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
3、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此为抽象含义,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生道路;自张材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引证解释
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
《
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唐
柳宗元《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王氏姑定省扶持,自
扬州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陈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直生道:‘小生有个旧友刘念嗣 ,家事尽也
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房氏席卷家资,
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
老舍《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
《
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 唐
康骈《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却说犬戎自到镐京扰乱一番,
识熟了中国的道路,虽则被诸侯
驱逐出城,其锋未曾
挫折,又自谓
劳而无功,心怀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丰之地,半为戎有。”《
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
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
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洛桥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又奏曰:‘臣国中有逆弟之变,
旷职日久。今国事粗完,
星夜趋朝,闻道路相传,谓吾王有
委政唬公之意。臣才万分不及虢公,安敢尸位,以获罪于王乎?’” 清
顾炎武《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孙文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岐,有道路之劳,不若诣雍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鱼凫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发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
《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这蒋世泽
割舍不下,又绝不得广东的
衣食道路,千思
百计,无可奈何,又得带那九岁的孩子同行作伴,就教他学些乖巧。”《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
《
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江老儿是
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活死人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浙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
《
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钱,名友杏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
探囊取物。”
11、法律含义
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基本含义
道与路的区别
道路并称,二字的基本意义都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在使用过程中,除少数情况外,两个字却是不能互换的。例如,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而不说“路可道,非常路”;
鲁迅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不说“世上原本没有道,走的人多了就有了道”;
李白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不说“大路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说“条条大道通罗马”。
从字形来看,“路”字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思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字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进一步,“路”是连通人们经常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只需顺着就行;“道”则是通往个人所希望的目的地并且少有人走甚至杳无人迹的路径,必须随时用脑袋分析、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走通。
“道”字仅见于金文,中间是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意思就是用衣服把头蒙起来,用来表示一种人们必须走通而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但走起来就像用衣服蒙着头一样,要摸索着前行。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没有人会像被蒙上头一样走向一条陌生的路径。蒙头确实与行走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被突然蒙上头,第一个感觉就是寸步难行。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双眼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双眼一般就很难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应该就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这可能就是古人单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
金文中“路”字与楷书的“路”字字形相似。据《
中华大字典》解释,古人经常假借“路”字用作暴露的“露”字,而且“路”字又与平陆的“陆”字读音相同。古人有一种解释说,平陆上的路径称做“路”,说明“路”是明显可见的,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的路径。
综上所述,“道”和“路”二字的区别在于,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历史概述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
在
公元前20世纪的
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从
殷商的废墟地发掘,发现也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
公元前11世纪─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
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
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
栏杆,换为
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
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
古罗马的
道路网媲美。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曾派
张骞两次出使
西域,远抵
大夏国(今
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
中东及
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
道路工程。
公元618──907年,
唐太宗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
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
宋、
元、
明、
清几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从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西方。
国外道路建设
公元前20世纪,埃及人为建筑
金字塔与
人面狮身像,把大量巨石从采石场运面工地上,由此建
造了道路。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镇的市场和道路上,采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砖铺起,涂以灰浆,再铺上石头路面。
公元前12世纪,
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为便于战车行驶,下令修筑长距离道路。公元前6世纪,希拉达塔斯记载过他曾旅行经过皇家大道,这条道路连接
波斯民族的
古都苏沙和安娜托力亚,总长1600公里。如果没有这条路,
旅游者需花3个月的时间。当时的皇家信差们往返两地只需费时9天。只是当时修筑这条路的目的不是为运输,而是为了全国通信系统的联系。
古罗马时代,道路得到惊人的发展,实现了以
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说法的由来。为尽量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道路直穿山岗或森林,以形成将首都罗马用道路和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西班牙、
德国、小亚西亚部分地区、
阿拉伯以及
非洲北部联成整体。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以说,当时建造道路的工程结构水准颇高。时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有许多方面还采用着当年罗马人所开发的工程技术。随着
罗马帝国的衰亡,西方道路发展停滞。
18世纪,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特尔福特和
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
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徒坡道路。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20世纪初,汽车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马卡丹式公路路基不适应汽车行驶要求,人们又开始大量修建
沥青和
混凝土铺装的公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
高速公路,从此各国都有相应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与
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和避免
交通事故提供了条件,更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平添一份姿彩。
道路分级
依据道路行政等级划分
1、国家公路,简称国道(G)
国道指在国家干线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国道中跨省的高速公路由交通部批准的专门机构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省道是指具有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公路干线。
县道是指具有全县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公路。县道由县、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乡道由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
专用公路是指专供或主要供厂矿、林区、农场、油田、旅游区、军事要地等与外部联系的公路。专用公路由专用单位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也可委托当地公路部门修建、养护和管理。
一般把国道和省道称作干线,把县道和乡道称作支线。
按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划分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连接高速公路或是某些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开发区经济带及人烟稀少地区的干线公路。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矿区、港口的公路,有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具有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具有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
按建筑材料性划分
1、铺装道路(混凝土道路及沥青道路);
2、非铺装道路(沙土道路、砂石道路及碎石道路等)。
道路参数
纵坡
道路为了适应地面大的起伏或道路的立交,往往要有上下的纵坡,同时还要限制坡长。
车道净高
为了保证车辆运行,在公路上的一定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此高度称为净高。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为5.0米,三、四级公路为4.50米。
分隔带
分为中间带、快慢车分隔带、人车分隔带。中间带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城市多幅路中间设置的分隔上下行车辆的交通设施,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隔离带组成。快慢车分隔带是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设施,也由两侧路缘带和隔离带组成。
平面线形
道路线形是道路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平面线形。一般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直线是道路常用的线形,它视距好、行车通畅,但过长的直线路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当道路发生方向变化时,一般采用圆曲线连接两条直线,为了减小离心力突变的影响,往往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加一段缓和曲线,使离心力逐渐加大,使汽车行驶平顺而舒适。城市道路一般多采用直线的线形,而郊区公路要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
车道宽度
汽车车道宽度以设计车速作为选择依据
道路对交通问题的影响
道路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表现在道路的发展以及道路网络的建设是否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车多路少,道路使用寿命会降低,易出现问题,因而交通安全问题会突出。其次是道路管理设施与交通控制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如果科学合理,在交通拥堵的时候也能井井有条地疏导车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是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往往有一些道路,因其设计不合理,致使驾驶员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造成交通事故,这应该引起道路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如高速路直线过长容易使驾驶员疲劳,弯道与坡度不合理的搭配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