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施坦因纳(1896年5月23日-1966年5月17日)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896年5月23日出生在
普鲁士州的一个
奥地利移民家中,
维京师首任师长把一套全新的训练方法带进党卫军的职业军人。
个人档案
全名:菲利克斯·马丁·尤利乌斯·施坦因纳(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
军衔: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生日:1896年5月23日
出生地:普鲁士州(Prusse)的Stallupönen
死亡:1966年5月17日
纳粹党党籍编号:4264295
党卫队证号: 253351
一战岁月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于1896年5月23日出生在普鲁士州的Stallupönen的一个
奥地利移民家中,1914年3月9日,施坦因纳参加了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打断了他的求学梦想。他报名参军,在东普鲁士第41“冯·博因”步兵团第5营服役。随后他参加了东线的
坦能堡会战,并在11月14日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他回到科尼斯堡隶属第二军的战争学院学习。1916年1月,施坦因纳被分配到第41“冯·博因”步兵团的补充兵营服役。到了6月,他转调到第376步兵团,服役至8月19日。此时他又被转调到第97 机枪狙击班担任指挥官,10月他又负责指挥第46 机枪狙击班 。1918年春季,施坦因纳指挥一个机枪连参与了一战中德军在西线最后的一次大规模进攻。10月18日,他被晋升为
陆军中尉,并于11月18日被任命为第17军第3补充机枪连连长,担任该职位直到1919年1月8日。
和平年月
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于1919年1月参加了在梅默尔和科尼斯堡的东普鲁士自由军,与波兰民族主义团体对抗。1920年5月8日,施坦因纳重新加入了
德国国防军,成为了一战结束后德国仅被允许保留的10万军人中的一员,起初在第2防卫团担任第2营营长。从10月他转到第1团第8营担任营长。从1923年11月20日到1924年3月期间,他又担任了第1步兵团机枪营副官。1927年12月1日,他被晋升为
陆军上尉。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10月1日,他担任了第1步兵团副官。到1933年12月,他以少校军衔从军队退役,加入了莱茵州的州警察部队,同时应邀加盟了德国国防部新建立的训练署,被任命为特别战斗队军官,并被晋升为上校。在这里,他负责探索可以在短时间里迅速提高士兵的战斗力的新式训练方法。
训练党卫队
1934年1月1日,施坦因纳加入了纳粹党,在冲锋队中服役。在此期间,他一直担任冲锋队训练营指挥官,直到1935年3月。在1934年3月他被晋升为冲锋队三级突击中队长。 1935年4月24日,由于训练署被纳粹党政府解散,施坦因纳本可以选择调往其他军队部门,但他最后决定加入了党卫队。这是因为施坦因纳对国防军内部因循守旧的风气非常不满,对此他在一次大战中早有深刻体会,认为有由于当时训练存在严重弊端,导致实战中出现大量无谓的伤亡。他希望在党卫队将他酝酿已久的全新训练系统付诸实践。由于他是国防军的资深军官,拥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因而刚进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便被任命为高级军官,担任第1“
德意志”旗队第3大队指挥官。该旗队驻扎于
慕尼黑达豪的党卫队训练营。
施坦因纳运用他在国防军中的宝贵经验,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并重复着他的格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大幅度削减呆板的队形操练,代以体能强化训练,个人和团队攻击战术,以及频繁的实弹演习。这种训练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士兵的“捕猎”技巧,即在瞬息万变的野战环境中的战术素养。在演习中一个团队里的每个士兵都有机会接过指挥权,带领大家完成任务。这种训练使党卫军部队在失去指挥官以后依然保持战斗力。此外施坦因纳还要求部队在进行长距离急行军以后,还有充足的体力立刻发动进攻。
刚一开始,这种新的训练方法遭到了许多坚持保守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训练的人的蔑视,因而也几乎没有什么老兵来参加党卫队。但是施坦因纳坚信将来的战争将取决于具备独立作战技能的“精英战士”,执意推行新式训练法。后来在1939年于穆斯特拉格训练场“
德意志”旗队进行的一次演练中,
希特勒发现了这种训练的神奇效果。希特勒在望远镜中观察部队为演习做准备时,施坦因纳报告称部队将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果然演习开始后,施坦因纳的小伙子们迅速发起冲锋,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也没有被火力所压制。他们在20分钟内就前进了1.9英里,而且仍然保持着充沛的体力。之后,这些士兵为了加快前进速度,甚至将步枪换成了手提轻机枪。这些都是在希特勒和党卫队全国领袖
希姆莱的注视下进行的,为此他们十分欣喜。但是并非所有党卫队高级官员都为此感到高兴,国防军旧军官出身的
保罗·豪塞尔将军就有些不悦,他在日记中曾经嘲讽般地把施坦因纳描述为“希姆莱的宠儿”。但是无论如何,施坦因纳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军事训练理念和首创的步兵战术训练,的确在短短四年间使党卫队成为一支精英部队。这些训练方法甚至后来被推广到国防军,成为二战德军强大战斗力的基础。 1936年7月1日,施坦因纳成为“
德意志”团(即“德意志”旗队)指挥官,并被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在一次野战演习中,施坦因纳下属的一个连长让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头盔,取得了不错的隐蔽效果。施坦因纳发现后得到了很大启发,他立刻让人设计出几套迷彩夹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钢盔、行军包和子弹袋,供全团官兵使用。结果身着迷彩服的“德意志”团官兵在党卫军汇演里表现抢眼,迷彩服很快推广到其他的部队,成为二战中党卫军的标志。
战争初期
1939年9月,施坦因纳率领SS-VT“德意志”团(第一军区节制 隶属于B集团军群)的2800名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参加了入侵波兰的战役。在第二年,施坦因纳的“
德意志”团参加了席卷西欧的战役。他指挥的“德意志”团在与
英国远征军交战中名声大噪。1940年5月,英军一个旅最初将德军赶出了一个叫St Venant的小城,这里是英军能否通过Lys河及时撤退的关键。而追击的德军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的试探性进攻也陷于停顿。此时,党卫军“德意志”团抢在其他德军部队之前率先到达了河岸。施坦因纳立即命令第3营在两个炮兵连掩护下强渡过河。“德意志”团的士兵们以无畏的勇气发起冲锋,并在4.5米的距离上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向英军坦克开火,甚至奋不顾身地用手榴弹投入坦克的射击孔。从北面赶来增援的英国坦克部队也遭到了德军凶猛的火力打击。最终“
德意志”团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却延缓了英军的撤退计划。 除此之外他们还曾创下仅一天时间就前进了60公里,歼灭法军一个装甲团和几个步兵团的奇迹。由此施坦因纳的严酷训练法的神奇效果也首次在实战中得到了证明。8月15日,施坦因纳被授予了
骑士铁十字勋章,并很快被晋升为党卫队旅队长(相当于少将)。
维京师师长
施坦因纳获得晋升的同时,也收到了
希姆莱的一个新的任务:组建一个由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新的党卫军机械化师,命名为
维京师。1940年12月1日在
慕尼黑,武装党卫军维京师的参谋部正式成立,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正式担任维京师的第一任师长。成立的当天,施坦因纳宣布:“该师的成立为将整个欧洲拥有一个共同信仰的志愿者们紧密联合起来的这一神圣使命铺平了道路。”
1941年1月6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亲自视察了本师的日尔曼尼亚掷弹兵团,并给各连做了不少时间的战术演讲;第4连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因为第4连是重机枪连(3个重机枪步兵排,一个摩托化重机枪排),施坦因纳特别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指导了该连在实际战斗中战术的使用,进攻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说明他的意思,他甚至干脆还黑板上画图,并说明他布置的战术如何运用。在这些天里,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给士兵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超强的战士和一个像慈父一样关心他们的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荷兰和芬兰的志愿者,因为师长竟然不厌其烦地与他们每一个人握手,并简短的对每个人说一些鼓励他们的话,这是整个维斯特兰掷弹兵团的掷弹兵们感动不已,这正是他们憧憬的当士兵的感觉。施坦因纳的表现极大地提高了士兵们的士气,全师的士兵都决心在战场上好好表现,报答他们的师长。
从1941年6月29日开始,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指挥这个由德国人和外籍志愿者混合遍成的师团加入了入侵苏联的
巴巴罗萨作战。他们被编入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南方集团军群在1941年的相关战斗。在1942年,维京师先后参加了第二次
罗斯托夫战役和8月进攻库班战役。施坦因纳本人也因战功卓越而先后获得了
德意志金质十字勋章与橡树叶
骑士铁十字勋章(第159位获得者)。
战争后期
1943年5月1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党卫军(
日耳曼)第3装甲军军长,该军由党卫军第5“维京”师和第11“北欧”师组成。1944年初,刚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的施坦因纳指挥的党卫军第3装甲军在
列宁格勒以西的西奥拉宁巴姆地区遭到4倍于己兵力的苏军第二波罗地海
方面军的攻击,仅十一天时间战线就几乎完全崩溃。随后党卫军第3装甲军被迫撤退到
爱沙尼亚的纳瓦的桥头堡。由于统帅部下了死命令,施坦因纳决定接下来无论如何要守住纳瓦桥头阵地。最终在3月初,苏军的进攻被迫中止。此后,党卫军第3装甲军在纳瓦与苏军陷入僵持形势,直到这一年的夏季苏军的大规模攻势开始为止。
同年夏天,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基昂作战”,施坦因纳的党卫军第3装甲军迫于形势,在7月底全部撤退到了坦能堡防线。从7月底到8月结束,施坦因纳指挥着他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残酷的激战,他们坚强地守住了阵地,直到9月14日才奉命向
拉脱维亚撤退。在此期间,施坦因纳因为在一系列的防御作战中指挥出色,被授予了配剑橡树叶
骑士铁十字勋章,成为了第86位该荣誉获得者。
1944年7月20日,在
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狼穴”,一颗炸弹险些提前要了这位独裁者的性命。随之而来就是大规模的血腥镇压行动,包括2位陆军元帅和16名将军在内的大批同谋者都未能幸免。施坦因纳和其他一些党卫军将军也曾被密谋集团人员邀请参加除掉元首的行动。尽管他也明白元首已经变得近乎无可救药,但却对此行动不置可否。施坦因纳也最终奇迹般地躲过了这场大搜捕。
1944年11月26日,他担任了“施坦因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部队于1月从
库兰隆德装甲掷弹兵师,组成了新的第11装甲集团军,施坦因纳担任了该集团军司令(Oberbefehlshaber Pz AOK 11),指挥部队负责
波美拉尼亚地区的防御任务。但由于
希姆莱嫉恨施坦因纳多次违背他的种族主义和政治性命令,认为他是党卫军中最不可救药的将军。不久后的2月23日,施坦因纳就被调离出该职位去担任隶属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部下的收容征集指挥部指挥官。
在
柏林战役正在进行期间,
希特勒命令施坦因纳于4月21日指挥几个实际上已经残缺不齐的师从朱可夫百万大军的右翼打开缺口。他寄希望于施坦因纳能够与温克将军的第9集团军汇合来拯救
柏林。在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中明确表示:“凡是拒绝执行该命令的军官将被立即逮捕并枪决。”但是面对着仅有不足15000人,而且严重缺乏重型武器的部队,施坦因纳根本无能为力。施坦因纳拒绝了这道荒唐的命令,他宣称:“我不愿意在此时再无谓地牺牲任何一人,所谓进攻的计划只是出自于在总理府地下掩体里那些人的幻想而已。”几天之后,稍微恢复一点神志的希特勒重新下达命令,要求施坦因纳率领部队沿着Ruppihner河建立一座桥头堡以确保首都与外界联系。施坦因纳服从了这道命令,虽然他很清楚无论桥头堡能否建立都无法拯救首都的陷落。当他指挥部队开辟桥头堡时,却苦于严重缺乏坦克。同时苏军从三个方向对他们发起猛攻。此时施坦因纳唯一的希望就是带领部下向西方撤退,以避免被苏军俘虏。
1945年5月3日,施坦因纳率领残部在吕内堡(Lüneburg)向英国军队投降,他本人被关押,于1948年4月27日被释放。
战后岁月
1951年,施坦因纳协助
保罗·豪塞尔、
赫尔贝特·吉勒等人一起建立了党卫军老兵互助会之后“党卫军老兵互助会”逐渐发展壮大,并成功说服西德政府向前党卫军官兵补发从1945年起的军人养老金。“党卫军老兵互助会”还拥有一个财力雄厚的基金,用来寻找战争中失踪的党卫军官兵,以及援助他们的家属。
战后,施坦因纳还相继撰写了《武装党卫军中的志愿者》与《遭唾弃的军队》两本书,在书中详细地回顾了他所指挥和参加的几乎所有战役。在书中他还把武装党卫军描述成为普通的作战人员,而非纳粹种族屠杀的工具,竭力为自己曾经倾注了心血的部队正名。他也始终认为他所指挥的部队是在进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神圣战争”。
1966年5月17日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在
慕尼黑的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0岁。在他死后,他的名字还被一个新纳粹组织命为组织名称以作为纪念:“施坦因纳同志会”。该组织会员遍布荷兰、
瑞典、挪威、丹麦和
波罗的海国家,每隔一年举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聚会。
职务
党卫队第1“
德意志”旗队第3大队指挥官(1935年4月24日--1936年7月1日)
“德意志”团(即“德意志”旗队)指挥官(1936年7月1日--1940年12月1日)
武装党卫军“维京”师师长(1940年12月1日--1943年5月1日)
党卫军第3装甲军军长(1943年5月1日--1944年2月25日)
“施坦因纳”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1月26日—1945年1月26日)
第11装甲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2月5日—3月5日)
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部下属收容征集指挥部司令(1945年2月23日—3月24日)
晋升
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1935年4月24日(加入党卫队时的军衔)
党卫队旗队长:1936年7月1日
党卫队区队长:1940年1月24日
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1940年11月9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兼武装党卫军中将:1942年1月1日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943年7月1日
荣誉
吞并苏台德纪念章
1914年
一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1939年9月17日)
1914年
二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1939年9月26日)
东线作战纪念章
芬兰配剑橡树叶一级解放十字勋章(1942年10月)
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2年12月23日)
配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8月10日)
党卫队骷髅戒指
党卫队全国领袖荣誉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