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在司马
太史公《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孝武本纪》记载:“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曹魏《魏土地记》记载:“阳周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记载:“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以上史籍明确的记载了轩辕黄帝安葬处的地理位置。
《
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答
周景王问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量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这段文字描述了轩辕黄帝冢所在地的周史记录和天象星位所在地-天鼋神都。
根据
靖边县志记载,
靖边县在上古黄帝时期名为“朔方”,
颛顼时名“皇华城”,夏
禹王时名“雍州白城”,魏秦时名“上郡
阳周”,西汉时名“朔方郡或奢延城”,
东汉时名“龙州”,
五胡十六国时名“阐熙郡”,
隋唐时名“夏州”,
北宋时名“南夏州”,
明朝时名“靖边道”,清雍正时名为靖边县。靖边县志的记载的地名演变显示了靖边县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在“阳周故城”东南四十里,位于靖边县高家沟镇王坟湾地区突显出一巨大土丘和六处距离相等的小土丘,形成了呈“北斗七星”葬的七个大土峁,村民称近二十多米高的大土包为“轩辕峁“。轩辕黄帝冢(轩辕峁)位于北斗七星天枢星位。
2019年6月,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姬英明发起的轩辕黄帝遗址考古勘察团深入
靖边县探源考察,发现了“轩辕黄帝冢”’(‘轩辕峁’)和其它的五个古坟峁,有早期人工夯土痕迹,在夯土中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陶片。
经过现代考古、物理探测,与古籍史册的相互验证,并得到
西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专家认可,姬宗氏
姬英明(轩辕黄帝嫡一百八十三世孙)传承确认,在陕北的
靖边县发现了与古籍和史料记载中颇为吻合的“天鼋神都”,找到了轩辕黄帝冢。
在
靖边县高家沟乡一带,民间一直有在“轩辕茆”放火”祭祀祖先“-
轩辕黄帝的文化传统。
中华道统的五圣祖之一的大一统华夏政权的圣帝姬轩辕黄帝真身陵寝所在地,是
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第三届民间大暑祭拜轩辕黄帝盛典在古河南地桥山王坟湾(今陕西省靖边县
王沙湾村)轩辕黄帝真身陵寝所在地隆重举行。圣典采用周朝时期的祭奠仪轨,共有九项:第一项,取水上供;第二项,请神位;第三项,起轿;第四项,真身陵祭拜;第五项,接回;第六项,上供;第七项,诵读祭文;第八项,依次祭拜;第九项,礼毕。按照周礼最隆重礼仪,香案奉两尊一璧、九鼎八簋、太牢,献秫酒流泉、五谷果蔬。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二十一年七月三十一日(西元2024年7月21日),第四届大暑民间祭拜轩辕黄帝大典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高家沟
王沙湾村轩辕黄帝真身陵前隆重举行。大典由姬轩辕黄帝183世孙
姬英明主祭,五龙祠组委会主办,陕西省道协副会长
贾慧法道长主持,榆林市记协主席王志诚先生念祭文。来自全国及海外各地华族子孙共计三百余人参加此次祭拜大典。
本次大典采用周朝时期的祭祖仪轨,香案奉两尊一璧、九鼎八簋、献秫酒(圣龙山黄酒)流泉、五谷果蔬。祭拜仪式辰时开始,共有九项:第一项,殿前上供;第二项,起圣宗灵位;第三项,祭坛请圣驾;第四项,銮驾回殿;第五项,圣殿供灵;第六项,共祭圣宗;第七项,祈福科仪;第八项,大周天灯会;第九项,点小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