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位于
朝阳市老城区的南北轴线上,门址有三个门道。按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
三门道,据此确定,这段城门是
前燕始建
龙城时修筑的宫城(
和龙宫)南门(
弘光门)。
历史沿革
龙城(又名
黄龙城)始建于公元341年,为前燕王
慕容皝所建,是
东晋十六国时期
前燕、
后燕、
北燕(统称“
三燕”)的都城。自建城起一千年来一直是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与中心城市之一。
遗址特点
门址结构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龙城宫城”正门先后经过前燕、后燕、北魏、唐、辽五个时代的建设。
前燕门址:公元341年,前燕王
慕容皝将都城从
大棘城迁到
龙城。在修建都城时首次修建了城门,城门坐北朝南,有三个门道。在门址东西两侧发掘出当时的城墙,其中东城墙发现50米,西城墙发现10余米。门址和城墙全部为黄土夯筑,夯层厚度8-10厘米。
后燕门址:第二期门址修筑于后燕时期,为
慕容熙在位时所建。通过考古发掘看到,第二次修筑门址是在第一次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位置与前者重叠,也是三门道。在门道内设置有砖和木柱等。到
北燕时继续沿用此门。
北魏门址:考古发掘发现,到了第三期门址,其形制发生较大变化。最明显的是把东西两门道堵死,只留中门通行。两侧门道未堵的空间填满了堆积土,出土有北魏莲花瓦当和
隋五铢钱。据史料记载,北魏熙平二年即公元517年曾重建龙城,故第三期门址当为北魏时期所建,沿用到隋代。
唐代门址:第四期门址为单门道,在北魏门址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根据夯土外包砖的形制和层位关系判断当建于唐代,门墩的南北两端和城墙南端都进行了增补。门墩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34米,南北宽23米,门墩南北两侧均有包砖。门道长4米,其北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砖道,残存25米。在史料中有唐开元五年“更于
柳城筑
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的记载,故专家推断第四期门址建于唐开元五年。
辽代门址:辽代门址叠压在唐代门址上,方向和格局都相似于唐代,但规模有所减小。门墩底部以大块条石为基础,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表用巨大的石板铺就。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从此这座门址彻底废弃,未再重建。
门道等级
三门道证明这是座都城。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
三门道。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的第一期门址与第二期门址均为三门道。三门道始建于
前燕,经
后燕扩建,沿用至
北燕灭亡。自此,
龙城不再作为都城,三门道亦改为单门道。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
三燕古都”的内城门道,修筑已相当讲究。早期的门道地面铺一层黄沙土;中期唐代的门道又发展了一步,道中间铺设2米宽的砖路;而晚期的门道路宽拓展到5米,以2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长方形大石块对缝铺设,排列整齐。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文物遗存
众多文物显示古城的繁华。
此次考古还发掘出多组隋唐时期的建筑和大型辽金时期建筑址、辽代以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出土了建筑构件、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陶佛造像、石夯锤、玉器、铁器、铜器、铜钱等遗物,还有一些如骨梳、石围棋、网坠、铜剪、各种人头像等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文物。在七号地点发现了多件刻有北燕“太平”年款和制作工匠姓名的陶瓮。
此外,在
朝阳南塔北侧50米、双塔街南口还发现了一座辽代藏佛舍利石宫。石宫平面呈长方形,由大石板砌成石室,外面包砖。石室内藏一长方形石函,石函内外均施彩绘,函内藏有佛舍利、鎏金佛像、银钵、银菩提树、白瓷净瓶、白瓷香炉等物。石函旁立一长方形石碑,刻《佛舍利铭记》,时为
辽圣宗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
价值意义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认为,
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考古发现的
三燕龙城遗址极为重要,属都城级别,现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国北半部都为
鲜卑族所统治,当属民族大融合时期,至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成为世界顶尖级文化。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500多年间,朝阳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所在。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联系、安抚东北少数民族都是以朝阳为重心和中介实现的。因此对三燕都城遗址考古,价值非同一般。原有文献对龙城载之甚少,2004年发现的龙城宫城遗址,使人们看到了三燕都城的规格,意义重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的
龙城,曾是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聚之地。因此,如果能把这部分资源发掘出来,其文化价值非常高。专家认为,此次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即使在国际考古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专家
郭大顺认为,根据龙城在当时的位置,中原文化正是通过这里向东北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行传播。他表示,此次新发现涉及到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主线,事关重大。
三燕时期的城门是首次在
朝阳城内发现,其门道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风貌独特,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北方城市的城门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这座城门遗址位于朝阳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偏北处,根据其位置判断,应为三燕龙城宫城的南门,这为研究三燕龙城的布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寻找和确定三燕都城龙城遗址,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大课题,也是辽宁西部地区历史时期考古的一项主要任务,虽不断有有关遗迹现象显露,但都较为零散。此次考古发掘有较好的解决,为辽宁城市考古积累了经验,是学术上的一次突破。龙城遗址所处朝阳盆地中的大凌河谷从红山文化开始就是人类活动最频繁、最集中的地区。龙城的布局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宫城南门不在宫城的正中,而是与外城北门、南门在一条直线上,其原因推测与龙城从建国都城到军事重镇,再到普通州府三个连续性的发展阶段,导致其功能、地位、作用随之发生变化有关,门道的数量变化也可以进行佐证。
文物保护
2004年,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为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2014年,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49号。
2019年,由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以及
龙腾苑遗址等组成的
三燕龙城遗址入选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古遗址第20号,编号8-0020-1-020。
地理信息
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位于辽宁省
朝阳市双塔区北大街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