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君,在古代又称圣君、仁君,形容当时治国的皇帝听取臣下的
谏言,行使相关制度推行仁道治国,推进国家昌盛繁荣。
道教
神仙谱系中对高位仙官的称谓。据《秘要经》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位者总称大道君。《老幼寿诞》:“弗陵太子,怀胎十四月而始生;老子道君,在孕八十一年而始诞。”
太上老君常被认为是
老子的化身。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春秋时
楚国苦县人,曾任
周朝守藏史,主张无为之说,后世
以之为道家始祖。
孔子尝往问礼。老子著有《
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如铁匠、
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之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对我国历史文化及社会影响很大。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虽然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将“道”的意思归结为“自然”。
道家认为,“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在中国,虽然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
儒家思想也借鉴了道家的思想,可见儒家还是很尊重
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神。从东汉起,他被神圣化。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立天师道,后来,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在早期天师道经典《
女青鬼律》中, 已有“大道”和“太上大道”。 该书卷 1曰: “天有六十日, 日有一神, 神直一日。 日有千鬼飞行, 不可禁止。 大道不禁, 天师不勅, 放纵天下, 凶凶相逐 , 唯任杀, 中民死者千亿。 太上大道不忍见之,二年七月七日日中时 , 下此《鬼律》八卷, 纪天下鬼神姓名、吉凶之术, 以勅天师张道陵, 使勅鬼神。 ”( 《道藏》第 18册 , 第239页) 。 以上“大道”和“太上大道”, 均可视为“老子”、 “老君” 或“太上老君”的别称, 与早期上清经中的“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和其后成为“三清”之一的“太上大道君”没有直接关系。 这种情形其实在古
灵宝经中也有反映。 《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记载老君自称: “吾有灵宝文, 诣蓬莱府谒为真人, 诸天中央, 入
明堂, 历璇玑, 登无极紫宫 , 拜为道君。 下治万物, 来入中原, 秘于劳山之阴。五帝代禅, 不得妄传。”
在北方,太上老君地位最高;南方则最初是太上老君最高,到了东晋末年在江南有三支,除了张天师代表的天师正一道外,还有源自天师道
祭酒魏华存的
茅山派以及
葛巢甫的灵宝派。之后南北朝时上清灵宝两派渐起,南北朝后期南方道教逐渐接受了元始天尊、道君,却常常以老君或其他新造的神格来取代道君的地位。故在南北朝时期,太上老君的神格地位是南方道教所承认和坚持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与张道陵的师徒关系,代表了南朝天师道道教的传统;太上老君与尹喜的师徒关系,代表了北方天师道道教的传统。
《
佛山忠义乡志》载太上庙有二间:一在
汾水铺安宁
直街,
嘉庆己未重修;一在明心铺,宣统三年修。乡志并说明:汾水太上庙古迹始于康熙五十年,庙内祀奉的是老子道君。
道君皇帝即为北宋钦宗赵诘。宋徽宗,名
赵佶(公元1082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赵佶先后被封为
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
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