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大造林学(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定义
造林学就是论述从栽植到郁闭成林或从栽植开始营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论和技术。
主要内容
1.造林的基本理论 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的混交、密度的确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护。
2.造林基本技术 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
3.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主要是内蒙地区的山地、草原、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造林技术,以及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柠条、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术。
造林的效益
造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1)远古时期 北京猿人打猎时已经知道用木棍制做石斧柄,以延长自己的手臂;用钻木取火的办法产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烧起火堆,用来烧熟食物和躲避野兽,这两项发明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农业化时期 就更离不开森林。房屋、桌椅、农具、车辆,无不以木材为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业化以前的漫长时期称为“木材不可取代时期。
(3)工业化时期
①初期 木材在能源和工业原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范围更广,车、船、桥梁、电杆、枕木、坑木、发电、造纸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木材。美国在1920年全部工业原料中,木材仍占40%,中国一直到60-70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业原料。
②现代 木材利用上出现两个转变,试图减少木材消耗,以保护森林。
a.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钢材、铝材、水泥代替木材。
b.发展木基人造板生产和开展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以尽力提高木材利用率,如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
尽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难以取代,数量激增,如我国农村建房,制做家具,房内装修、造纸、包装等。
2.提供非木材产品 森林里的动物、植物或菌类,以及树皮、树脂果实、种子都是重要的林副产品,它的经济价值有的超过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实等。
造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 森林是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起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世界性的危机。而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世界已有1/3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250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人们常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长江的呼唤”的文章明确告诫国人:“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这意味这我国江河大坝、水库的忧患越来越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当前,世界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地或沙漠。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有9亿人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陆地上1/3的土地面积已失去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并且这一问题在继续扩大,在沙漠中扩大绿色植被,恢复人类生存条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居全国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是2000万亩,沙漠全国有10个,其中7个在内蒙,面积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涵养水源、防止水灾和旱灾。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根本的问题是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山青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了森林与水的关系。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长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样性。毁林引起的灾害人们容易看到,可毁林对物种造成的损失却不那么鲜为人知,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当前已有2。5万种植物和1000多万种动物受到早期灭绝的威胁,到20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有10-15%灭绝,到2050年有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课题。
所以,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木材的价值。
2.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 人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森林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而随意挥霍。以毁林开荒、发展农业;修建宫殿、城池和村舍,用森林来换取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当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也就是人类受到自然的严励罚惩,这时人类对森林逐步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森林看作原料仓库,而把它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大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把生态意识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积极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问题都更为强烈、突出。环境问题正向着国际化、政治化方向发展。
例1:1972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呐喊”,揭开了人类开始着手解决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序幕。
例2:以绿色为旗帜,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纲领的
绿色和平组织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力量。
例3: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达成协议,表示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关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战略与新观念。
由于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国家相继掀起兴林播绿热潮,并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行动。
造林的社会效益
浩瀚的林海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提供旅游、娱乐场所,等等。
我国造林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 如颁布《森林法》,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说明了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从80年代颁布了造林方面的国家标准多种。例如《造林技术规程》、《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技术规程》等,造林事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六大生态工程,一个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三北防护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全国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防护林工程建设,相继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行动。从这些看到我国林业重点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造林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最快
①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5亿多亩,保存面积3425万hm,飞播2533万hm,封育3407万hm。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136亿hm,仅占世界郁闭森林的3-4%,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8000万亩,封山育林5500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造林的速度居世界第一。
③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解放前8.6%,第一次(1977-1981年)
森林资源清查是12.7%;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为12.98%。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为13.92%。2001年3月12日公布数字为16.55%。而世界森林覆盖率却由1963年的29%降为当前的22%。
4.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人工造林合格率从1988年的65.6%提高到1992年的84.5%,保存率达到92.5%,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问题。
5.造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 有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造林技术的空白,有的成果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平原农区的杨树“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黄土干旱地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干旱沙地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法;偏远山地、沙漠飞机播种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为提高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林区:更新跟不上采伐,有大面积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更新。
非林区(无林地造林):“三低一虚”,年年造林不见林。到1988年,我国累计造林22亿亩,实存人工林4.6亿亩,保存率21%。88年之后国家很抓了造林质量问题。人工造林合格率84.5%,保存率达到92.5%。从根本上改变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不足30m/hm,其中成熟人工林只有69.28m/hm。而德国149m/hm、匈牙利155m/hm、瑞典101m/hm。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从造林技术角度看①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②种苗质量差;③栽后管护粗放。另外在造林施工的整地、保护苗木和栽植技术方面也存在问题。
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000-2005年为第一期,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
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2006-2010年为第二期,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
1.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范围
我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三个项目区,即岭南八局、黄河上中游35个旗县区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其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
(1)岭南八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期限为11年,即2000-2010年,分两期工程实施。第一期工程为6年,即2000-2005年;第二期工程为5年,即2006-2010年。
第一期目标是:全面停止工程区内的天然林采伐,对人工林进行限伐。通过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00.5万hm,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第二期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恢复林灌草植被,全面保护好新增森林资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通过11年的努力,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84.9万hm,新增林地面积129.3万hm,森林覆盖率新增4.7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除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以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步规划工程建设期为2001年-20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第二阶段2006-2010年。
1.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涉及全区12个盟市的82年旗县(市、区)。
(1)京津风沙区
退耕还林项目涉及4个盟市的24个旗县(市、区)
(2)黄河上中游地区、嫩江及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涉及10个盟市的58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退耕还林64.5万hm,其中退耕地造林24.5万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hm。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及嫩江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任务13.3万hm,还林42.2万hm,其中退耕地造林13.3万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8.9万hm;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任务为11.1万hm,还林22.2万hm,其中退耕地造林11.1万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万hm。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以来,经过了长达23年的三期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内蒙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建设范围与建设期限
四期工程建设期为10年,即2001-2010年,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第二时段为2006-2010年,建设范围涉及11个盟市的68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在建设期内规划总任务157.5万hm,其中:人工造林93万hm,占总任务的59%;
封山(沙)育林22万hm,占总任务的14%;飞播造林42.5万hm,占总任务的27%。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这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该工程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580万hm。工程建设期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2001-2005年为第一阶段,2006年-2010年为第二阶段。
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北部干旱草原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
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
小流域综合治理。
该项目涉及4个盟市的31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2001年-2010年
退耕还林还草111.3万hm,其中退耕55.7万hm,荒山荒沙造林种草55.6万hm;造林营林315.1万hm,其中人工造林90.3万hm,飞播造林107.3万hm,封山育林117.5万hm。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该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内蒙古自治区2001-2010年十年时间新建自治区级以上各类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120个。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9个,新增保护区面积496.5万hm。新增的林业系统自治区级以上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2%。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
速生丰产林。规划范围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18个省(自治区)886个县(市、区)114个林业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