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发行是指银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发的纸币。财政支用银行的货币来弥补其赤字,可以通过债券抵押、银行透支两种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银行都要靠增发纸币的途径来满足财政的需要。如果银行采用紧缩信贷规模的方式,腾出资金来满足财政的赤字需要,则不会发生增发货币的行为。财政发行是银行不按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而增发的货币。一般说来,这部分货币没有相应的按当时价格计算的商品及劳务供给作保证,它必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
简介
财政发行是超过
经济的正常需要而发行的货币,是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实现的.
作用
一国的财政预算,主要靠
政府收入来保持
政府支出,并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当
政府支出增长过快,而收入增长有限时,就会发生
财政赤字。出现
赤字以后,可能采用多种筹资措施,如增加
税种、提高
税率以扩大税收来源,向社会发行
财政债券,向银行
借款(或
透支)或要求
中央银行购买财政债券。财政扩大税收或向
企业与个人出售财政债券不会引起中央银行
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因而也不会出现直接的财政发行;而向中央银行借款要求中央银行购买财政债券,则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是一种因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创造,有可能导致
通货膨胀。
与通货膨胀区别
财政发行不直接等同于
通货膨胀。用
货币创造来弥补
财政赤字,还有赤字性质、赤字变化趋势以及赤字额度大小与时期长短的区别在
政府非生产性支出膨胀战争与社会波动而造成财政赤字,或财政赤字延续时间很长的情况下,国家只能靠增发货币来弥补预算赤字,这样,必然会使
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引起
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是由于政府对
生产建设的早期投资过大而出现
赤字,但在一定生产和
投资周期中有可靠的收入增长,且赤字的数量不大或持续时间很短,那么,即使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一般在货币
滞后效应的6~24个月以内,也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出现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增发的货币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助长
通货膨胀。 中国在1958~1960年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1985年后的几年中都出现过数额不等的财政发行,其方式主要是
财政部向
中国人民银行的
借款和存款帐户
透支。在
经济体制改革中,财政部对
企业发行
国库券和其他
债券来
平衡预算,在理论上不影响
中央银行的
货币供应量但由于中国的
资金市场不发达,企业管理中漏洞多,银行几乎承担全社会的流动资金供应,因而一部分
财政赤字和企业虚盈实亏与挤占挪用,间接而迂回地转化为财政发行,加大了
货币供给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税收的区别
财政发行与税收的最大区别,在于税收是以
社会总产品为基础,是
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有物资保证,一般不会引起
物价上涨和
经济紊乱。而财政发行,则没有相应的
社会产品作基础。在商品数量和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物价高低同货币多少成正比例,滥发纸币造成虚假的
购买力,这样就会导致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经济紊乱。马克思曾经指出:“这种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措施,也许是在征税方面的登峰造极的发明,因为这种做法就是税上加税。”财政发行在
资本主义国家是经常现象,
政府把它作为弥补
财政收支差额的良方。我国早在宋、元时代,就采用这种办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严格控制
货币发行。
由此可见,财政发行虽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取得
财政收入收款快,办法简单,但容易引起
通货膨胀,破坏社会
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生活。因此,财政发行不宜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与经济发行区别
经济发行是财政发行的对称,是指
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
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货币一般指中央银行发行的
现钞,有时也包括中央银行发放的
贷款。 由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劳务交易的增长、人民收入
水平的上升,导致
通货膨胀。每个人以及每项
经济活动都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购买各种必需品。中央银行根据社会
经济交易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可逆地调节市场货币需要数量,保持货币与经济协调和增长同步。
如果市场物价稳定,社会经济交易顺畅,社会作为整体,为适应生产和流通增长而保持的
货币总量也会稳定。为发展经济和调节市场而出现的短期内提前支付,如投资领域里的短期(指半年左右)先支后收、季节性的生产投入和收购,以及单位和个人为应付可能的必需支出而增大的货币储备,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
货币发行短期性的增多,那就允许
货币存量增加5%。这种发行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引起
经济波动和
物价上涨。
货币主义者认为,才能保证
通货稳定,必须控制货币存量,使其按照同基本的
经济增长率相关的某一比率逐渐增长,即把
货币存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才能保证通货稳定,防止
通货膨胀。如
经济每年增长5%,这种发行有一定的弹性,那就允许货币存量增加5%。在实际生活中,比较稳健的
货币当局,通常还把低于3个百分点的
物价上涨率考虑在货币存量的
经济发行范围以内。
好处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国家实施财政发行
特别国债购买
外汇主要有四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
财政发行
特别国债购买
外汇,有别于央行通过投放
货币购买外汇的做法,可以适当减缓
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趋势。
改善宏观调控
二是有利于促进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
宏观调控。财政发行
特别国债可以为央行提供更大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可以减轻央行
对冲流动性的压力。央行可以运用特别国债替代部分
央行票据,减轻对冲压力。
三是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运用财政发债购买的外汇资金作为即将成立的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可以缓解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提高外汇资金的经营收益
水平。
四是有利于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
投资公司可以按照
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运用
外汇资金,支持国内
企业“走出去”,促进国内
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更好地参与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此外,发行
特别国债有利于培育中国的
国债收益率曲线。通过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可以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加国债的
期限结构,对
国债收益率曲线起到“补缺续档”的作用。发行特别国债还可以更好地满足
国债市场的投资需要。随着银行
存贷差增加,保险与
社保基金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对
国债的
投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规模较大,央行卖出特别国债时,
金融机构等
国债投资方可以购买,能较好地满足各方投资需要。
这位负责人表示,财政发债购买的
外汇将作为
投资公司资本金来源。将财政发债购买的外汇拨付投资公司经营,有利于提高外汇资金的经营收益。同时,财政发债购买的
外汇资产由投资公司按照
盈利性的目标经营,属于外汇投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外汇储备,不纳入外汇储备规模。
财政部发行
特别国债购买的外汇将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
资本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外汇收益看,此举可以提高外汇资产的经营收益,能够覆盖特别国债
利息支出。他分析说,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外汇资产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风险和压力:一是在
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外汇资产存在
汇率风险;二是投资公司经营的外汇是发行
特别国债购买的,需要偿还特别国债的利息支出。从汇率风险看,在当前人民币升值的特殊时期,需要客观看待
外汇资产缩水问题。贾康认为,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
货币币值会受到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在
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
汇率也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总是处于不断的上下波动之中。因此,外汇资产在以不同的
货币计价时,也经常会出现升值或缩水的现象。客观来说,这通常只是一种
货币计量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表明真实的
购买力受到影响。
从经营收益看,
投资公司积极经营外汇资产,可以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
水平。贾康说,根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由于
外汇储备是用于国际支付和外汇市场干预,必须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和随时可以动用,在管理外汇时,首先坚持安全性和
流动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因此,这部分
外汇资金主要
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强、
收益率较低的资产。运用财政发行
特别国债购买的外汇资金,作为即将成立的投资公司
资本金,
盈利性目标将成为投资公司的首要目标,安全性和流动性退居其次,从国际
经验看,这种经营模式将有效提高
外汇资产的
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