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莲花山景区
凉州莲花山(Liangzhou Lotus Mountain),古称姑臧山紫山凉州,六朝古都、西北首府,莲花山埋藏着它的记忆。其始建于西汉时期,位于谷水源头,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冷龙岭一脉,海拔2700米,山底海拔是1800米,距离市区十三公里,位置在凉州区松树镇科畦村三组刘家沿沟境内,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四面险峰从远处望去,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前221~前174)月氏与匈奴部落属地,主要是孤族部落,姑臧山也因此得名,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休屠(屠各)城。姑臧山又名孤臧山,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兽文石作为匈奴族的孤族部落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莲花山鬼斧神工的魅力。
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甘泉宫建有六座象征汉武帝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祠庙,其中三座胡祠与匈奴有关,一是径路神祠,祭匈奴的刀剑之神;二是休屠祠,祭匈奴休屠部的神祠;三是金人祠,祭匈奴供奉的“祭天金人”,莲花山也有类似名称的建筑。
新朝以及玄汉初年,窦融一族、班彪、梁统等割据西北,也对莲花山予以修缮。1972年凉州旱滩坡汉墓出土新朝王莽时期的,凉州医药简牍,计木简78枚,每枚长23~23.4厘米。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前后,高僧佛图澄在莲花山大修扩修寺庙,当时莲花山的庙宇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北方已经有很大影响力,这也是最早记录扩建寺庙的记载。
西晋永平元年(291年),净捡法师在凉州出生,法师俗家姓仲,闺名令仪,是彭城人氏。父亲仲诞正在武威太守任上,令仪母亲喜来莲花山礼佛,自幼净捡法师深受莲花山的影响。后来家道中落,丈夫早逝,令她感悟了无常的道理。后教授贵族子女琴艺与书法以维持生计,她与佛图澄也很有渊源。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大量记载。兽文石为一奇。
西晋永嘉末年(312年),智山法师来凉州,以乞食资身,凡出言必定以弘扬佛法为要旨。当时佛法刚刚传入中土,信众甚少,纵使有接触佛法者所知也有限,不知道向法师咨询法要、习学经义。法师觉得在中土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又西行返回了罽宾。
前凉升平三年(369年),姬瑜,历任武威厉将军,凉州都战帅,大凉驸马,凉州都尉,下葬于凉州旱滩坡墓群中,这墓是夫妇合葬墓,其中出土大量丰富文物,有木俑、纪年木牍、木莲枝灯、丝织物等大批珍贵文物。
后凉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在这十七年里每年水陆法会鸠摩罗什都会主持。
北凉玄始十年(421年),凉州沮渠蒙逊占领了敦煌地,迎接昙无谶到姑臧莲花山建译译经堂,十月间,北凉皇帝就请他在此译《大涅槃经》。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温子升在全国选拔辞人补充御史之职时,他在8000名应考人中名列榜首,一举成名,补为御史,时年22岁。之后游历紫山为古老的凉州和莲花山作下了《凉州乐歌》。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独孤罗拜大将军、太子右卫率。开皇十三年,担任使持节、总管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驻凉州。开皇十八年,又加实益州阳安县一千户,独孤罗家族不少人喜欢来莲花山礼佛,山上建有东大寺、西大寺。
唐朝总章元年(668年),高僧道世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又名镇魔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文昌宫之铁钟,索巴让摩之铁像,金顶之铁冠,称之三铁。铁钟穿山,书声朗而学子立。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铁冠摇铃,莲瓣开而杨柳飞,为二奇。
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仅十岁被称为四大译经师的不空三藏法师随舅父周游凉州学习一切有部,不空三藏法师后来成为了密宗的祖师之一,唐玄宗赐号“智藏”。建有东大寺和西大寺。五龙宫侧,半石斧削,形肖棋盘。石繁而形密,画精而曽众,之为三奇。
唐朝开元二十四(736年),诗人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到武威后游历莲花山,作《凉州郊外游望》,题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传之后世,现存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驻足武威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题诗:“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唐朝天宝五年(746),三月,颜真卿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 。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西节度,游历凉州莲花山,甚为赞许。
唐朝天宝十二年(753),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遂到凉州,住凉州莲花山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称礼言,有《梵语杂名》一书传世)来参加译事。
西夏时期,也对凉州莲花山给予修缮。
元朝开庆四年(1247),西凉王阔端以汗国名义颁发诏书,邀请西藏高僧萨班来凉州会谈, 吐蕃高僧萨班毅然率侄儿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凉州与阔端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凉州会盟”。萨班之妹索巴让姆这里出家修行,长期在静修处坐禅。圆寂后将其灵骨舍利、两颗牙龄,装入用生铁铸成的佛像里,供奉于殿内。索巴让摩之铁像,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之为四奇。
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凉州莲花山随造八思巴帝师殿。藏历木鼠年(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广西参政戴弁《咏塔诗》,题诗:“不省何年结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回,低压南山地势雄。风送铃声归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安能平步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其描写气势宏伟,规模可见一斑,论景色,论规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数的佛道二教的圣地。
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莲花山善应寺重修,为纪念善无畏所建。《重修善应寺记》碑言:“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姑臧之雄镇也。”。莲花山大寺,周遭无坡,山如斧劈。寺有凉台,塑三宝佛于其上,佛大且威严,通身金装,口传佛肚子中有金心、银肠。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大明皇帝成化五年农历三月敕赐重修,明朝乙丑夏五月望日动工,明朝乙丑十月落成,皇帝御赐重修的第一次记载。老君洞,洞前修有5间大殿,殿前有5间卷棚,修造华美。殿前卷棚平房墙上画有八仙过海的故事,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个,桌腿为六个,中间两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红纹,名曰炼丹石。
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莲花山立《明重庆上应寺碑》,晋阳姚文奎撰文。乙酉三月全部重修, 已丑十月重修完毕。善应寺是藏传佛教从西藏、青海传入西北最早的寺院及凉州四大古寺之一。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来自凉州大才子孙诏成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清朝雍正三年,雍正皇帝要去盛京祭祖,不久亲赐孙诏成两浙盐政使,百姓辞匾额“惠政令望,至今不沫”,后悬挂于莲花山文昌宫中。
清朝雍正年间,号称“凉州三征士”的张昭美作有《夏五游莲花山四首》诗,题诗: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宗室卧游辜胜景,匡庐结社得吾徒。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未到灵岩意已闲,踏苔们壁闯松关。悬崖绀宇云封径,断涧红桥石作斑。
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凉州大才子李蕴芳考取陕甘两省第二名,名动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二甲三十三名进士。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李蕴芳之死,震惊西北。凉州士子们恐遭连累,同年六月凉州地方官员把李蕴芳留在凉州莲花山建筑上的墨宝、题匾全部涂抹或销毁,李蕴芳家族逼迫外迁往南山。
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两江总督牛鉴三次去游玩捐赠数目巨大,牛鉴本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恩师,三次去他的凉州复兴农刘氏(科畦村刘家沿沟)恩师处拜谒,进门前要脱去朝服摘下顶戴,以示对恩师的敬重。并题写下大量匾额,清朝前期、中期、后期大量增修扩建,寺庙道观体系更趋完善。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莲花山文昌阁重修碑记》立,记载阖学绅士拨付兴文社公项银用以重修“颓废日久”的莲花山文昌阁事宜,同时突出了邑人李本枝等捐银、典地、纳粮为莲花山文昌阁贡献祭祀、看庙之费的善举,这对世人了解学产收入与支出事项有了基本头绪,其维修凉州莲花山文昌学宫有了确凿证据。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丁美如作《莲花山画》 一幅观存,题诗:“叠嶂重峦翠屏开,莲峰金顶映楼台。虹梁例挂悬飞瀑,羊肠曲径带环回。烟霭晴云接霄汉,钟产乐韵天半来。偶兴绘成可卧游,以免跋涉碌形骸。
中华民国时期(1927年),5月23日清晨5时20分,凉州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烈度为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于古浪县(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使得山上建筑小部分震毁,塔也被震裂。
中华民国时期(1937年),画师张大千携妻子两次登临凉州莲花山,赞美山势雄奇壮观,画有《莲花山飞瀑图》图一幅 ,其画题跋云:“莲花山飞瀑。穷源春书意,到此瀑其心。凉州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犹多之元明结构,一览之胜,两登绝顶,此大痴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此幅画尺寸111x54cm,于2005年08月01日在北京被北京盘古拍卖,后不知所踪。
中华民国时期(1941年),画师张大千第二次莅临凉州莲花山,观赏莲花山风景后,挥毫泼墨作《莲花山图》,款识:凉洲城南莲花山善应寺,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南中诸胜或且不逮,况此边徼耶,予游河西,两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写此,以代游记。癸未秋日,大千张爰。先流失台湾由台湾私人珍藏,尺寸:99.5 x 47 cm.(39⁄4x 18⁄2)2013年04月06日在香港被保利香港拍卖,后不知所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土匪占山,解放军解放大西北时,上山将土匪剿灭。(1966)1976文革时期打到牛鬼蛇神,把凉州莲花山在1927年地震中残存下来的古建筑全部拆毁,将河西走廊最大的宗教古建筑群拆毁,实属可惜,这是造成古凉州古城非古的人祸。但这幅画始终没有见到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78年),莲花山重修,虽然修缮,但是几乎都是民间捐赠修筑,其规模有限,这个河西最大的宗教遗址,缓慢的在恢复其原有的雏形,直到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89年),在旱滩坡新朝墓中发现旱滩坡律令简共有17枚,包括《令乙》、《公令》、《御史律令》、《兰台律令》、《卫尉挈令》、《尉令》、《田律》等条文,内容涉及养老、服役、度田等多个方面。法律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准绳,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旱滩坡律令自然是凉州吸纳中原文化的典型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旱滩坡墓群入选。旱滩坡墓群具有丰富的西汉、新朝、东汉和前凉时期文化遗存,出土医药汉简92枚,发现中国现存最早的写有文字的纸,出土完整的“鸠杖”等文物,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丧葬仪式、国家社会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助力凉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基本概况
《佛说十二游经》云“为佛作精舍,作十二佛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屋、五百楼阁。”,凉州莲花山就有此规模。接引寺方丈介绍,莲花山上的寺院,始建于西汉末,到唐周时,共有寺院、道观2000多间,到明清时期,只剩72处,亭榭楼阁、僧房塔舍等建筑999间。不仅如此,莲花山上建庙立寺,就近取材,很多木材来自于山上或山下。可想而知,当时的莲花山不仅人声鼎沸,而且林木茂密、生态环境之优美。
山上原有寺院名灵岩寺,元改名为正光寺,明时改为善应寺,善应寺即莲花寺。塔侧拉强沟里有一眼清泉,称药王泉,泉水清凉。农历5月13日的庙会,数万人畜上山,均饮用此水,传说水能治病。泉边有一磐石,相传此处原无水,是索巴让摩用脚踏动了磐石后,出现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迹。塔身裂缝,但仍巍然耸立于山腹之上,站在城内高地,向西眺 望,天气晴朗时,塔身可见。原有寺庙、道观70多处,亭榭、楼阁、僧房、塔、庭院等建筑1000余间,寺庙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规模宏伟,环境优美,山泉秀丽,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壮严,栩栩如生;壁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自如;门柱匾额,书法挺拔俊秀,艺术价值极高。
现存遗址:佛教有善应寺即莲花寺、莲花殿、雍凉大寺、达摩庵、极乐宫、东大寺、西大寺、西竺寺、药师佛殿、弥勒殿、燃灯古佛殿、准提殿、无量殿、观音殿、眼光殿、转轮殿、大势至殿、三圣殿、韦驮殿、百塔寺、大观音殿、小观音殿、大悲阁、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贤洞、小须弥洞、五百罗汉殿、比丘殿等。
儒家有:大成殿、文昌宫、紫山书院。
道教有:玉皇阁、紫山观、崇禧万寿宫、德佑观、神鸟观、长生大帝阁、天皇大帝殿、北极太皇大帝殿、后土地祇殿、五龙宫、上台子殿、药王殿、华陀殿、南斗六星殿、三教殿、牛王马祖殿、三皇殿、三山五岳殿、雷部殿、火部殿、瘟部殿、北极四圣殿、玄坛真君殿、四大天王殿、三宫殿、孤魂殿、四海龙王殿、雷祖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十二元辰殿、鬼王殿、土地祠、黑虎财神殿、三星殿、油驮殿、春秋阁、痘部殿、木帮殿、三霄殿、新百子阁、旧百子阁、文昌宫、魁星阁、云台阁、麒麟阁、五方五老殿、王母殿、无生老母殿、地母殿、分水将军殿、灵宫殿、老君洞、功德殿、三官大帝殿、凌烟阁、四大天师殿、八仙阁。等。另有上朝阳洞、下朝阳洞、哼哈二将殿、上天桥、玉带桥、关煞洞、头天门、二天门、上天门等设施建筑。
现存文物古迹有金顶塔、上天桥、玉带桥、(兽文石,青质白文,上有虎、狼、鹿、马、牛、羊诸形,故名兽文石。当地人又称之为玄石或瑞石。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导致洛阳城、长安城尽毁,尤其是汉代的大型宫廷建筑焚毁殆尽,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世家大族避难姑臧,大型宫廷建筑营造的技术也带到了姑臧,带到了莲花山,使紫山建筑更具皇家气派,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记载)。自此,兽文石作为古羌族的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鬼斧神工的魅力、药王泉及古钟一口、石碑一通。只要是西北寺庙有的庙宇几乎都可以在莲花山上找到,毁了,着实可惜可惜可惜。
据说在1950年,莲花山上的建筑物仍保持原有数量。到了1960年前后,人为拆除,导致各种建筑毁于一旦。现山上遗留的药王殿、观音殿、财神殿、接引寺等,都是后来重新修建的。
金顶塔
唐代道世(668 ~683)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山上尤其以唐宋时期的壁画最为精美,菩萨栩栩如生,佛陀超凡脱俗,这些壁画充分展示了不远万里来自西域的绘画大师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巧夺天工,可惜全部毁于破四旧时期。
金顶是仿印度楼阁式古建筑,为八角七级砖塔,角角翘檐上都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塔有佛像。据说天气晴朗时,站在城内高处向西南眺望,塔身隐约可见。根据当地人介绍,登顶的人,绕塔三周,便可消灾驱病,百事顺心。
金顶塔侧拉强沟里有一眼清泉,人称药王泉。农历五月十日的庙会,数万人畜上山,均饮用此水,传说水能治病。泉边有一磐石,相传此处原无水,是索巴让摩用脚踏动了磐石后,出现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迹。清代张昭美在《武威县志》也有记载:“莲花山……层峦合抱,叠起如莲,泉水萦寺,驾椽为览灌园。又有水可疗病,俗号‘药泉’。”
莲花山腰的药王宫已寻觅无踪,但宫前的药王泉仍从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响,汇集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据说用之煮茶,清香无比。古人有诗曰;“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点苍入画图。”当地人认为,药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寿,喝了之后,一年内万事如意,百病不生。因而,但凡游莲花山的武威人必来此畅饮,并想方设法带回家中,视为“神水”,供家人品评。
兽文石
莲花山下还有块兽文石,青质白文,上有虎、狼、鹿、马、牛、羊诸形,故名兽文石。当地人又称之为玄石或瑞石。西晋末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导致洛阳、长安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地区“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记载)。自此,兽文石作为古孤族部的图腾之一,历经岁月的洗礼,吸收日月精华,向世人展示着鬼斧神工的魅力。来莲花山的人,顺便瞄一眼兽文石,摸一把兽文石(姑臧石),也算是阅读了莲花山的过去,感受了凉州的沧桑历史。
文化习俗
凉州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农历五月十三朝莲花山的习俗,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有人说是从西汉就开始了,也有人说是在唐周时就有此风俗。老凉州人诠释:农历五月十三朝莲花山,已经成为凉州的一种旧俗。即每年阴历五月端午节过后,天气和暖,农事闲暇。尤其到了五月十三日这天,莲花山清应寺又有盛大庙会。十里八乡的农民和城中市民纷至沓来,有拜佛烧香的、求子还愿的、玩耍游览的、打点生意的。
偏居凉州一隅的莲花山,是佛道二教的胜地,承继了中国名山大刹的风格,山上许多景点名称亦与泰山一致,其格局也颇为相似。而且,莲花山下有一牌坊,格局与“下天祝(竺)”同,名曰“上天祝(竺)”,每年五月十三,莲花山举行朝山会,这是人们必走的道路,所以这条道被称为“圣道”。每逢朝圣之日,一步一个脚印,一颗又一颗虔诚祈福的心,重重叠叠洒落在圣道上。
历史价值
在西北的莲花山下,我们会听到羌笛的余音,莲花山是先秦时期凉州先民羌族姑部落生活过的地方。作为武威的土著民族之一,羌族在武威广袤的土地上活跃过很长时间,武威的许多地名还留下着他们深深的印迹。仿佛可以看到姑部落扩张时吹响的号角跌落下的那撮羊毛。莲花山茂密的森林里,百鸟弄和着婉转的歌喉,潺潺的流水飘带般绕过山体,羌人赶着羊群,羊群驮着石料,向山顶爬去。他们心中的图腾如盛开的莲花,瓣瓣在山顶开放。乌孙、月氏、匈奴的兴起,给羌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望着别人的牛羊在莲花山脚下呼啸而来,羌人的一曲幽叹中,夹带了丝丝悲音,他们带不走莲花山上的一切,但他们可以把内心的那种忧伤深深镌刻在石头上,并且请巫师念响了咒语,林草茂密的莲花山在他们心中早已成了空白。
羌人走了,但莲花山仍在。佛教东传,莲花山便率先接纳了僧人的目光。灵岩寺是莲花山上最早筑建的寺院,我们无法得知第一个在莲花山上驻锡的僧人是谁,当我们可以遥想当年灵羊用蹄子开出的那条条山道上,12个小山脉耸然而立,托起莲蕊,人们称它为黄金顶。莲开12瓣,祁连山随随便便延伸开来的这条支脉,每一块岩石上青苔都闪着绿色的光芒,松针无声地下落,插到地中又会成为一棵小松,道道飞瀑溅起的水珠中,映出尊尊佛像,分散在莲花山的各个角落,莲花山成为真正的佛山,。
莲花山前面,有一道山坡,据说有7里长。此坡红沙、奇石相映,不长草木,不生庄稼,故名旱滩坡。坡依莲花山,面迎东升日,旱滩坡成为理想的陵墓宝地。汉代文化随着棺木的下沉被封存在了墓道。1972年,92枚医药汉简出土。这是国内最早的有关在医学著作的原始文物。根据汉简上隽永的书法和所刻的内容,闪烁着文明的光芒,离开了土洞墓,走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4年,当写有文字的纸从旱滩坡出土后,武威又为我国造纸的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旱滩坡,每出土一件文物都会给武威的文明增添新的内容。据武威耆老讲,旱滩坡有一自然景观,叫罗汉坟。旱滩坡有多大,罗汉坟就有多大。罗汉仰体而躺,头、脖子、胳膊、指头、肚脐等依稀可辨。据传,看罗汉坟需在早晨8点钟左右,选一合适的角度,此时的罗汉慈眉善眼,若隐若现,堪成奇观。旱滩坡前,有一牌坊,庄严肃穆,名“下天竺”,再走30米,又有一牌坊,格局与“下天竺”同,名曰“上天祝(竺)”,每年五月十三,莲花山举行朝山会,这是人们必走的道路,所以这条道被称为圣道,人们的足印重叠在圣道上,但人们的心却留在了莲花山。
武威城区有多少寺庙庵观,莲花山就有多少,这是人们的口传。单从史料记载来看,一座山有寺观72座,塔、院等999间,其寺观之多,规模之大,实乃武威之首,河西之首,所以它被列为西北名山可谓名存实归。汉佛唐仙,使莲花山烟雾缭绕,令人神往。非常有意思的是,莲花山上这边的梵音一响,那边的拂尘扬起的灰尘就会悠悠飘荡,还会有读书人琅琅的书声夹杂其间,释、道、儒三教同居一山,且毫不排斥,彼此和融,这在我国名山中也不多见。
莲花山现存,现存文物7件。这些遗址和文物默默历数着莲花山旧日的胜景。从寺庵庙观的名称来看,莲花山承继了我国名山大刹的风格,山上许多景点名称与大名鼎鼎的泰山一致,其格局也颇为相似,海拔1545米的山东泰山因历代帝王封禅的缘故,居五岳之首而自得,而海拔2907.2米的莲花山,却窝在西凉一隅,只存活于当地人的心中。风景相似,处境却相殊,每每登临莲花山,都会令人悲从中来。那些当年争先拆毁莲花山寺庙的人是否在夜深人静反思过:拆了一根椽子,无非盖在了自家的房上;拆了一根大梁,无非做了几个板箱。但毁了一座莲花山,却毁了几代人的梦想。倘若莲花山仍存,邻近几个乡的百姓完全可以把清水当成金子、把土菜作为佳肴来坐山“鼓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年拆庙寺还健在的人仍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拄着拐杖、提着几个馒头去朝拜,或卖几个冰棍自乐,可悲之中又令人觉得可怜。
寺、庵、庙、观多,流传的故事也多。莲花山后有一大寺,周遭无坡,山如斧劈。寺有凉台,塑三宝佛于其上,佛大且威严,通身金装,口传佛肚子中有金心、银肠。一日一盗贼手提利斧,冒险进寺,一斧劈开佛肚,用手掏金心,手却被夹住,无法抽出,待人们朝山发现时,此盗贼已剩骨架,还直直立着。后人将此演绎,造出“盗脏”的口语,意为“心术不正不得好死”。在武威农村,俩人骂仗时还引用,尤为老婆婆,若别人惹了她,她将小脚一踮,便骂道:我把你个盗脏的。佛家故事引出如此狠毒的语言,恐怕连造寺者也始料不及。
莲花山后山有一景观叫老君洞,坐东向西,洞前修有5间大殿,殿前有5间卷棚,修造华美。殿前卷棚平房墙上画有八仙过海的故事。老君洞前有2米多宽的小路,路前有一台,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个,桌腿为六个,中间两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红纹,名曰炼丹石,又名明眼石。石前有一石雕宝瓶,高2米,瓶内平日无水,惟过节时道人上山,在打扫完殿、洞后,在瓶内注满水,用以卖钱。聪明的道士在摸透了人们的心理后,一遇过节,便打发小道士到武威城去卖水,尤在古钟楼前卖水效果最佳。那块炼丹石据说有药物达不到的功效,有眼病的在上香时将眼睛对着石板轻揉,眼病就会好转,明眼石的叫法也由此而来。
钟灵毓秀,莲花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高适充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僚,驻足武威。那时的莲花山正是极盛的时期,踩着小路,沐着佛风,高适登临金顶大佛塔。在唐代边塞诗人中,高适是较为豁达的一个。在游历武威的日子里,高适与武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管在灵渊池泛舟,还是在杨七山人清雅的居所里喝酒,高适都以一种闲适但又不乏高远的姿态来解读武威。游览莲花山,更让他的胸襟得到了拓展,惯吟黄钟大吕之声的高适将一腔诗绪化于诗中,发出了“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的感叹,也只有在莲花山上,诗人才觉得一切都有用,镇魔塔的铁顶并未让诗人觉得压抑,诗人的手心里有了生铁的冰凉,他一挥手,几滴水珠便化做诗行,拂拂于金顶,莲花山顿时诗意盎然。
元代的莲花山因萨班之妹索巴让姆的到来而熠熠生辉。1244年,当西藏佛教领袖萨班受西凉王阔端之邀赴凉州共商西藏归顺大计时,萨班不顾60多岁高龄,毅然前行。历史在凉州定格了一组永恒的镜头。萨班赴凉州的路上,老觉得有一影子在飘动,这就是他妹妹索巴让姆的幻像。其实,这种幻像是真实的。当萨班在莲花山广授显宗佛法时,索巴让姆便在这里修行。面对澄明的广宇,索巴让姆静心打坐,身旁的磐石兀然而立,她觉得口渴,便用足挪动了磐石,一股清泉涓涓而出,这便是药王泉的来历。此泉水与泉沿相齐,涝时不溢,旱时不干,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人们朝山时,总会舀水而喝,以求吉祥。据说此泉水为武威最好的煮茶之水。所以过去武威城区大户人家总备有专门买水的马车,一有尊重的客人便上莲花山买药王泉之水,以便冲茶。故而有“茶不茶、谁说话,药王泉、神仙茶”之说。药王泉只在五月十三免费开放,其余时间,有专人看守。泉之水,灵之气,索巴让姆赐福于世人,还在那块磐石上留下了手印和足迹,以供后人瞻观。修持的过程完成后,索巴让姆站着圆寂,她的目光注视着遥远的西藏,她的心却留在了莲花山上。萨班与索巴让姆都圆寂在武威。高僧大德,自有缘愿,涅槃之地,均有奇异。莲花山经萨班和索巴让姆点化,越加丰秀神奇。
明代莲花山的香火依旧旺盛。曾在凉州做过地方官的江西人戴弁,对莲花山情有独钟。当他立在金顶,遥望天际时,便有了“风送铃声归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的佳句。莲花山美妙的景色竟引得戴弁想“尽日徘徊”游览而“兴莫穷”,若莲花山无诱人之魅力,是难以发酵出如此诗情的。
清代官至广东雷琼道的凉州人张玿美与莲花山有不解之缘。张玿美为人方正、老实,雍正元年应孝廉方正科荐举入京,雍正皇帝在面试时对他大加赞赏,原因也在于他的老实。老实人自有老实人的福气,说了实话的张玿美被授于广东惠来知县。一到任他便严惩大黄、二黄贼盗,以威猛之风采折服广东人,旋及升为廉州知府,又进雷琼道。按如此进度,张玿美提升京官并无多大问题,偏偏他以亲老为理由回家,表现了武威人的豪气。走时,只带几千卷书,又显示了武威人的清廉。他回家乡做的最大的一件惠及后人的事就是主持撰修了《五凉志》。像这样一位耿介之人,亲近莲花山自有他的道理。在他所做的诗中,有关莲花山的内容很多。“未到灵岩意已闲、踏苔扌门壁闯松关”,多美的意境,人未到意先到,景由心生,只有莲花山这样的宝地才能使人萌生这种幽远的感觉。“接竹引泉流远韵,傍崖筑室卧苍烟;入山何问人间事,一任沉浮逝大川。”水声悦耳,寺庙悬筑,到了莲花山,令人有超脱世外之感,一切的烦恼都会忘记,难怪人们又将莲花山称为忘忧山。
194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携妻子莅临武威。按徐悲鸿的说法,“大千以天纵之才,遍览中土名山大川,其风雨晦冥,或晴开佚荡,此中樵夫隐士,长松名桧,竹篱茅舍,或崇楼杰阁,皆与大千以微解,入大千之胸。”这位名扬中外的著名画家,武威拿什么“入”他的“胸襟”呢秀美丰丽、仙风佛气的莲花山,深深吸引了这位美髯大师。
时年的端午节,张大千携夫人杨宛君和儿子张心智,相约甘肃名画家范振绪一齐登临莲花山。五月五啊五端阳,沙枣杨柳插门前,油饼子卷糕喷鼻儿香,姑娘的荷包惹情郎。张大千骑着毛驴,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乡间民俗。在旱滩坡下,张大千举目望去,莲花十二峰缥缥缈缈,他仿佛听到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梵音,一向寄情山水的张大千内心有了一种冲动。在敦煌千佛洞临摹壁画时,张大千往往沉浸在一种博大而浑厚的氛围中,他在敦煌,感受到的是黄天漫沙与佛气相绕的一种冷寂,而在武威莲花山,他的身心顿时一爽,从沉重复归到平和,张大千被自然的一种力量折服。
善应寺、莲花殿、接引寺、药王殿、玉带桥……张大千的步履每踏一处,莲花山便感到震动一次,大师脚下飞出的尘埃跌落到松针上,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莲花山真正进入了张大千的内心。“画山水画,一定要实际,即要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这些要素,莲花山都有,所以大师在观赏莲花山风景后,欣然挥毫泼墨作《莲花山图》。莲花山有幸,凉州人也有幸,尽管我们无法亲眼目睹莲花山昔日之胜景,但从现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莲花山图》中,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这座名山的魅力。在此画上,张大千题跋云:“凉州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两登绝顶,此大痴山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从此段文字中,我们可看出张大千对莲花山的钟爱,两次登临金顶,张大千实实在在为凉州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墨宝。
历史评价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唐朝·高适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唐朝·王维
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姑臧之雄镇也。——明朝·《重修善应寺记》
善应寺题写多幅匾额楹联。 ———两江总督·牛鉴
悬崖绀宇云封径,断涧红桥石作斑。——清朝·张玿美
自是天成非人力,古色斑烂多雅致。——清朝·陈炳奎
叠嶂重峦翠屏开,莲峰金顶映楼台。——清朝·丁美如
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 ——清朝·张大千
莲花盛开仙女舞,五月科畦胜天堂。——李文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0: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