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卒于官,时年八十四岁,赐祭葬如例,追赠他的祖父、父亲为侍郎,荫封两子,一子为
锦衣卫千户,一子为
国子监生,并将蒯祥的居住处的那条巷子命名为“蒯侍郎胡同”。
蒯祥的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工匠,是一位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木匠,曾被推为工匠、督工考成的“木工首”。蒯祥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营造有浓厚的兴趣。由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因而学有所长,30多岁的时候即“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指挥操作,悉中规制”,是位造诣很高的能工巧匠。永乐年间,“能主大营缮”,蒯祥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之一,参加了营建南京和北京的伟大工程。
《宪宗
实录》记载,蒯祥“以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成祖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池宫殿时,要求新建皇宫从规模气势到精致程度都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并在全国征召能工巧匠,于是蒯祥同大批能工巧匠作为明成祖
扈从队伍的成员,从南京来到北京。这种扈从身份,说明他当时已经以技术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了。因为蒯祥技术高超,有“巧匠”的美誉,所以被选拔为重大建筑的设计师,参与了营建北京的伟大工程。永乐年间,由于蒯祥的年龄还不大,资历尚不深,所以就名望而言,比起老工师蔡信、杨青,还是稍逊一筹。可是由于他技艺超群,在营造中充分发挥出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很受督工(建筑师)蔡信等人的重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宫殿、
承天门相继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明朝人所绘制的《北京宫城图》中,就有蒯祥站在紫禁城前的画像。
在北京宫殿的营建中,先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工匠。除工于设计的督工蔡信、瓦工出身的
杨青(官至工部侍郎)外,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
陆祥等。
蔡信是明初著名设计大师,在北京宫殿的营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由于他工于设计,指挥得当,在那些身怀绝技的工匠中有很高的威信。杨青出身瓦工世家,头脑灵活,善于思考,精于测算,对于施工用料和建筑布局都能计算得十分精确和周密,用工用料的使用和调度得心应手。在北京宫殿的初建阶段,蔡信和杨青二人起了很大作用,但他们当时都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年轻力壮,又工于计算和绘画。在蔡信、杨青去世后,大量的皇家工程便都由蒯祥主持。
蒯祥自
永乐至
天顺,凡内殿陵寝皆其营缮。他能够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为一,不出一点差错。每修缮,持尺准度不失厘毫。至
明宪宗时,年80余,仍执技供奉,帝每以蒯鲁班称之。
《
国朝献徵录》:祥为人恭谨详实,虽处贵位,俭朴不改。常出入,未尝乘
肩舆,既老,犹自执,寻引指使,工作不衰。
蒯祥墓在环
太湖大堤上,东近
太湖新天地,西靠
太湖大桥,具体地址是苏州
吴中区胥口渔帆村南,南离太湖水一箭之地,即蒯祥墓。新树的牌坊前有隔河,其实这隔河是七八十年代筑大湖大堤(防风堤)时形成的,所以,其墓是后望山前依太湖的。墓前立有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
明英宗赐给蒯祥的祖父蒯明思、祖母顾氏的“奉天诰命”碑。
蒯祥建筑技艺高超绝伦,“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因此被迁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天安门的主要图样出自蒯祥之手。蒯祥还把现苏州
相城元和御窑金砖和苏式彩绘等,引入皇宫建筑,使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壮观,色泽绚丽多彩。
蒯祥墓原占地0.4亩,扩建后大约到2亩。座北朝南,墓冢块石砌,高1.5米周长13米。墓右前方立“奉天诰命”碑,碑高1.31米宽0.73米,左前方立“蒯祥之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