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港,位于
江苏省南通市,又名古横江、夹江、清水港、洋岸港、摇网港、跃网港。宋丞相
文天祥从
石港场东卖鱼湾处扬帆渡海,至
浙东继续抗元。后人为纪念渡海时遥望南方的文天祥,将洋岸港改称为“遥望港”。
早在
隋唐年间,遥望港介于扬州、泰州古沙咀与
通吕水脊区之间的海洋。后由于沙州并陆,形成长江入海支泓,又以后逐渐形成古水道残迹,世称“古横江”,唐代称“夹江”。支泓的南缘在壶逗洲(
胡逗洲)、
南布洲,大致今平潮、新坝西北、刘桥北,向东南到金沙、余西一带;北缘在
扶海洲,即今如皋县磨头、石庄间,经白蒲、马塘到掘港一线。当年的古横江入海口在今如东县掘港镇稍东。唐代开成三年(838),在《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中有日本僧人
圆仁来唐求法时,驶船在扬州海陵县
掘港江口遇险的记载。登陆后至掘港
国清寺住宿,还看到“南方遥有三山,未识其名”。这三山,为
狼山、
剑山、
军山。
唐末,古横江内泥沙涨出水面。据北宋地理总志《
太平寰宇记》载:“古横江在洲北,原是大海,天祐中沙涨,今有小江东出大海。”所指小江,即宋代的清水港,为当时通州、如皋的界港,其东段古道即今遥望港。
随后筑
范公堤时,将古横江内中沙海滩封闭成陆,辖地属南通县北部和如皋县南部的前身。据传南宋
德祐二年(1276)间,宋丞相文天祥从石港场东卖鱼湾处扬帆渡海,至浙东继续抗元。他站在船头,心怀故国,遥望南方,顺口出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诗《扬子江》)明隆庆(1567—1572)中叶三余湾北侧的一条拦海堤岸,原称洋进岸,后简称洋岸,岸外的港汊即通如之间的界港称洋岸港。后人为纪念渡海时遥望南方的文天祥,将洋岸港改称为“遥望港”。
遥望港西起南通县石港镇丁家渡接
九圩港,向东到遥望港闸(九门闸)入海,是南通、如东两县界河。全长36公里,为如东、南通两县边境地区20万亩农田引用九圩港江水和260平方公里洪水下泄出海的主要河道。该河床底宽28米,底高程-1.5米,边波1:3。民国8年(1919),遥望港清淤捞浅。
新中国成立前,该港因年久失修,河床逐年增高,加上河道狭窄、弯曲,每当大水之年,高水下压,两岸饱受洪涝之害。为解决洪水来量大,出海水路小的矛盾,1954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南通专员公署作了“疏通入海水道下泄”的决定。
从1955年春至1975年冬20年间,对遥望港各河段进行整治,疏浚、裁弯取直工程顺利完成,遥望港流经石港、五总、十总、二窎、北兴桥、恒兴等6个乡镇,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水流畅通,确保两岸农田免遭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