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喙鲸(学名:Berardius bairdii)可能是所有喙鲸中体型最大者。成体长约10米,呈纺锤形。额圆,喙呈长管状,
下颚长于上颚,闭嘴时前齿外漏。
背鳍小,位于体背的约2/3处。背部颜色较淡,雄性尤其明显。腹部主要呈深色,有形状不一的白色斑点与斑块。体表伤疤分布宽广,长抓痕有许多呈平行排列,多在背部。该种外观与
阿氏贝喙鲸十分相似, 以致有人认为两者应属同一品种。然而彼此的栖息地互相隔离,而且贝氏喙鲸的体型可能稍大一些。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10~12米,已报道的最大个体12.8米。管状的喙长而明显,
下颌明显突出到上颌之前。喙与额之间有1条水平的
褶痕为界。在两下颌之间的喉部有1对 “V”形的喉沟,在这对喉沟间有几对较小的辅助的喉沟。
背鳍小,呈三角形或镰刀形, 位于体背的约2/3处。尾叶宽,中央有1个缺刻,但有些个体没有缺刻。鳍肢较小,梢端钝。
呼吸孔新月形,凹面向前。全身暗褐色,腹面色较淡并有不规则的白斑。在体背面通常有大量浅色的同种鲸的齿痕,在体下面也常有,在雄性尤其多。
成体的颅基长134~152厘米。鼻骨大,但并不悬在上鼻孔之上。
鼻骨、前颌骨、上颌骨和
额骨在颅顶形成的脊不发达。在
下颌近前端处有2对齿,一对大三角形的齿位于顶端,另一对较小的钉状的齿在一短的齿隙之后。在成体,即使在嘴闭合时,在突出的下颌的前端仍可看到前面的一对齿。在有些个体,这些齿上有许多藤壶附着。
椎式:C7,T9~11,L12~14,Ca17~22 = 47~52(枚)。注(C:
颈椎,T:
胸椎,L:
腰椎,Ca:
尾椎)
贝氏喙鲸可能是所有
喙鲸中体型最大者。外观与
阿氏贝喙鲸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两者应属同一品种。然而彼此的栖息地互相隔离,而且贝氏喙鲸的体型可能稍大一些。贝氏喙鲸较为人所知。与阿氏贝喙鲸一样,雌雄两性皆有突出的牙齿,但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
牙龈面。前方的一对牙齿尤其显著,在耀眼的阳光下,与黝黑的肤色及周遭的海水相应,经常显得闪亮雪白。尽管其分布范围与出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的
南瓶鼻鲸并未重叠,但是两者还是可能混淆。贝氏喙鲸的仔鲸还可能与其他较小型的喙鲸品种搞混。
栖息环境
贝氏喙鲸在6~8月份出现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亚的暖水区,9月游至
不列颠哥伦比亚海域。在秋季,它们向北迁至
白令海。越冬在临近
阿留申群岛的冷水区。此类迁徙模式可能与
鱿鱼的季节性分布有关。它们偏好1000米以下的深水。
生活习性
在捕猎区会远离船只,但在其他区则比较容易亲近。低矮的树丛状喷气有时清晰可辨。当它们浮升呼吸时,
前额与嘴喙常先破水而出。通常在
背鳍浮现前,
喷气孔即隐没。整个小群聚集得非常紧密,会一起浮升与喷气。一般浮现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曾观察到浮窥,
鲸尾击浪,浮漂,以及
跃身击浪(此较罕见)。
贝氏喙鲸以5~20头为一群, 但有时能看到一些多达50头的群。贝氏喙鲸是深潜水者,深潜通常持续25至35分钟,最长的潜水时间67分钟,两次潜水之间的间隔1~14分钟。喷潮低而圆,很显著,常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喷出。
贝氏喙鲸主要摄食底栖性鱼类(比如
深海鳕科Moridae、
长尾鳕科Macrouridae)和
头足类,偶食
大洋性鱼类如
马鲛、
沙丁鱼、
竹刀鱼。
在鳍肢和尾叶上有虎鲸的齿痕,提示它们可能遭到
虎鲸的猎捕。在牙齿上有
鲸虱和有柄的
藤壶附着,在皮肤上有
鲸虱。在胃、肝、皮脂和肾有大量粗尾线虫寄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太平洋温带及相邻的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主要在
大陆坡的深水区。其分布区在东太平洋向南延伸到北纬30°以下的
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沿岸,在西太平洋至北纬34°日本
本州岛沿岸。可能出现在
鄂霍次克海北部的
浮冰带。
原产地:加拿大、日本、朝鲜、韩国、墨西哥、俄罗斯、美国。
漫游地: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浙江(舟山)。
繁殖方式
雄性在6~11龄
性成熟,最大年龄约84年。雌性在10~15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54年。在性成熟的个体中,雌性约占23%,这也表明雌性的寿命比雄性短。雌性终身可以排卵,平均每2年排卵1次,没有证据提示雌性有后繁殖期。产仔高峰在3月和4月。初生幼鲸体长约4.5米。
种群现状
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和其余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贝氏喙鲸的三个亚群已被确认,它们在那里已被捕捞了几个世纪。北太平洋东部的贝氏喙鲸数约为1100头,其中包含了美国西海岸的228(CV=51%)头(Barlowet al. 2006,Carettaet al. 2006)。
日本从17世纪开始猎捕贝氏喙鲸,规模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个猎捕强度最高的时期,年捕获数超过300头。
国际捕鲸委员会给日本捕鲸业的捕猎限额是日本海8头,鄂霍次克海南部2头,太平洋沿岸52头。只对日本海域的贝氏喙鲸作过数量调査,估计约7000头。其中太平洋沿岸5029头,日本东部海域1260头,南
鄂霍次克海660头(Miyashita 1986,Kasuya 2002,Barlowet al. 2006),数据可能有低估,因为目测法通常不能反映鲸鱼长期
潜水以及无显著浮升的实际情况(Barlow 1999)。
保护级别
列入《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
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亚种分化
生物分类
贝氏喙鲸一度曾被视为其近亲
阿氏贝喙鲸(Berardius arnuxii)的北方变种,但其线粒体与
核内含子的基因序列对比阿氏贝喙鲸有多重固定差异,确定两种喙鲸存在
生殖隔离,两种在分类学上都为独立的有效实体(Dalebout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