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是《
论语》的第十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
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
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
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
中都宰、
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
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
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
季孙氏、
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
诗经》、《
尚书》等,并根据鲁国
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
论语》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
鲁论语》(20篇)、《
齐论语》(22篇)、《
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
三国时
魏国何晏《
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
皇侃《
论语义疏》,宋代邢晏《
论语注疏》、
朱熹《
论语集注》,清代
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
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
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
孔门弟子的形象。如
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
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
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
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
闻斯行诸?”孔子答
子路:“又
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
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
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
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
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
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
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
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
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