所以,刀切不宜太细小,如
韭菜以0.5公分以上为宜。
水饺素馅一般用生肉,更营养卫生,益于身心。生肉馅需加
高汤(或水)俗称:打水,目的使肉馅鲜嫩,包出的饺体丰满。有些人打肉馅不加水,煮出的饺子口感“干柴”,有些肉顶破皮,加水量每斤3两至半斤,肥馅略少,
瘦肉馅略多。加水应在调味品加了以后,否则调料品不能渗透入味,水分也吸不进去。加水时逐步加,须一个方向搅,打好可放入冰箱冻一小时,使用时才加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