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1950年- ),男,生于北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
社会学家。
教育经历
1950年,生于北京
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
工作经历
北京社科院
中国社科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师生轶事
我在学校呆的时间不多,北大2年,
人大5年。教书七年来我只见到一个学生,在我教“生物学对
社会科学的启示”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读这路书有点痴迷了,很快我读的书他差不多都读了,我们能对上话。这以后他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学术刊物上关于社会学与生物学交叉的新成果发过来,我很受益。我就碰到这么一个学生,非常高兴,也非常失落,这样的学生怎么就碰到一个呢?所以还是那句话,全国上下,包括我们名牌学校的学生,我看不到他们热爱读书,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人物观点
教育与兴趣
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了他对某个事物、某个游戏的兴趣,如果没有,教育是失败的。兴趣是怎么形成的?三个字:自生长。它依赖一些条件。第一,要有空。第二,要能自主。第三,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好多学科、游戏、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兴趣。这三个条件本来应该稀松平常,但不幸在我们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
中国教育
郑也夫的《
吾国教育病理》认为:一,教育摧毁了潜在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想象力,靠的什么:复习。复习是沉闷的,超过两遍就不是好事,高三整整一年在复习。拉过一年磨,终生无缘千里马。二,教育的学历
通货膨胀比真正的通货膨胀还要坏,它浪费了年轻一代的时间和精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远未形成尊重学生自身志愿、培育学生兴趣的
素质教育;而在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校长的治学理念、
管理能力也多落后于世界。改革现行的
教育制度,防止更多的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中,当是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亟须推动的事情。
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学科——社会学,还教怎么做社会调查,自然科学则要教大家怎么做实验。
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太早,而后还是大家学的东西狭窄、单调,同学没有较多的选择余地。
中等教育
我们的
中等教育不但没有激发,相反
挫伤了大家的读书兴趣。学的东西太狭窄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有被动地去重复,去记忆。而且,在这个过于狭窄的领域中又逼迫同学们用力过猛。狭窄、单调而且用力过猛,最后造成学生们
厌学。
中小学教育
郑也夫把中国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之后、大学教育之前)的现状比作
压缩饼干,“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教育机构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考试机器。
科技史沟通文理
读书兴趣与自由选择
我们的社会氛围太过功利,不重视自身乐趣。没有养成对读书的热爱是很遗憾的,人生中少了很多乐趣。
要开发大家读书的乐趣就要让大家有选择的自由,能接触各种类型、风格的图书,在这样宽泛的阅读当中,一个人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起自己的读书兴趣。
读完书以后要和人交流,要经常去卖弄,跟别人吹牛,这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东西。
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
华人与诺奖
2013年,郑也夫指出,获得自然科学奖的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认为,中国的中等教育将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
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
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
独处与“自我”
郑也夫为《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所作的序言《自造内心秩序之途》中指出:适当的独处有利于形成“自我”。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国人的“自我”弱于其他民族。表情反映性格。国人的典型表情是嬉皮笑脸,相比而言异族人要严肃得多。我特别喜欢
非洲木雕中的一脸肃穆。何以有如此差异?我的分析是,中国人“
社会性”太强,打压了“自我”,使我们每每逢迎他人。缺少独处就缺少自我,而无个性的人组成的社会是缺少美感的。
“应试”体育
郑也夫有一个观点,在考试这根
指挥棒下,无论考什么、定多少分值,最后都会异化为“应试”,从而偏离了初衷。正是因为
应试教育的荼毒,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体质下降,为了化解这个问题,又采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手法,可怜的孩子尚未脱离文化考试的“虎口”,又落入体育考试的“狼窝”。为了体育考试,学生
文化课减负的空当被体育培训替代,孩子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近年来,中考体测中,拉关系走后门、搞突击走过场、弄虚作假、冒名替考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考生使用
兴奋剂事件。这些乱象使体育考试陷入了非正常“
应激状态”,是体育过度“应试化”所致。
人物轶事
2017年5月3日,有媒体报道说,已经从
北京大学退休的郑也夫,在一个多月前发出了一份
自荐书,自荐担任即将换届的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也夫在自荐书上向中国
社会学界发出建议:规范和完善社会学会会长等职位的
选举制度,在社会学年会上缩短或取消领导致辞,“让优秀作品的作者成为年会上最风光的人,不管他的资历高低”……他在自荐书里设计了自己的“施政方针”:将
学术交流的重心放在非年会期间的中小型研讨会上,设置“年度性论坛”来保障年会质量,设置“年度争议性作品论坛”来鼓励不同的声音……但是,据报道,“‘
自荐信’发出一个月,郑也夫居然未接到一个同仁的相关电话,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学者也多缄口不言”。这被认为是
失败率99%的毛遂自荐。
出版图书
出版论著
《科场现形记续编》,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学术谱系
人物评价
郑也夫是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
社会学家之一,对待
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杂质,他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科普活动
2023年6月24日晚20点,“
高山科学经典”第63期,郑也夫、
刘华杰、
田方萌一起导读《
论人的本性》。