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西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化学系发展而来,创建于1994年。学院下设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公共化学4个系和分析科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3个研究所。
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化学系发展而来,创建于1994年。学院下设化学、应用化学、公共化学3个系和分析科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3个研究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94人,教授28人,副教授40人, 高级实验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硕士学位37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2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1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
学院现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分析化学博士点,化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化学教学论8个硕士点;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现代分析化学、应用型化学、物理化学三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好,设备先进,有核磁共振仪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表面等离子共振仪等大型仪器,固定资产总价值叁千叁佰万元。构建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包括光散射分析、发光与环境分析、生物电分析化学、有机催化及有机功能材料、手性药物合成、生物有机药物化学、计算化理论化学、无机合成与表征和本科实验教学等有特色的教学研究领域。
学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4项,横向课题8项,校级项目28项,研究经费630.8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97篇,其中SCI收录源论文253篇。研究成果获国家、部省市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9部,有机化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学院与重庆市环科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北京清华英力公司、上海美农饲料有限公司、江苏海门慧聚英力公司、重庆建峰化肥有限公司等20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具有化学特色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有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3个本科专业,本科生有1480名,另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和助教进修班、访问学者、网络教育、函授本科等,各层次均面向全国招生。该院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应届本科生的25%以上,硕博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赞誉。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夏德全 老师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海燕老师
党委副书记 武宇坤 老师
学院院长 李念兵 教授
副院长 何荣祥 教授
系所介绍
化学系
化学系现任主任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柴雅琴。该系有教职工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9人,教授23人, 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教职工中70%具有博士学位。
化学系有一个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可在化学教学论硕士点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各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化学本科专业建立于1952年,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是学校的品牌专业之一。该系有在校化学本科专业学生约1000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各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化学系设置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教育五个教研室,分别承担本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助教进修班、访问学者、网络教育、函授本科等各类学生相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教育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其中分析化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有机化学为重庆市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化学系承担有国家‘973’、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教育部等各级各类纵向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10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100余篇。
应用化学系
应用化学系现任主任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成合。该系有应用化学一个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95年,主要为医药、农药及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等生产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受到科技开发与管理初步训练;能够从事医药、农药及其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具有一定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化学专门人才。学生在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掌握药物合成与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精细化工合成原理与工艺学、药物化学、有机波谱技术、化学反应工程、化学信息学、化工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在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归纳、整理、分析的能力;撰写论文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公共化学系
公共化学系现任主任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时洪。该系是化学化工学院面向全校公共化学课程的一个教学团队,由23名教职员工组成,其中副教授13人,讲师2人,助教3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员3人,博士5人,硕士9人。向全校开设“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和实验,涉及全校11个学院的本科学生约7000人/年,其中“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
公共化学系是一支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督导组推荐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优胜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农业部优秀教材奖”、“先进实验室工作奖”等十余项奖。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3本;副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规划教材”6本;自编种类教材8本。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科技部中意合作研究项目”2项;主持“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项目”、“重庆市教委应用基础项目”3项;主研“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4项。
分析科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竹君。该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众多的研究方向,在分子光谱分析,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发光分析,环境分析,生物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明显的优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部项目5项,市级攻关项目和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达26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如Analytical Chemistry,《中国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被SCI收录50余篇。科研成果获教育部及重庆市科技奖3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经重庆市科委鉴定项目2项,2003年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
由袁若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生物电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在国际著名杂志《Climical Chemistry》(2006年公布的影响因子 IF = 7.717)发表了题为“Magnetic Control of an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n Arrayed Immunosensor for Simultaneous Multiple Immunoassays”的学术论文。该成果采用磁控制复合纳米固载生物蛋白,制备可同时、快速监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微流装置电化学阵列免疫生物传感器,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取得良好效果。
应用化学研究所
用化学研究中心,1992年中心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2005年又更名为西南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应用化学研究所相应的应用化学学科和应用化学实验室,2000年分别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2004年的中期评估和2005年重庆市的重点学科验收。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也顺利通过了2004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评估。
应用化学研究所在注重学术水平的同时紧密联系重庆地方经济发展,注重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目前有:精细有机合成及有机催化,绿色化学工艺和工程的开发,不对称合成、药物合成、生物活性多肽药物合成及开发,功能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及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等5个研究方向,在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了8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在国内外发表400多篇论文,其中80余篇为SCI或EI或ISTP收录,申请发明专利17项,授权专利5项。部分应用研究项目侧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能源、环保等关键技术问题,有利于推动应用化学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有教授 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 8人,14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生3人。
环境化学研究所
环境化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绍璞。该所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离子缔合物水相高灵敏显色反应、共振瑞利散射、二级散射及倍频散射光谱的分析应用、纳米微粒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光谱研究、大分子体系光吸收、发射和散射间能量转移及分析应用等课题。对RRS和RNLS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应用作了长期、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利用RRS和RNLS研究和测定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肝素、软骨素等)、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药物的新方法,并用它们作为研究和表征纳米微粒及其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结合产物的新技术。在国内外著名刊物Anal. Chem, Anal Biochem, J Chromatogr, Analyst, Anal Chim Acta, Talanta, Fresnius’s J Anal Chem (Anal & Bioanal Chem), Spectrochim Acta, Anal Sci, Mikrochim Acta, Anal Lett, Bull Chem Soc Jpn,以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学报》、《中国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2部,在《分析化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2002)专著中撰写了有关章节,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写了有关条目。部分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专业简介
材料化学专业(非师范)
主要为材料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事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理论基础,掌握材料科学技术和方法,适应材料科学不断发展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工基础、化学信息学、仪器分析(含四谱)、化学基础实验、理化测试、无机制备、有机制备、材料制备与合成实验、材料加工实验、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实验等。
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材料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事业、公司、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非师范)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基础,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在环境部门、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及各类学校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基础、化学信息学、仪器分析(含四谱)、自我训练实验、化学基础实验、理化测试、无机制备、有机制备、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物处置原理、环境毒理生物化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资源技术、环境科学实验等。
2002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生,继续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去向为:环境部门、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及各类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非师范)
主要为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基础、化学信息学、仪器分析(含四谱)、自我训练实验、化学基础实验、理化测试、无机制备、有机制备、精细化工、化工基础、药物化学、化工制图、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及应化专业综合实验等。
2002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化学专业(师范)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化学知识基础,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合格的中、高等化学教育师资,并为成为中、高等化学教育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基础、化学信息学、仪器分析(含四谱)、自我训练实验、化学基础实验、理化测试、无机制备、有机制备、化学教学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高等分析化学、分离富集技术、有机分析有机合成、量子化学初步、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精细药物化学、环境化学、专业英语等。
2002年学生就业率达100%,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大中专院校和重点中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学科建设
学位点
【分析化学博士点】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目前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发展水平亦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十五”期间的重庆市重点学科之一和西南地区最早的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点,西南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全国分析科学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对提高西部地区的分析检测技术和手段、对促进国家的分析科学、卫生检验、临床检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与交叉融合,建立国内卓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开展重大和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推动相关的国内国际合作,将为提高重庆市的科技水平和在全国的科技地位做出贡献;为分析科学领域造就一批杰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2000年以来,分析化学学科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973高科技计划子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40余项,经费约1500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Anal. Chem.》、《J. Phys.Chem. B》、《中国科学》等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光散射成像及生物微粒分析
主要开发共振光散射免疫分析技术,共振光散射成像技术,共振光散射在线—微流控分析等新的光散射分析技术并将其用于食品及临床分析。
2、瑞利散射及非线性散射光谱
主要研究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重点研究光散射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规律、共振光散射与物质结构、反应历程的关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3、化学及生物发光分析
主要研究基于特异性分子识别、微固相萃取分离、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反应成象等组成的多种专用的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及自源性兴奋剂快速检测的生物传感器芯片。采用微透析活体原位取样技术,多种技术联用,建立环境物质在活体中代谢过程的原位,实时和动态分析系统,以获取多种相关无机物,有机物及药物的代谢及生命环境的瞬时信息。
4、电化学分析
主要研究基于特异性分子识别(酶识别、动植物组织识别、微生物识别、抗体或抗原识别等)的多种电化学和光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残留农药、重金属等的快速检测,建立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用PVB薄膜胶体及巯基硅烷溶胶组装纳米微粒的固载蛋白质的免疫传感器,并将这些传感器和器件用于临床医药、环境及工厂在线检测与控制。
5、环境分析化学
主要研究内容为色谱-拉曼光谱及色谱-固相微萃取联用技术研究。本方向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并拟建立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联用技术以填补国内空白。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出现的一种集萃取、浓缩、解吸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由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廉实用的特点而备受分析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固相微萃取色谱联用已用于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为环境研究提供一种快捷、可靠的手段。
【分析化学硕士点】
2000年以来,分析化学学科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973高科技计划子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40余项,经费约1500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Anal. Chem.》、《J. Phys.Chem. B》、《中国科学》等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同【分析化学博士点】一样)
【化学教学论硕士点】
化学教学论学科先后设立了化学教学论、化学德育与美育两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近三年主持及主研国际交流合作项目3项,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3项,在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
我院着力调整化学教学论方向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结构合理的学科培养团队。其中,教育学科导师比例为80%,专职教师8名(教授4名,讲师2名,工程师2名)。针对化学教学论教学特点,学院外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作民研究员,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常明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特级教师汪严瑜老师,巴蜀中学特级教师刘怀乐老师等教研员和中学教育教学一线专家,为学员开课或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化学教学论方向的教学、研究以及与化学化工学院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导师组成员的合理衔接。并特邀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作民任教育硕士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化学)硕士学位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具有培养应用性、前瞻性的中学化学骨干师资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争取把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工作做得更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科学硕士点】
环境科学方向设置:包括以下3个研究方向:
1、生物环境化学
(1)、开发液-液界面光散射技术,模拟环境污染物跨越生物膜研究。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类生物体液介质组成、性质对污染物的化学势的影响以及对污染物迁移和富集的影响规律,从深层次阐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迁移和富集能力的特性,进一步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迁移富集的实质意义。尤其是我们建立的界面光散射分析技术,通过研究污染物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类生物体液界面间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寻找到判断污染物在复杂生物体液介质间的迁移和建立了富集趋势的方法和数学模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2001, 73, 4307)和《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2, 308, 83)上,并与北京大学一起获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开发阿托分析化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与细胞的作用。微量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需要十分灵敏的分析监测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的开发为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环境中的生物影响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我们已利用固载表面液滴干涸后形成环状污渍的原理开发了微米大小环阵列(Anal Chem, 2002, 74, 5564),正推广到环境污染物作用的单细胞阵列检测.通过实施实时检测单个细胞上污染物的含量(通常在阿托含量水平),探讨污染物从水体向水生生物体的转化和迁移特征。
(3)、开发气-液界面光散射技术,模拟三峡库区水体-空气的物质年能量交换和水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研究。三峡水库是一个很大的水体,库区的气-液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库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们已在光散射技术应用于环境水质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对实时监测三峡成库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环境效应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除建立优先的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外,还提供了环境污染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模式,为成库以后库中水生生物保护提出对策。
2、环境分析化学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了一系列染料以及无色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聚糖相互作用的RRS和倍频散射、二级散射光谱特征及其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技术用于糖类的研究和测定具有很好的前景,这是RRS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在生物大分子分析应用的一个新的发展。同时开展了共振光散射技术和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在测定某些物理化学参数方面的研究,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值的测定以及环糊精与某些药物分子包合物包结常数的测定,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共振光散射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范围。开发了用离子缔合物的RRS法测定痕量Hg(Ⅱ)、Se(Ⅳ)、Cr(Ⅵ)、Mo(Ⅴ)、Cd(Ⅱ)、Al(Ⅲ)、Cu(Ⅱ)的一系列新方法,并重点研究了RRS光谱与吸收光谱的依赖关系,为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特性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环境污染物的新分析方法研究:采用分子光谱技术,特别是利用共振光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技术,建立表征和识别环境有毒物质的新方法,发展一系列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的测定环境污染物的新方法。(2)纳米微粒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利用纳米微粒性质的特殊性,将其作为一种检测环境有害物质的探针,探讨纳米微粒的尺度、结构、形貌与有害物质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3、水环境学
(1)、水质演变机制研究
三峡库区水质演变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库区各类污染源(点源、面源、内源等)对水质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口、库湾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机制,水质变化的生物效应以及水质动态模拟等。
(2)、水质安全保障调控理论
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是本研究内容的核心。本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研究、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模式,城镇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理论,面源污染控制理论,次级河流污染控制规划原理与方法,水库水量与水质耦合的水资源优化调控理论等。
(3)、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三峡成库后,库区水文特征会发生重大变化,水体自净能力和输送污染物的能力将大大减弱,污染物扩散能力亦将降低。加之库区地形复杂,经济不发达,因此研究适合三峡库区特点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非常重要和必要。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用水安全生产与水质保障技术,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小城(村)镇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库区次级河流水质保障技术。
(4)、固体废弃物处置理论与技术
固体废弃物是库区水体又一重要污染源,是危及库区水质安全、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根据三峡库区固废污染的特点,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清洁生产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理论和技术,三峡库区固体废弃物、人畜粪便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三峡库区消落带废弃物处置技术与管理政策措施等。
【无机化学硕士点】
无机化学主要有“生物无机化学”、“无机新材料”和“螺旋及手性配合物”等3个培养方向。这3个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部省级研究项目及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单酶催化高选择性羰基手性物电化学还原及其传感器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单酶催化高立体选择性手性醇电化学合成及其传感器研究”、重庆市科学攻关项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态pH传感器研制”、重庆市产业化项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态复合pH传感器产业化研究”、重庆市科学技术项目“用共振瑞利散射和倍频散射研究和检测纳米材料”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30篇被SCI(EI)收录。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以金属及金属配合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金属及其配合物与酶、DNA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表征和探明生物分子的生理活性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筛选出医治疾病的良药。模仿生物体生物反应并研究其作用机理,实现在化学方法难完成的非对称化学合成。我们在金属配合物、生物辅酶电子媒体存在下借助生物酶催化电化学合成对称、非对称羰基化合物、α-羟基氨基酸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首次建立起单酶催化手性羰基化合物的非对称合成新体系。在无机掺杂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研究了无机掺杂导电高分子电学特性并建立起8种新型微型无机离子传感器。合成20余种新型手性、非手性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制出了16种新型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化学传感器。将这些新型传感器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临床医学及制药工业,2003年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新型非玻璃膜固态复合pH传感器产业化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ED811015)。研究环糊精与DNA作用的光学特性极其应用。
无机新材料方向的学术地位在于,能为无机材料合成和品质提供优化依据和质量评价,并在理论上研究无机材料的构效规律,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尤其是无机材料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我们正进行的工作:结合纳米科技研究无机纳米颗粒与DNA、酶、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探测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利用纳米微粒的高比表面积活性作为电极材料研究酶催化非对称合成,提高其合成效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特许的符合材料、纳米级材料、强耐热耐磨、耐腐蚀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方向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以羰基金属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为源,采用金属有机气相沉积技术合成和制备多种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其应用领域不仅限于宇航工业、原子反应堆材料,也应用于制备与合成各种粉体材料、块体材料和新晶体材料,以及各种材料的表面处理。将它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铁电材料、绝缘材料、磁性材料和功能梯度材料(FNG)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前景。利用两种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通过无界面过渡层,制备了功能梯度材料,此材料是21世纪新材料研究的重大课题,该项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方向的研究将在纳米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梯度功能材料、环保吸附材料、建筑油漆材料等西部地区优势无机材料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为日益匮乏的无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西部在材料科学方面21世纪的国际竞争优势起促进作用。
螺旋及手性配合物方向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研究:螺旋多酸化合物和螺旋及手性配位聚合物。多酸化学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多酸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类含有氧桥的多核配合物,其无可比拟的结构多样性和有趣的性质被看作是构筑功能性固体材料的一类万能的次级建筑单元,越来越受到化学家的重视。多酸化合物应用领域迅速扩展,除工业催化剂外,现已跻身材料科学、特别是光、电、磁功能材料以及抗艾滋病、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物化学领域。多酸化学的发展依赖于具有新奇的结构和性质的多金属氧酸盐的设计与合成。构筑螺旋多酸化合物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化学和仿生化学研究,同时还可以结合多金属氧酸盐和螺旋结构各自的优点,可望得到新型的功能材料。螺旋配位聚合物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螺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轴向手性,因此,如果我们能使同种手性的螺旋结晶于配位聚合物中,那么该配位聚合物就是光学活性的。而构筑手性配位聚合物,开发它们在不对称催化、手性拆分、光学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是当前化学领域内一个快速发展的方向。螺旋配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征和特有的功能特性以及在多个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已经成为配位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
【物理化学硕士点】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物理化学学科专业主要涉及应用量子化学、催化材料、有机导电材料、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的新技术,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应用的研究,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应用开发、材料工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既可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又可为相关高新技术领域提供新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研究方向:
1、应用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是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性质特征的基础理论科学,是理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涉及化学学科中最前沿和最基本的课题,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催化、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方向的研究人员在新型功能材料,固体高性能材料,不对称催化反应方面做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首次建立了固体高温超导材料的随机掺杂缺陷模型,并比较系统地对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随机掺杂和随机缺陷在超导体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该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且10余篇被《SCI》收录引用。在不对称催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催化剂,手性、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噁唑硼烷手性催化剂催化C=0、C=C和C=N‑不对称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充实完善了现有反应摸型。该研究已处于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发表论文近10篇。
2、应用电化学
新电极材料和电化学体系的开拓是目前电化学、电分析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导电高聚物修饰电极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导的前沿。近十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科委项目资助下,用电化学方法合成多种高电活性的导电高聚物,并用XPS,SEM,光谱电化学,拉曼原位分析及多种电化学、电分析手段对导电高聚物的结构,电化学,电催化特征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制备了有机导电材料的某些金属超微粒了复合电极,系统地研究了该类电极对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生物代谢产物的电催化反应,现正开展此类复合电极对有机分子电催化作用的机理及电极过程动力学模型以及新型有机导电体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应用。该研究方向共发表论文40余篇。
3、纳米材料制备及工程物理和化学
本方向研究的纳米材料是介于微观分子、原子与宏观块体之间的过渡物质形态。着重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新技术,研究晶粒体的粒度、纯度、密度、形态、组成、表观状态控制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分粒体成核、生长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及制备过程的工程技术问题。该方向的研究人员采用溶胶、凝胶法、络合法、热分解法已制备了Al2O3,SrTiO3,BaTiO3,La(OH)3等无机非金属超微粒材料,并用物理方法制备了Au、Ag、Ni、Fe、Cu等金属超微粒子,其中易烧质α-AL2O3超微粒制备技术已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超微粒的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资助,专项贷款250万元。
【药物化学硕士点】
研究方向包括:
1、药物分析方法学
研究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作用可为进一步改造药物分子结构、合成疗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药物提供信息。本方向的研究就是通过建立新的光学分析技术,以超分子化学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提出生化与药物分析方法。通过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风险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7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72篇被SCI收录, SCI收录刊物他引次数630次。
2、实时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变化,如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转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是新药研究、临床药物监测研究的重要手段。该方向上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SCI收录刊物他引次数350余次。该方向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课题3项,
3、天然药物分析
天然药物分析是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化学化工、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中草药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提取分离、化学修饰及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重庆地区特有的中草药资源(如黄连)和种子规模较大的中草药资源(如山茱萸、何首乌、三木药材等)进行成分分析和系统研究,开发用于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药物。获21项国家和部(省)级项目资助,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生25人。2000年以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5篇,其中被SCI收录31篇。
4、药物光谱分析法
本方向应用普通荧光光度计建立的瑞利光散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系列药物的共振锐利光散射分析法。光散射象广泛存在,在药物化学、高分子科学和胶体化学中多应用于粒子大小的表征,但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分析定量中。
【应用化学硕士点】
应用化学重点学科的发展定位在于应用,因此本学科在注重学术水平的同时紧密联系重庆地方经济发展,注重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着重建设下述4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精细有机合成及催化研究方向
精细化工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本方向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合成,包括涂料、粘胶剂、农用化学品、药物中间体、特种专用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和开发研究。催化研究方面,本方向在国内较早进行超酸和固体超酸、功能化的有机磷酸盐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并创出了特色,曾连续获得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资助。有机磷酸盐载体及催化剂多数为首次合成,有首创性,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正着力于从高含油量油菜籽的育种筛选、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复合催化剂研究到生物柴油的发动机试运行的一条龙中试和产业化前期研究,已申报06年教育部重大项目。
2、绿色化学工艺和工程的开发研究方向
绿色化学反应、原子经济型反应及工艺的开发研究;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废排放或无污染排放以保持环境友好、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减少原料消耗,降低原料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本方向的特点是本着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面向重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企业医院”和“技术银行”为特色面向精细化工企业从事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及新产品的“孵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3、功能材料研究方向
新材料、尤其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是科技发展的先导,本方向致力于羰基金属气相沉积的多晶膜、功能梯度材料、超微粉体材料、功能显示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的化学合成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2003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电子纸样机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连续参加了重庆市高交会展出,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开发的空白。迄今国内尚无第二家电子纸研制成功的报道。正在进行柔性基板电子墨水材料的开发研究,以尽快实现该成果的实际应用。
4、农副产品加工及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本方向致力于生物有机化学、农副产品包括菜籽饼、辣椒、甜菊糖甙等加工和以及中草药包括黄连、葛根、穿心莲、黄芩、连翘、鱼腥草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加工,对于优化重庆和三峡库区的产业结构,提升农副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有机化学硕士点】
有机化学专业主要涉及药物合成、高分子合成、电催化合成有机理论的研究,包含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其研究方向有:
1、有机磷化学
本方向在从事含膦一氮配体的有机膦酸盐水溶性和负载型新型络合催化剂的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是当今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内外的解决方法之一是研制合成水溶性膦配体以及相应的水溶性金属一膦配合物催化剂,使催化反应在水/有机两相界面进行,反应完成后,催化剂和产物自动分居水/有机相,从而实现催化剂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解决方法之二是多相化负载,因有机膦酸的钛、锆等盐具有层状结构。本方向研究的有机膦酸,其基本结构为
Ph2P-(CH2)L-(NRCH2CH2)mNR-(CH2)n-PO3H2
其中R=H,CH2CO3H,CH2CH2OH,CH2OH,(CH2)L-PPh2,CH2CH2SO3Na等,这类分子的钠、钾盐等是水溶性的,可作水溶性膦配体,其钛、锆盐可作负载型膦配体。改变R基团和L、m、n可调节水溶性和配位能力,有利于筛选出优良的催化剂,现已合成出了H2O3PCH2CH2N(CH2PPh2)2,
H2O3PCH2CH2NNCH2PPh2,H2O3PCH2CH2N(CH2PPh2)CH2CH2N(CH2PPh2)2等3—5个新化合物,这些目标分子均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有国际创新性。
2、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是有机合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侧重于医药、农药等药物的合成。对药物的合成特别是对高效的抗癌药物、不对称手性药物的研究、合成、应用已引起化学家强烈兴趣,并取得新的进展。近几年来,我们已在多肽类抗癌药物合成,稀土氨基酸农药合成,曼尼希碱及其含氮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工作,发表其研究论文四十余篇,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受到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多肽类抗癌药物的合成,不对称手性药物合成,曼尼希碱及其含氮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稀土氨基酸农药的合成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力争在上述药物的合成方法,制备技术,应用开发等有一个新的突破,逐渐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药物研究方向。
3、高分子合成化学
高分子合成化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涂料、树脂和塑料等。我们已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树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我们将对超高吸水树脂的合成、高分子阻燃剂和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进行研究,力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分子合成化学研究方向
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重庆市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重庆市重点学科】
【物理化学重庆市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实时分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博导7人,硕导16人,现招有博士后、博士、硕士140余名。
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研项目经费500余万元,已发表论文300余篇, 其中20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
实验室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即实时光散射光谱分析、生命信息及传递实时分析和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拥有约2100平方米研究场地和总值逾2000万元的各种大型仪器,包括扫描电镜、瞬态稳态荧光仪,圆二色光谱仪,全内反射倒置荧光显微系统,原子力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粒度分析仪TOC测定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超微弱化学发光分析仪等多种仪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实时光实验室来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21项,横向课题2项,近五年的科研项目经费近8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SCI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刊物14篇。近五年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届,共12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其中1名研究生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及重庆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重庆市优秀研究生2名。在读研究生120人。师资力量强,实验条件好,国际交往多,信息资料全,具有优越的研究生培养条件。
方向一:实时光散射光谱分析
学术带头人: 刘绍璞 教授
研究内容:(1)进一步探讨共振光散射技术的理论问题;设计和合成新的共振光散射微粒,通过表征后应用于生化和药物分析研究;开发新分析技术,包括共振光散射免疫分析技术, 共振光散射成像技术, 共振光散射在线-微流控分析技术,界面共振光散射分析技术,挥发共振光散射技术或开发其他新的光散射分析技术等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并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2)进一步研究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规律,从理论上认识共振光散射与物质结构、反应历程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共振光散射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为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技术的发展奠定更好的理论基础。阐明光吸收、散射和光散射之间的能量转移关系。它们之间发生能量转移的条件、影响因素和转移模式,并研究其分析应用、发展新的分析方法。
(3)进一步加强此项技术在核酸、蛋白质、糖类的研究、表征和分子识别中的应用,拓展在无机分析、有机分析、药物分析、环境分析、材料分析以及纳米微粒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和建立一系列高灵敏度、简便、快速、准确的新分析方法,使这一技术在实际分析中得到更多、更广的应用。
方向二、生命信息及传递实时分析
学术带头人: 黄承志 教授
研究内容:(1)利用我们组装的新型高分辨率和高放大倍数的近场光学显微镜,在单细胞分析水平上完成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的机制及动态过程研究;神经细胞表面NMDA受体在识别谷氨酸后,细胞死亡过程的动态监测 ,为老年痴呆症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工具;细胞内多种酶的分布及其催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细胞膜及线粒体膜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各位点上膜电位的动态监测,以上研究工作多数具有原创性。
(2)物实时在体与发光免疫分析,包括建立基于微透析的实时在体分析系统;研究药物-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开发活体在线分析;药物小分子的发光免疫分析;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方向三、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学术带头人: 袁若 教授
研究内容:结合地域特色,以三峡库区水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PTS)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特异性分子识别(如酶识别、动植物组织识别、微生物识别、抗体或抗原识别等)、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反应为基础的发光传感器微型检测系统和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微型检测器等组成的专用微型检测仪器用于残留农药、重金属等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快速检测,研究重点集中在样品前处理关键技术、检测关键技术及快速检测集成技术。此外,还将研究新型免疫生物传感器用于乙肝、白喉、风疹、传染性脑膜炎等的快速、灵敏临床检测方法。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教授(含研究员)44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44人;正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实验师3人;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68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01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72人;国家级人才3人(其中“优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4人,巴渝学者3人,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
教授(博导)
郭其祥、黎安勇、向云、罗红群等,共15人。
教授
黄梅、郭其祥、黎安勇、向云、何荣幸等,共33人。
副教授
曾建兵、申伟、甘利华等,共43人。
讲师
蔡桂鑫、隆异娟、钟霞等,共17人。
助教
范例
高级实验师
卢一卉、刘静、艾平、邓传跃、黄新华。
工程师
亢为、张亮、古启蓉、罗玲、赵华、王宁。
客座兼职教授
钟振楼、钟成华、周百兴等,共19人。
校友风采
刘晓晨,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辽宁省铁岭市人,研究生,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宜宾卫校任化学教师,历任宜宾卫校团委副书记,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书记。曾任南溪县委副书记,宜宾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现任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负责教育、文化、民政、体育、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分管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市广电局、市老龄委办、市残联、市新闻出版局、市政府新闻办、市文明办、市招生办等单位。联系群团组织(不含市科协)。
汪严渝,男,汉族,与1939年7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同年分配到南开中学任教。
热爱教育事业,为基础教育做出显著贡献,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1990年至1999年连续是年被评为中学级研究员,担任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从1987年至1999年一直担任重庆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连续四年担任重庆市城区部分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化学试题命题人,2000年担任审题组组长,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担任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统考评卷指导委员。他长期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任教研组长),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发表文章600余篇,出版书籍55种,并在全国、四川省、重庆市多次获奖。他除上好必修课外,还能兼上《化学与环境》、《科普创作》等多门选修课。在中小学教材建设上,他也做出巨大贡献。1990年8月被四川省教委聘请参加了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担任化学科委员;他撰写、出版的选修课教材《化学与环境》已在全国发行使用。他在市内外讲学近百场,受到极好的评价,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中学化学教师。
邱宗荫,男,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原中共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化学系本科。1982.4 – 1984.4赴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院留学。1991年起任教授,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药学)。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实验室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药学会理事长,重庆色谱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执业药师培训中心副主任,重庆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日本政府贷款<<重庆市高等教育项目>>专家组长等。
陈韫瑜,女,汉族,广东省番禺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为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来到西昌地区工作,同年分配到会东中学工作,1987年12 月调西昌师范工作。1988年评聘为化学高级讲师,1990年获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
1979年陈韫瑜被会东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模范教师,1980年被评为凉山州先进妇女,同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荣获金质奖章。1984年被评为凉山州先进教师,同年会东中学化学组被评为四川省先进集体。1987年10月被评聘为化学高级教师。从1981年至1987年连续三次当选为会东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及会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 院 简 介.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7-07-24
公共化学系.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7-07-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18:42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